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道教產(chǎn)生后,漢代大神西王母開始向道教化方向發(fā)展,這是學(xué)術(shù)界長期關(guān)注的熱點,但是西王母的具體道教化脈絡(luò)尚待厘清。漢代的西王母有兩個體系,一個是仙化的西王母,它的信仰核心是能夠借助長生藥等手段幫助人們長生,這是被上層社會普遍接受的西王母;另一個是神化的西王母,它的信仰核心是承擔(dān)救世的功能而消除人間災(zāi)難,既長生又解難,具有至上神的性質(zhì),不被上層社會接受但在中下層社會廣泛流傳。神化西王母體系中,西王母是至上神,可以兼容仙化西王母的信仰內(nèi)容;仙化西王母體系中,西王母沒有至上神屬性,缺少神化西王母的信仰內(nèi)容。漢代以后,西王母信仰被道教吸收改造,開始了道教化的歷程:仙化西王母由上層社會進入中下層社會,表現(xiàn)出民間道教化的走向;神化西王母則由中下層社會進入上層社會,表現(xiàn)出官方道教化的走向。同時,西王母的居住地昆侖山向符號化方向發(fā)展。漢代以后,仙化西王母進入中下層社會獲得了一定的至上神屬性,而神化西王母進入上層社會卻失去了至上神屬性,這是西王母信仰演變的一個重大變化。
仙化西王母的核心信仰是長生不老之道,此道在漢代以后也始終為世人所關(guān)注,而且進入魏晉南北朝后,土生道教遇到了外來佛教的極大挑戰(zhàn),道教在教義教理的斗爭中常常落于下風(fēng),唯有“長生”之道可以獨具魅力。與之相應(yīng),仙化西王母在中下層社會中獲得了很大的信仰空間。
首先,仙化西王母信仰從民間得到豐富的仙化材料。
東漢末,仙化材料已經(jīng)引起了文人的注意。蔡邕在其《王子喬碑》中就寫出了仙化氣息濃郁的神仙故事 :“王孫子喬者,蓋上世之真人也。聞其仙舊矣,不知興于何代。博問道家,或言潁川,或言彥蒙,初建斯城,則具斯丘。傳承先人,曰王氏墓。紹胤屑不繼,荒而不嗣,歷載彌年,莫之能紀。暨于永和之元年冬十有二月,當(dāng)臘之夜,墓上有哭聲,其音甚哀,附居者王伯聞而怪之明則祭其墓而察焉。時天洪雪,下無人徑,見一大鳥跡在祭祀之處,左右或以為神。春后有人著大冠絳單衣,杖竹策立冢前,呼樵孺子尹永昌曰:‘我王子喬也,爾勿復(fù)以吾墓前樹也?!汈В鋈徊灰?。時令太山萬熹,稽故老之言,感精瑞之應(yīng),咨訪其驗,信而有徵,乃造靈廟,以休厥神。”(1)嚴可均 :《全后漢文》卷七十五,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第756頁。王子喬是傳說人物,先秦時就有文人描寫。屈原《楚辭·遠游》記 :“吾將從王喬而娛戲?!?2)劉向編集,王逸章句 :《楚辭 (二冊)》,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第81頁。西漢后期劉向《列仙傳·王子喬》也有相關(guān)描寫 :“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日:‘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巔?!?xí)r,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shù)日而去?!?3)劉向 :《列仙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第9頁。這些文獻表明仙化材料已經(jīng)被文人關(guān)注,這說明仙化西王母已在民間流傳廣泛。
進入魏晉之后,仙化已經(jīng)成為一種風(fēng)氣,當(dāng)時文獻記載的歷史人物或當(dāng)代名流,常常都有仙化的描述,這對仙化西王母無疑是一個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南朝著名文學(xué)家孔稚珪在《褚先生百玉碑》中如此描述這位道教人物 :“夫河洛摛寶,神道之功傳,岱華。吐秘,仙靈之跡可睹。蓋事詳于玉牒,理煥于金符,雖冥默難源,顯晦異軌,測心觀古,可得而言焉。是以子晉笙歌馭鳳于天海,王喬云舉,控鶴于玄都,亦有羽化蟬蛻,觸影遁形,神翥帝宮,跡留劍杖,游瑤池而不返,宴玄圃以忘歸,永嘉惡道者,窮地之險也。欹竇遏日,折石橫波,飛浪突云,奔湍急箭。先生攀途躋阻,宿枻涉圻,而衡飚夜鼓,山洪暴激,忽乃崩舟墜壑,一倒千仞,飄地淪篙,翻透無底,徒侶判其冰碎,舟子悲其雹散,?;曛幸梗白柘鄬?,方見先生,恬然安席。”(4)歐陽詢 :《藝文類聚》卷三十七《隱逸下》,汪紹楹校,北京:中華書局, 1965年,第659頁。孔稚珪筆下的道教人物,背景材料更加完整,細節(jié)也更加豐富,說明仙化已經(jīng)有了很好的社會基礎(chǔ)。
