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環(huán)湖醫(yī)院(300350)郭玉珊
急性腦出血作為一種突發(fā)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該病發(fā)病急、致死率高,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1]。對于急性腦出血患者來說,做好急救工作的護理配合工作能夠為患者爭取黃金救援時間。急診護理路徑能夠為患者提供快捷有效的護理服務,進而提升患者搶救效果。本文針對性選擇我院患者開展研究,探討應用急診護理路徑對于提升急性腦出血患者急救效果的影響,詳細分析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 設定選擇時間范圍為2018年6月~2019年6月,將該時間段內我院收治的58例急性腦出血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樣本,并將其隨機等分為參考組、研究組,每組患者各29例。為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如下所示:①患者家屬知情自愿參與研究且同意該護理手段;②患者無合并其他重癥疾病;③患者病癥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其中參考組含男性、女性患者分別為16例、13例,年齡范圍31~72歲,平均為(59.32±5.27)歲,其中腦葉出血、內囊出血、外囊出血、丘腦及其他位置出血的患者分別為9例、7例、7例、6例;研究組含男性、女性患者分別為17例、12例,年齡范圍30~75歲,平均為(60.27±6.03)歲,其中腦葉出血、內囊出血、外囊出血、丘腦及其他位置出血的患者分別為10例、8例、5例、6例。對比可以看出,參考組、研究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信息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 參考組、研究組兩組急性腦出血患者采用不用的護理方式。其中參考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急診護理方式。當患者到達搶救室,掛號、登記后進行搶救,遵醫(yī)囑給予吸氧、暢通呼吸道、建立靜脈通道等措施;繳費、檢查后將患者返回搶救室,醫(yī)師會診后送回病房。研究組患者實施預急診護理路徑干預手段,患者抵達后立即著手搶救,預計花費時間0.5~2min;實施急救,結合實際情況給吸氧等監(jiān)護措施,并及時通知醫(yī)師做好會診準備,預估時間6~10min;為患者開辟綠色通道,協(xié)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后再繳費,預估時間10~15min;護送患者去病房,并協(xié)助家屬辦理住院等手續(xù),預估時間5min。護理人員完成每項搶救內容后及時在急性腦出血急診護理路徑表的對應欄處簽字,并記錄所使用的時間,出現(xiàn)意外情況及時記錄。
1.3 觀察指標 參考組、研究組兩組患者的評價指標包括患者搶救成功率、搶救時間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準確及時記錄參考組、研究組兩組患者護理相關數(shù)據(jù),并應用SPSS19.0軟件對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其中參考組、研究組兩組患者搶救時間等觀察評價指標用均數(shù)±方差(±s)形式計數(shù),患者搶救成功率等觀察評價指標以百分數(shù)技術(%)形式計數(shù),以P<0.05作為判斷有無統(tǒng)計學意義的標準。
2.1 參考組、研究組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評價指標對比情況 參考組患者搶救成功23例,死亡6例,搶救成功率為79.31%,研究組患者搶救成功28例,死亡1例,搶救成功率為96.55%,研究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參考組(P<0.05)。
2.2 參考組、研究組兩組患者搶救所用時間評價指標對比情況 在患者搶救時間對比方面,研究組所用時間為(30.8±4.7)min,低于參考組的(45.7±4.9)min(P<0.05)。
急性腦出血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具有發(fā)病迅速、致死率高等特點,如何提升急性腦出血患者急救效率是臨床醫(yī)護人員關心的重點[2]。流行病學統(tǒng)計結果顯示,對患者進行早期診斷能夠提升患者的救治效果[3]。應用急診護理路徑可以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提升醫(yī)護人員信息傳遞的效率,能夠為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務,具推廣和應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