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526040)李堅玲 吳灶連 孔建宜
心臟驟停(CA)患者的急救治療中,在最短時間內予以心肺腦復蘇極為重要。院前急救是現(xiàn)代急救醫(y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院內急救贏得條件和時間,減少急危重患者的致殘率和病死率[1]。院前急救水平體現(xiàn)了一個地區(qū)處理突發(fā)事件的能力和醫(yī)療水平。但過去我國主要研究集中在院內急救,大多數(shù)地區(qū)院前急救缺乏標準化程序,甚至部分患者未進行院前急救,由目擊者或家屬直接送至醫(yī)院,嚴重影響CA患者的搶救成功率[2]。本研究通過對我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部分實施院前急救心臟驟?;颊叩挠^察,探討院前急救對心臟驟停患者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心臟驟?;颊?4例,按照患者入院方式分為對照組(2 5 例),觀察組(29例);對照組患者由目擊者或家屬送至我院,未予以院前急救;觀察組由醫(yī)護人員現(xiàn)場接診,予以院前急救。其中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為(65.32±10.72)歲;急性心肌梗死12例,心肌炎5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6例,其他2例。觀察組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齡為(65.48±11.09)歲;急性心肌梗死15例,心肌炎5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8例,其他1例?;颊叩呐R床資料經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臨床倫理委員會的同意,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由目擊者或家屬送至我院,未予以院前急救。觀察組:由醫(yī)護人員現(xiàn)場接診,予以院前急救;①成立院前急救小組,由急診科科主任、護士長、主治醫(yī)生、護師組成,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并咨詢相關醫(yī)護專家,結合臨床工作經驗,制定行之有效、實踐操作性強的心臟驟停院前急救程序。②急救出診的快速反應機制的建立,急救小組在接到電話1min內出車,護理人員在車上與家屬或目擊者聯(lián)系,詢問和評估患者病情,根據(jù)患者病情狀況指導家屬或目擊者實施急救。③醫(yī)護人員到達現(xiàn)場后按照急救程序立即采取措施:持續(xù)性胸外按壓,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護理,建立雙靜脈通道,持續(xù)血壓、心電監(jiān)測,實施電除顫,多巴胺升壓,反復靜脈推注阿托品和腎上腺素,如復蘇10minROSC失敗,予以100ml、5%碳酸氫鈉靜脈推注等。④轉運途中持續(xù)性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充分評估轉運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并做好相應的應急措施,通知急診科做好應急準備,準確簡潔的交代患者病情。⑤送達醫(yī)院后,做好相應交接工作,保證搶救過程的有效性和連續(xù)性。⑥安撫患者或目擊者情緒,耐心解釋相應病情,保證急救現(xiàn)場安靜。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相關臨床指標及護理前后格拉斯昏迷指數(shù)(GCS)評分。①治療效果[3]: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心功能恢復和動態(tài)心電圖檢測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好轉,心功能指標基本正常、心電圖檢測好轉);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心功能指標或動態(tài)心電圖異常);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②相關臨床指標:觀察兩組患者CPR、ROSC時間及腎上腺素用量。③GCS評分:評判患者昏迷程度,總分15分,分值越高,昏迷程度越低。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用SPSS19.0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55%(28/2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0%(19/29)(P<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相關臨床癥狀指標 觀察組CPR時間(17.43±3.35)min、ROSC時間(4.72±0.89)min明顯短于對照組(26.66±4.54)min、(9.43±2.65)min(P<0.05),腎上腺素用量(4.13±0.69)mg明顯少于對照組(7.32±1.57)mg,差異顯著(P<0.05)。
2.3 比較兩組患者GCS評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GC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GCS評分均明顯升高(P<0.05);且觀察組(13.83±1.25)明顯高于對照組(11.27±1.30)(P<0.05)。
CA發(fā)病急,病情嚴重,臨床救治需爭分奪秒,講究速率和效率,把握最佳搶救時間?;颊咭坏┐_診為CA患者,需要立即進行心肺復蘇等搶救措施,及時的心腦肺復蘇有利于恢復患者重要器官的供氧和供血。院前急救是急診醫(yī)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指醫(yī)務人員到達急救現(xiàn)場對患者就地搶救及轉運途中的救治和監(jiān)護直至送達醫(yī)院的全過程,其對提高CA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十分重要[4]。但目前我國關于院前急救的研究較少,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院前救急無標準化程序,甚至部分CA患者未實施院前急救。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CPR、ROSC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腎上腺素用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為觀察組護理小組根據(jù)CA患者的病情特點,制定行之有效、操作性強的急救程序,在標準時間內采取規(guī)范的急救護理措施,使護理人員能夠有標準、有預見的把握患者整體病情變化,為CA患者爭取到了有效的治療時機。其次觀察組細化了搶救過程,使醫(yī)護人員得以合理統(tǒng)籌的安排每項操作時間,真正做到有條不紊,有效的提高了搶救效率,觀察組CPR和ROSC時間得以明顯縮短。同時觀察組程序性的管理和合理的分工有效減少了治療上不必要的差異,急救活動更為規(guī)范,患者可得到最佳的治療和護理方案,有效降低了腎上腺素的用量。急救小組與相關科室及時有效的合作,CA患者可在急救過程中得到更為全面的照護。劉鳳英[5]對實施院前急救護理的CA患者臨床療效和預后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院前急救可明顯提高CA患者復蘇成功率,臨床護理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增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研究結果進一步顯示,觀察組GC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院前急救患者預后較好。觀察組護理人員具備良好的救急知識和專業(yè)知識,能夠把握除顫操作的最佳時間,提高患者的復蘇率,同時護理小組到達現(xiàn)場前與其家屬或目擊者詳細溝通,防止因家屬或目擊者由于急救知識的缺乏對患者采取錯誤的急救措施,指導其在急救小組達到現(xiàn)場前運用正確的干預措施保證患者生命體征,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預后。黃海燕[6]對心源性CA患者實施系統(tǒng)化搶救護理流程,可有效提高搶救質量,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院前急救可明顯提高患者治療有效率,縮短患者心肺復蘇和自主循環(huán)恢復時間,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