但是,與之前的仙化材料不同,這一時期的仙化材料往往來自于下層社會,所描寫的仙化情節(jié)也多具有民間化的性質(zhì)。比如,道教始祖老子的故事就增加了民間傳說的內(nèi)容。《魏書·釋老志》記 :“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千變?nèi)f化,有德不德,隨感應(yīng)物,厥跡無常。授軒轅于峨嵋,教帝哨嚳于牧德,大禹聞長生之訣,尹喜受道德之旨。至于丹書紫字,升玄飛步之經(jīng);玉石金光,妙有靈洞之說。如此之文,不可勝紀。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于灌龍,設(shè)壇場而為禮。及張陵受道于鵠鳴,因傳天宮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齊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諸神,咸所統(tǒng)攝。又稱劫數(shù),頗類佛經(jīng)。其延康、龍漢、赤明、開皇之屬,皆其名也。及其劫終,稱天地俱壞。其書多有禁秘,非其徒也,不得輒觀。至于化金銷玉,行符敕水,奇方妙術(shù),萬等千條,上云羽化飛天,次稱消災(zāi)滅禍。故好異者往往而尊事之?!?5)魏收 :《魏書》卷二十,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3048頁。此文中的情節(jié)基本無法考證,之前東漢描寫比較詳細的邊韶《老子銘》里也沒有這些內(nèi)容,這些增加的內(nèi)容顯然是從民間傳說中演繹出來的。
其次,西王母的仙化故事有民間敘事范式的影響。
在仙化故事大行其道的時代,西王母的故事自然得到了各方關(guān)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西王母與漢武帝的故事。漢代以后的相關(guān)文獻中,但凡說到漢武帝的故事,都要涉及西王母,這其中的內(nèi)容又基本上是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曲折的仙化情節(jié)。以六朝的西王母故事為例,僅西王母與武帝的相見就被反復(fù)演繹,終而成為一段具體而豐富的君臣相見故事。民間敘事的范式,就是情節(jié)越來越詳細。
西晉張華《博物志》卷八這樣記載西王母與漢武帝的相會 :“漢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澤以求神仙之道。時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當(dāng)來,乃供帳九華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車而至……有三青鳥,如烏大,使侍母旁。時設(shè)九微燈。帝東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彈丸,以五枚與帝,母食二枚。帝食桃輒以核著膝前,母曰:‘取此核將何為?’帝曰:‘此桃甘美,欲種之?!感υ唬骸颂胰暌簧鷮??!瓡r東方朔竊從殿南廂朱鳥牖中窺母,母顧之,謂帝曰:‘此窺牖小兒,嘗三來盜吾此桃?!?6)張華 :《博物志》卷八,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第109頁。這段文字里,出現(xiàn)了西王母與武帝見面的具體時間、具體地點和具體的見面方式。雖然主要情節(jié)還是沿襲先秦、兩漢相關(guān)文獻中的記載,但大量補充了仙化內(nèi)容,比如增加了長壽的蟠桃、東方朔的參與等情節(jié)。這種離開史料而杜撰情節(jié)的仙化描寫,顯然是民間化的手法。
《漢武故事》作者不可考,有托名班固之說,又有王儉之說,這些都有待考證,但學(xué)術(shù)界一般認為是魏晉人所作。書中也寫到了西王母與漢武帝的相見 :“七月七日,上于承華殿齋,日正中,忽見有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對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灑掃以待之?!且孤┢呖?,穴中無云,隱如雷聲,竟天紫色。有頃,王母至,乘紫車,玉女夾馭,載七勝履玄瓊鳳文之舄,青氣如云,有二青鳥如烏,夾侍母旁。下車,上迎拜,延母坐,請不死之藥?!?7)班固 :《漢武故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4頁。這個西王母故事與張華《博物志》所記基本一樣,作者當(dāng)與張華的時代相距不會很遠。這段文字增加的內(nèi)容是東方朔引見的情節(jié),但其他情節(jié)則不如《博物志》詳細。一個故事同一時期有幾種版本,這也是民間化的一種現(xiàn)象。
