孟祥慶 孟令凱
(招遠市齊山畜牧獸醫(yī)站,山東招遠 265414)
馬勃是脫皮馬勃、紫頹馬勃以及大頹馬勃干燥子實體,是比較常見的一種中草藥材,具有止血、解毒、消腫等功能[1]。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2],在外科手術中應用馬勃的止血率能夠達到97.5%,患者小傷口治愈率高達99.9%。且馬勃也被用于鼻出血、蕁麻疹、外傷出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治療,具有止血和消炎等功效。仔豬腹瀉是吮乳期仔豬所發(fā)生的常見病癥,且表現(xiàn)為地方流行性特征,腹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仔豬斷奶體重與成活情況,由于腹瀉導致仔豬的死亡率高達39.7%。本研究選擇野生紫色馬勃治療仔豬腹瀉疾病,取得了顯著效果,具體研究如下:
采集馬勃置于70~80℃烤箱中0.5h,再棄掉馬勃變質(zhì)與外殼部分,選取海綿狀肉質(zhì),在干燥處存儲備用。選取馬勃粉狀物,制備成丸劑、湯劑以及散劑,具體如下:(1)湯劑。在650ml的蒸餾水內(nèi)加15g馬勃粉,并加熱到沸騰,確保馬勃粉能夠溶解于水,沸騰0.5h后放涼到50℃,并過濾為0.03g/ml濃度的藥液,裝到500ml的玻璃瓶內(nèi)以作備用;(2)散劑。通過分析天平稱量馬勃粉為0.2g、0.1g若干份,并以紙包好;(3)蜜丸。精密稱取14g馬勃粉和63g蜂蜜,均勻攪拌并制備為1cm直徑的140顆小丸,且各顆小丸含0.1g藥物,烘干后裝入玻璃瓶以作備用;(4)糊丸。精密稱取15g的馬勃粉與75g的面粉,混勻之后通過溫水加以調(diào)和成1.2cm直徑的小藥丸,其中含0.1g的馬勃藥物,烘干后裝入玻璃瓶以作備用。
對某豬場的腹瀉仔豬進行寄生蟲病與流行性傳染病等導致的腹瀉排查。并隨機選取因胃腸炎或飼養(yǎng)管理不當導致的100頭腹瀉仔豬,再依照仔豬臨床表現(xiàn)對其劃分為輕型、較輕型、重型以及嚴重型腹瀉。
首先,根據(jù)腹瀉程度將仔豬隨機分為1、2、3、4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分別選擇0.1g(觀察1組)、0.2g(觀察2組)、0.3g(觀察3組)以及0.4g(觀察4組)劑量的馬勃中草藥治療,同時對對照組患者選擇抗菌素(恩諾沙星+慶大霉素)治療。
其次,選擇12~18日的5頭健康仔豬展開過敏試驗和藥物毒性試驗,各仔豬灌服用0.03g/ml濃度、25~35ml的馬勃藥液,進行2~3d的觀察,檢測仔豬是否有異常。
再次,給藥方式。丸劑、湯劑與散劑均選擇口服給藥,每日1~2次,用藥間隔時間為12h。
服藥后,仔豬體溫逐漸恢復正常,且精神狀態(tài)有所好轉(zhuǎn),吃乳量恢復正常;仔豬糞便色微黃,變稠,停藥后仔豬腹瀉不再復發(fā)。對仔豬患病日齡、治療時間、腹瀉程度和治愈時間等進行詳細記錄。
對所有仔豬進行2d的治療后,觀察組仔豬均未出現(xiàn)異常現(xiàn)象,由此可見,在所服用劑量區(qū)間中,馬勃藥物不存在過敏性與致毒性。在輕型與較輕型腹瀉的仔豬中,觀察1組有9例仔豬、觀察2組有9例仔豬、觀察3組有11例仔豬、觀察4組有8例仔豬均在治療1d后痊愈。觀察1組有3例仔豬在治療2d后痊愈,觀察2組有1例仔豬在治療2d后痊愈。嚴重型與重型仔豬中,觀察1組有2例仔豬、觀察2組有2例仔豬、觀察3組有1例仔豬、觀察4組有3例仔豬均在治療1d后痊愈。觀察1組有2例仔豬在治療2d后痊愈,觀察2組有1例仔豬在治療2d后痊愈,觀察3組有3例仔豬在治療2d后痊愈,觀察4組有3例仔豬在治療2d后痊愈。觀察1組有2例仔豬在治療3d后痊愈,觀察2組有2例仔豬在治療3d后痊愈,觀察3組有5例仔豬在治療3d后痊愈,觀察4組有6例仔豬在治療3d后痊愈。觀察1組死亡2例,觀察2組死亡1例,患病仔豬總治愈率為96.3%。
中草藥馬勃生長于農(nóng)家庭院、荒漠戈壁草地等地區(qū),是民間比較常見的止血藥材。本研究結果顯示,馬勃治療仔豬腹瀉的治愈率比較高,治療3d的治愈率為96.3%,可見馬勃的腹瀉治療效果非常明顯,但不能治愈病程長、脫水嚴重的腹瀉仔豬。丸劑、散劑和湯劑中,最適合治療仔豬腹瀉的劑型為湯劑。散劑灌服過程中,因為馬勃粉為絮狀,而且呈粉質(zhì),所以比較容易在仔豬口腔與空氣中粘著,導致藥物浪費[3]。據(jù)相關資料記載[4],中草藥馬勃內(nèi)含苯甲酸、磷酸鈉、類脂質(zhì)以及馬勃素等,一方面對動物腸道細菌具備殺滅與抑制作用,而且馬勃中所含氨基酸與類脂質(zhì)都存在粘附性,能夠?qū)游锬c黏膜進行有效保護,從而達到腸道腹瀉治療的目的。綜上所述,相比傳統(tǒng)抗生素,馬勃在仔豬腹瀉治療中的效果顯著,具有較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