《漢武帝內(nèi)傳》也托名班固,作者待考,一般認為是魏晉人所作?!稘h武帝內(nèi)傳》的情節(jié)豐富性要大大超過《漢武故事》和《博物志》,成書時間當(dāng)在這兩本書之后?!端鍟そ?jīng)籍志》中錄2卷,未載作者,但可說明此書在唐初之前已經(jīng)流行。《漢武帝內(nèi)傳》描述西王母見武帝的場面是 :“至二唱之后,忽天西南如百云起,郁然直來,徑趨宮庭間。須臾轉(zhuǎn)近,聞云中有簫鼓之聲,人馬之響。復(fù)半食頃,王母至也??h投殿前,有似鳥集?;蝰{龍虎,或乘獅子,或御白虎,或騎白麐,或控白鶴,或乘軒車,或乘天馬,群仙數(shù)萬,光耀庭宇。既至,從官不復(fù)知所在。唯見王母乘紫云之輦,駕九色斑龍,別有五十天仙,側(cè)近鸞輿,皆身長一丈,同執(zhí)彩毛之節(jié),佩金剛靈璽,戴天真之冠,咸往殿前。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年可十六七,服青綾之褂,容眸流眄,神姿清發(fā),真美人也。王母上殿,東向坐,著黃錦袷襡,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分頭之劍。頭上大華結(jié),戴太真晨嬰之冠,履元瓊鳳文之舄。視之可年卅許,修短得中,天資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下車登床,帝跪拜,問寒溫畢,立如也?!?8)班固 :《漢武帝內(nèi)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頁。從情節(jié)描寫看,此前兩本書往往是通過人物對話來交待情節(jié),這種對話體的敘事還有著漢人的遺風(fēng),而這本書中基本是依靠第三人稱來完成情節(jié)交待的,完全是一種新的描述風(fēng)格。“真美人也”和“真靈人也”這樣的描述更是與魏晉文人風(fēng)格不同,具有民間敘事的特征。
唐代西王母的文獻并不多,相關(guān)文字基本上存在于詩詞中,情節(jié)簡單,沒有多少新的內(nèi)容。比如王維《贈李頎》詩云 :“聞君餌丹砂,甚有好顏色。不知從今去,幾時生羽翼。王母翳華芝,望爾昆侖側(cè)。文螭從赤豹,萬里方一息。悲哉世上人,甘此膻腥食?!?9)陳鐵民 :《王維集校注》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266頁?;厩楣?jié)和關(guān)注點仍然是西王母的形象、居住地和基本的長生方法等,這是前人已經(jīng)反復(fù)描寫的內(nèi)容。這一情況,宋代有了變化。
宋代《太平廣記》是李昉領(lǐng)銜編撰的大型類書,其中記載西王母與東王公關(guān)系的文字有三處,也表現(xiàn)出鮮明的民間化色彩?!都射洝肪硎拔魍跄浮睏l記 :“在昔道氣凝結(jié),湛然無為,將欲啟迪玄功,化生萬物,先以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為木公。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蒼靈之間,以主陽和之氣,理于東方,亦號東王公焉。又以西華至妙之氣,化而生金母,金母生于神州伊川,厥姓堠氏,生而飛翔。以主元,毓神玄奧,與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氣,結(jié)氣成形,與東王公共理二氣,而養(yǎng)育天地,陶鈞萬物……”(10)李昉等編 :《太平廣記》卷五十六,北京:中華書局, 1961年,第344頁。《仙傳拾遺》卷五“張子房”條記 :“一兒曰:‘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此東王公玉童也。所謂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東王公也。此二尊,乃陰陽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萬靈,育養(yǎng)群品,木公為男仙之主,金母為女仙之宗。長生飛化之士,升天之處,先覲金母,后拜木公,然后升三清,朝太上矣?!?11)李昉等編 :《太平廣記》卷六,第38頁?!断蓚魇斑z》卷一“木公”條記 :“木公,亦曰東王公,亦東王父……九靈金母,一歲再游其宮,共校定男女真仙階品功行,以升降之……”(12)李昉等編 :《太平廣記》卷一,第5頁。這三段文字,都突出了西王母與其配偶神東王公活動的情節(jié)。西王母與東王公的故事,東漢中期之后的畫像石中有普遍表現(xiàn),但上層社會的壁畫墓和文獻中皆不關(guān)注。宋代如此描述,表現(xiàn)出仙化西王母信仰得到的民間支持。
從《博物志》到《漢武故事》,再到《漢武帝內(nèi)傳》,再到《太平廣記》,西王母的仙化故事被描寫得越來越詳細,是民間化傾向的體現(xiàn)。東方朔、侍女等情節(jié)的增加,符合民間敘事的習(xí)慣。這些之前缺少描寫而現(xiàn)在又十分豐富的仙化內(nèi)容,只能是首先來自于民間的仙化演繹。在民間積累新的仙化素材,在民間演繹新的仙化故事,然后才誕生了新的西王母仙化情節(jié),這些現(xiàn)象說明西王母的仙化已開始向民間化傾斜。
概言之,漢代以后仙化西王母的故事,情節(jié)聚焦在西王母與武帝的關(guān)系上。這類故事中,西王母與漢武帝是一種特殊的關(guān)系,既是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教主與信徒之間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只能在民間敘事的結(jié)構(gòu)中存在,在民間敘事的結(jié)構(gòu)中才合理。因此,漢代以后的仙化西王母走出了與漢代仙化西王母不一樣的道路,是民間道教化的走向。
漢代以后,神化西王母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不過與漢代在中下層社會中尋找信仰空間相反,神化西王母是向著上層社會方向發(fā)展,是官方道教化的走向。在神化西王母的故事中,上層社會的色彩越來越濃厚。
首先,上層社會關(guān)心神化西王母故事。
西王母故事在民間發(fā)展,但收集、整理的工作主要還是由上層社會主持,這個工作,漢代以后做的人越來越多。具體看,就是在道教信仰的傳播中。道教是上層社會認可的宗教,道教的文獻中有許多西王母的故事。唐末五代的道士杜光庭編著《墉城集仙錄》,記載了37位女仙,并根據(jù)西王母的昆侖山傳說而專門取名“墉城”。與西王母相關(guān)的書籍還有許多,如《金母元君傳》《太平廣記》《說郛》《枕中書》《玉清隱書》等。這些書籍的出現(xiàn)和流傳,說明上層社會對西王母的關(guān)注度非常大。其中,《說郛》一書中收有《西王母傳》。卿希泰認為 :“舉凡以往有關(guān)西王母的傳說、記聞無不羅具;關(guān)于神行、地位和職掌的敘述更加明確?!北热?,對西王母做了這樣全面的描寫 :“體柔順之本,為極陰之元,位配西方,母養(yǎng)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隸屬焉。”(13)卿希泰主編 :《中國道教》第三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4年,第43頁。漢代以后的西王母故事中,神化的內(nèi)容增加,這是漢代神化的繼續(xù),只是神化西王母得到了上層社會的認可,這是一個新現(xiàn)象。神化西王母的一個特征是有救世神的內(nèi)容,而救世神的一個前提就是具有創(chuàng)世神的性質(zhì),上述李昉等的記載中詳細描述西王母的創(chuàng)世故事,這是上層社會一種認可的態(tài)度,這個態(tài)度漢代沒有;另一方面,陰陽學(xué)說是上層社會的思想,因為漢代上層社會不承認西王母的神化品質(zhì),所以在中上貴族墓葬的漢墓壁畫中,西王母的圖像不僅很少,而且身邊也沒有配偶神東王公。但是,李昉等的記載中西王母與東王公已經(jīng)成了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這是漢代以后上層社會的一種認可態(tài)度。
質(zhì)言之,神化西王母的核心是西王母具有全知全能的至上神性質(zhì),西王母的這個至上神地位在漢代是不可能被上層社會接受的,但是漢代以后,西王母加入了道教的宗教體系,它的全知全能是在道教結(jié)構(gòu)中形成而不是在世俗社會中形成,這是一個道教化的西王母,所以這個全知全能的西王母與上層社會并無矛盾,是一個經(jīng)過改造的至上神。如此,神化西王母來到了上層社會,這是西王母道教化的一個表現(xiàn)和結(jié)果。
其次,道教神系的等級結(jié)構(gòu)接納了西王母。
漢代以后,道教常常得到上層社會的支持,甚至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的支持,西王母能夠被納入道教神仙體系,便說明上層社會對西王母的認可。另一方面,道教神仙體系還依照上層社會等級而建構(gòu),有著鮮明的等級結(jié)構(gòu)特征,西王母位列其中并享有尊神地位,也說明神化西王母得到了上層社會的承認。
張澤洪、熊永翔詳細梳理了六朝時期的西王母在道教神系中的位置后認為 :“《老子中經(jīng)》記載了五十五位神仙,其中東王父排列在神仙第三、西王母排列在神仙第四,僅次于第一神仙的上上太一、第二神仙的無極太上元君。魏晉時期上清派致力于建構(gòu)道教神仙系譜,對西王母信仰的道教化起了重要作用。梁代茅山上清派宗師陶弘景撰《洞玄靈寶真靈位業(yè)圖》,其神仙系譜中有紫微元靈白玉龜臺九靈太真元君的神位,是居于第二中位玉晨玄皇大道君下的女真,根據(jù)六朝道經(jīng)《茅君傳》的記載,此紫微元靈白玉龜臺九靈太真元君就是西王母的道號。西王母在《洞玄靈寶真靈位業(yè)圖》中僅次于七大主神,是上清派神仙系譜中排列在第二等位業(yè)的仙真。”(14)張澤洪、熊永翔 :《道教西王母信仰與昆侖山文化》,《青海社會科學(xué)》2010年第6期,第1-7頁。
在漢代以后道教的經(jīng)書中,西王母也具有很高的地位。卿希泰認為 :“據(jù)《上清七圣玄紀經(jīng)》說,上清派曾撰著有七圣傳,即:上清太上大道君傳,紫清太素三元道君傳,白玉龜臺九鳳太真西王母傳,中央黃老君傳,扶桑大帝君傳,金闕圣君傳,東海青童君傳。將西王母作為七圣之一,與太上大道君并列。”(15)卿希泰主編 :《中國道教》第三卷,第44頁。西王母在道教體系中能夠排名靠前,直觀地說明了等級結(jié)構(gòu)對它的接納。
再次,西王母祭祀與傳播具有了官方色彩。
祭祀是神化的一個標志,官方祭祀也是上層社會的一個常態(tài)活動,漢代以后西王母祭祀活動就表現(xiàn)出很突出的官方色彩。西王母祭祀在漢代只有簡單記載,語焉不詳,南北朝時期比較詳細。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十五記載伊水 :“有七谷水注之,水西出女兒山之南七溪山,上有西王母祠?!?16)酈道元 :《水經(jīng)注》,陳橋驛注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7-248頁。進入唐代,據(jù)文獻記載,西王母祭祀在唐高宗時期已納入國家的祭祀儀禮?!杜f唐書·高宗本紀》記載,唐高宗永淳二年(683)春正月甲午朔 :“遣使祭嵩岳、少室、箕山、具茨等山,西王母、啟母、巢父、許由等祠。”(17)劉昫 :《舊唐書》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10頁。之后,西王母祭祀普遍存在,并保留著官方色彩。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二引北周所修《周地圖記》記載安定郡的西王母祠 :“王母乘五色云降于漢武,其后帝廵郡國,望彩云以祠之。而云五色屢見于此,因立祠焉。每水旱,百姓禱祈,時有驗焉。”(18)樂史 :《太平寰宇記》,臺北: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第1962頁。立祠需要世俗社會的支持,普遍性的祭祀往往都要反映出官方的色彩,西王母的普遍祭祀說明這一信仰進入上層社會。
此外,西王母的教義傳授也是官方立祠的一個原因。杜光庭《墉城集仙錄》直接說上清派創(chuàng)教祖師魏華存與西王母有聯(lián)系 :“紫虛元君魏華存夫人清齋于陽洛之山,隱元之臺,西王母與金闕圣君降于臺中,乘八景輿,同詣清虛上宮,傳玉清隱書四卷,以授華存?!?19)杜光庭 :《墉城集仙錄》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第338頁。教義傳授的需要,其實也是一種保證,這個保證得到了官方的允許或支持,西王母的官方色彩顯然更加顯著了。
至上神往往都經(jīng)歷過符號化的改造,西王母也如此,昆侖山的符號化亦可體現(xiàn)西王母道教化的特征與進程。
西王母原來是西北邊陲的部落神,居住地為昆侖山,因為西王母具有了仙性和神性,昆侖山也成為仙山和神山,也即信徒心目中的圣山。西王母信仰納入道教神仙體系,昆侖山也道教化了。在昆侖山由自然山而神山、仙山的演變中,人們的關(guān)注點有兩個傾向:一是具體的昆侖山,這個傾向下人們關(guān)心的是昆侖山所具有的“奇山”性質(zhì),因此網(wǎng)羅古今傳聞于其上來行具象考證之事;一是虛擬的昆侖山,這個傾向下人們關(guān)心的是昆侖山所具有的“神山”或“圣山”性質(zhì),因此網(wǎng)羅天下之大美及大善于其上以行抽象贊美之事。從道教發(fā)展的大背景看,這兩個傾向是昆侖山的兩個演變階段,也是兩個性質(zhì)不同的發(fā)展階段。
關(guān)于具體的昆侖山,以今人的眼光看,昆侖山具有虛擬成分,對其真實性的討論并沒有多大意義。但是在西王母信仰傳播之初的兩漢時期,昆侖山的真實性則非常重要,昆侖山的真實存在是漢人廣泛接受西王母的一個基礎(chǔ),也是西王母信仰得以普遍傳播的一個前提。因此在漢人那里,昆侖山作為西王母的領(lǐng)地,往往要有許多實證性的描述?!妒酚洝ご笸鹆袀鳌酚涊d :“條枝在安息西數(shù)千里,臨西海。暑濕。耕田,田稻。有大鳥,卵如甕。人眾甚多,往往有小君長,而安息役屬之,以為外國。國善眩。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嘗見?!?20)司馬遷 :《史記·大宛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808頁?!稘h書·地理志》記載 :“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北側(cè)湟水所出,東至允吾入河。西有須抵池,有弱水、昆侖山祠?!?21)班固 :《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290頁。(《淮南子·地形訓(xùn)》中也有相近的記載)《后漢書·西域傳》記載 :“大秦,或云其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處,幾于日所入也?!?22)班固 :《后漢書·西域傳》第七十八,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683頁。這種情況到了漢以后仍然沿用,并且隨著中原政權(quán)對外交往的開展,人們的眼光更加開闊,在綜合性復(fù)述前人記載的基礎(chǔ)上又加上新的所見所聞。《魏書·西域傳》記載 :“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河西南流。河西有南北山,山西有赤水,西有白玉山,玉山西有西王母山,玉為堂室云。從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萬余里。于彼國觀日月星辰,無異中國,而前史云:條支西行百里,日入處,失之遠矣?!?23)魏收 :《魏書》列傳第九十·西域,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76頁。此外,西王母信仰的遺存也得到了關(guān)注,有了這方面的具體記載,有些文字開始涉及昆侖山上的“西王母祠”?!稌x書·張軌附張駿傳》記載 :“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侖之體也。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謂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宜立西王母祠,以禆朝廷無疆之福?!E從之?!?24)房玄齡 :《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40頁。河西走廊的地方官找到了昆侖山,并因此而立西王母祠,這樣的祠堂當(dāng)然是得到了官方的認可?!稌x書·沮渠蒙遜載記》記載 :“蒙遜西至苕藋,遣前將軍沮渠成都將騎五千襲卑和虜,蒙遜率中軍三萬繼之,卑和虜率眾迎降。遂循海而西,至鹽池,祀西王母寺。寺中有《玄石神圖》,命其中書侍郎張穆賦焉,銘之于寺前,遂如金山而歸?!?25)房玄齡 :《晉書第08部》卷一百二十九·載記第二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197頁。與漢人有所不同的是,這些記載文字關(guān)心的是以傳說和文獻去認識西王母信仰傳播,而不再是具體地去考證昆侖山的自然真實性了,即昆侖山的真實性是已經(jīng)解決或是不需要關(guān)心的問題了。
關(guān)于虛擬的昆侖山,這是西王母信仰發(fā)展的一個必然方向。隨著西王母信仰的廣泛傳播,自然的昆侖山向神仙的昆侖山轉(zhuǎn)移,特別是東漢中后期西王母有了至上神的光環(huán),其居住地開始完全傾向于向神山圣山轉(zhuǎn)移,時人不僅不會再有漢人那樣認真的態(tài)度去考證昆侖山在自然屬性方面的真實性,而且是在完全忽視自然屬性的同時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了對神山圣山的描述。西晉王嘉《拾遺記·昆侖山》有這樣的描述文字 :“昆侖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層,每層相去萬里。有云色,從下望之,如城闕之象。四面有風(fēng),群仙常駕龍乘鶴,游戲其間。四面風(fēng)者,言東南西北一時俱起也。又有袪塵之風(fēng),若衣服塵污者,風(fēng)至吹之,衣則凈如浣濯。甘露蒙蒙似霧,著草木則滴瀝如珠。亦有朱露,望之色如丹,著木石赭然,如朱雪灑焉。以瑤器承之,如飴。昆侖山者,西方曰須彌山,對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上有九層,第六層有五色玉樹,蔭翳五百里,夜至水上,其光如燭。第三層有禾穟,一株滿車。有瓜如桂,有奈冬生如碧色,以玉井水洗食之,骨輕柔能騰虛也。第五層有神龜,長一尺九寸,有四翼,萬歲則升木而居,亦能言。第九層山形漸小狹,下有芝田蕙圃,皆數(shù)百頃,群仙種耨焉。傍有瑤臺十二,各廣千步,皆五色玉為臺基。”(26)王嘉 :《拾遺記》卷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21頁。這樣的內(nèi)容無真實性可言,也不作真實性的考慮,集天下之美好事物于此山,完全是一種極盡美化的描述。這樣的描述之下,昆侖山表現(xiàn)的是一種象征,即:昆侖山是一種符號,代表著西王母。對昆侖山的符號化努力,與西王母信仰的道教化進程相得益彰。
符號化的昆侖山在西王母道教化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張澤洪認為 :“昆侖山文化與西王母神話,與中國道教的神仙信仰密切相關(guān)。西王母神話與昆侖山的神仙境界,在道教神仙信仰的建構(gòu)中具有特殊的啟示作用。西王母女性神仙的形象,是吸引女道士修道成仙的楷模。”(27)張澤洪 :《道教西王母神話與昆侖山文化》,《青海社會科學(xué)》2010年6期,第1-7頁。筆者認為,這種特殊性就是昆侖山的符號化,也是西王母的符號化。山東沂南縣北寨村出土的一塊畫像石,命名為“東王公、伏羲女媧圖”,東王公端坐的神臺就是抽象化了的昆侖山。從構(gòu)圖看,山上都是神仙人物,昆侖山已經(jīng)開始符號化了。
符號化的西王母在圖像材料中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而這個符號常常又是以昆侖山為背景而表現(xiàn)的,甚至往往有了這樣的現(xiàn)象:凡談西王母必談昆侖山,凡有西王母圖必有昆侖山圖。張從軍梳理漢畫像石的西王母圖像后認為 :“昆侖山在漢代的圖像之中,逐漸隱去其雄偉宏大的面貌,隱去西王母賴以存在仙山的神秘,并被進一步概念化,最終成為西王母的背景和陪襯,為神仙的主題所取代的一個簡化的過程;昆侖山的西王母居住在一個天臺狀的地方,這個地方或許就是文獻所說的‘王母臺’。將昆侖山簡化為王母臺,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突出西王母的世界,突出西王母的形象?!?28)張從軍 :《昆侖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母》,《青海社會科學(xué)》2010年6期,第220-223頁。
昆侖山的符號化,在其誕生之初即具有了先天基礎(chǔ)。《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所記昆侖山是 :“西南四百里,曰昆侖山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29)《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82頁。即是帝都,此山當(dāng)可俯瞰人間之美景,這可以看作是昆侖山的符號化雛形。兩漢,昆侖山的內(nèi)容得到極大豐富,符號化的特點開始顯現(xiàn)?!痘茨献印さ匦纹酚涊d :“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fēng)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fēng)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30)劉安 :《淮南子》卷四,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203-204頁。劉安筆下的這座昆侖山,已經(jīng)是符號化的面貌,不但瑞草佳木目不暇接,之后還要“或上倍之”,天下美好之事皆在此山了。如此描述,劉安筆下的昆侖山已經(jīng)是一座符號化的神山圣山了。
昆侖山歸于西王母的過程中,道教化是一個重要因素。在道教的神仙故事中,山是一個重要的敘事環(huán)節(jié),有仙必有山,反之有山就可能有仙。道教與山的關(guān)系是道教傳播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一點與佛教信仰的傳播不太一樣。佛教傳播也看重山林,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但是山并不等同于僧,即使是山中有僧,僧所居之處要冠以石窟、寺院之名方可以為信徒所接受。道教不同,道教神仙可以直接與山相連,甚至可以直接稱呼“仙山”。仙山就是道士修仙之地的符號,山為成仙的依歸。這樣的山,可以是具象,也可以是抽象。
此外,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昆侖山符號化的重要時期,而這一時期也正是佛教傳入中國的重要時期,佛教在這一時期對中原文化開始產(chǎn)生重大影響,這一背景下昆侖山符號化有沒有受到影響?我們認為答案應(yīng)當(dāng)是肯定的。佛教教義中的圣地是兜率天,是彌勒菩薩的弘法度生之處,是彌勒成佛的人間凈土,而東晉至唐代,正是彌勒信仰盛行的時期,彌勒凈土因此而成為信徒向往的圣地?!队^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是這樣描述的 :“人常慈心,恭敬和順……雪澤隨時,谷稼滋茂,不生草穢。一種七獲,用功甚少,所收甚多?!?31)《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上海: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101頁。這段文字也是一個符號化的描述,兜率天的盡善盡美與昆侖山極為相似。再有,在民間化的道教故事中,道教尊神太上老君被描述為居于兜率宮外院修身煉丹,這可作為昆侖山符號化的一個腳注。
概而論之,在西王母信仰中,昆侖山是一個符號。兩漢時期,昆侖山在文字中還有一些具體的描述,但在圖像中已經(jīng)被簡化了,特別是在東漢的畫像石圖像中,昆侖山常常成為西王母端坐的一個神臺,符號化的特征開始清晰。漢代以后,西王母被納入道教神仙體系,昆侖山也與神仙的修行體驗聯(lián)系起來。在道教傳播的大結(jié)構(gòu)中,山有著特殊的含義,山可以與仙直接聯(lián)系,甚至仙道的修行已離不開山,山是仙道的符號。因此,昆侖山作為西王母的領(lǐng)地,昆侖山符號化就是西王母道教化的一個必然結(jié)果。從道教發(fā)展的角度看,昆侖山的符號化也是對西王母道教化的一個推動,符號化的昆侖山使西王母有了一個完整的神仙敘事結(jié)構(gòu),或者說使西王母具有了更加明確的道教品質(zhì)。
宗教發(fā)展史上,所有宗教信仰都希望被上層社會所接受,有了上層社會的認可就有了官方信仰的身份,從而可以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西王母信仰在漢代,仙化西王母得到上層社會的認可,但是神化西王母并沒有被接受,從而形成了西王母信仰的兩個體系。西王母信仰風(fēng)靡兩漢,但存在兩個體系,這是一個重要的宗教現(xiàn)象,其中包含的信息不能被遺漏,在道教化中的變化當(dāng)然也不能被忽視。
漢代,神化西王母曾經(jīng)有一次被上層社會主動關(guān)注,這就是王莽對西王母信仰的認可?!稘h書》記載 :“哀帝之代,世傳行詔籌,為西王母共具之祥,當(dāng)為歷代母,昭然著明。予祗畏天命,敢不欽承!謹以令月吉日,親率群公諸侯卿士,奉上皇太后璽紱,以當(dāng)順天心,光于四海焉。”(32)班固 :《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第101頁。王莽奉西王母為“歷代母”,這個西王母顯然是至上神,是對神化西王母的接受。隨著王莽篡位的失敗,神化西王母也失去了進入上層社會的機會。
神化西王母是至上神,這是不被上層社會接受的主要原因。漢代以后,神化西王母因為道教官方化而再次獲得被上層社會接受的機會,不過其代價是西王母失去了至上神的屬性。其實,在道教發(fā)展中,許多民間信仰都是以失去至上神的方式而進入道教神仙體系,并因此獲得上層社會的認可的。
概言之,西王母道教化的意義就是民間信仰可以被上層社會接受,但前提是進入道教信仰的神仙體系,在道教化中失去原來的至上神屬性。西王母如此,其他民間信仰皆如此。道教化對至上神的改造,是道教發(fā)展中形成的一個特殊結(jié)構(gòu),這個結(jié)構(gòu)為道教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包容能力,因此保留了許多中下層社會信仰,這也是道教對中國傳統(tǒng)宗教發(fā)展的一個特別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