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院”是科舉考試的專門場所,唐宋時期朝廷亦以其指稱當年負責科舉考試的臨時行政機構(gòu)和班子。唐代科舉考試規(guī)模有限,鄉(xiāng)貢一級考試人數(shù)更少,故全國各地無須單獨建造貢院。見于現(xiàn)存唐代文獻者,惟京師有貢院。北宋時期沿襲唐朝,汴京建造貢院,以備省試之用。全國各地之發(fā)解試,大都臨時借用寺廟、學舍、官府舉行。從宋太宗開始,大肆擴張科舉錄取名額,提高進士中第者地位,逐漸形成“不中進士舉,無由得朝廷之官”(1)吳潛 :《奏乞分路取士以收淮襄之人物守淮襄之土地》,《全宋文》卷七七六八,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37冊,第140頁。的局面。由此引導(dǎo)全國士人都擠向科舉之康莊大道,所謂“凡讀書作文章被儒服,無不舉進士者”。(2)劉敞 :《張氏雜義序》,《全宋文》卷一二八五,第59冊,第206頁。各地發(fā)解試人數(shù)日益膨脹,以至寺廟學舍無法容納。北宋末年,朝廷明令各地建造貢院,記載貢院建造的文章隨之出現(xiàn)。
北宋絕大多數(shù)時間里,各地都沒有建造貢院,而是借用臨時場所考試。據(jù)學者考辨,“自徽宗朝起,禮部貢院開始有了一個固定的場所”。(3)何忠禮 :《北宋禮部貢院場所考略》,《河南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第52頁。之前連省試貢院都沒有固定場所,遑論地方。隨著發(fā)解試人數(shù)的迅速增長,各地有了建造貢院的需求。北宋貢院建造,偶爾見于地方志。《淳熙三山志·試院》載 :“元祐五年,柯龍圖述謀所以易之。會朝廷下學及孔子廟不得試進士之制,五月,乃擇州治之東南公廨及隙地,廣二百三尺有奇,而深倍之。乃增筑厥址,崇其舊,三尺穹堂,延廡中辟,曠除后敞。公堂繚以重屋,以為考校之舍。外門之內(nèi),監(jiān)門、巡鋪、彌封、謄錄之所皆具。旬五十而成,凡為正屋百有二十區(qū)。”(4)《淳熙三山志》卷七,《宋元方志叢刊》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7849頁。朝廷頒布詔令,也是徽宗年間的事情了。相關(guān)朝廷詔令,文獻失傳,只能從宋人轉(zhuǎn)述中獲知。李燾云 :“政和二年,又從董正封建請,令諸州遍立貢院?!鼤r諸州緣董正封建請,又爭立貢院。”(5)李燾 :《貢院記》,《全宋文》卷四六六七,第210冊,第269頁。魏了翁云 :“政和二年,從董正封之請,諸郡得立貢院。……自崇寧至政和,中都外郡咸有貢院,貢院之備又昉此?!?6)魏了翁 :《普州貢院記》,《全宋文》卷七一○○,第310冊,第357頁。可以肯定,宋代各地紛紛建造貢院,是政和二年(1112)以后的事情。然而,北宋末年各地建造的貢院大概規(guī)模有限,且整個國家很快卷入戰(zhàn)爭,故存今宋人文獻中較少見到北宋建造貢院之記載。
宋人所作貢院記存今還有31篇,全部是南宋的作品。其中3篇為地方志所載,未被收入《全宋文》。以今日的區(qū)域劃分來做統(tǒng)計:江蘇11篇,四川7篇,浙江4篇,廣東3篇,江西3篇,湖北2篇,安徽1篇,這能夠大致反映出南宋的科舉狀況。即:圍繞著都城臨安之江浙地區(qū)科舉文化最為發(fā)達;四川因為有了特別的類省試制度,參加科舉士人數(shù)量迅猛增加;江西是宋代傳統(tǒng)的科舉興旺發(fā)達地區(qū);廣東教育和考試在南宋時期得到長足的發(fā)展。此外,各地方志中關(guān)于貢院的記載,有的比較詳盡,也可視為一篇完整的貢院記,此處暫不將其計算在內(nèi)。
現(xiàn)存最早的此類文章是李處權(quán)作于宋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的《衢州新建貢院記》,全文引錄,以窺見貢院記散文之一斑:
古之取士,論終身之行,不試以一日之長。居州處于學,及其貢于天子也,亦自學而賓興之。及既貢而選之也,則取其行能同耦者射于澤宮,澤宮者所以擇士也。古之擇士之所惟見于此。自是而降,漢以秀孝賢良,魏以中正九品。惟賢良射策于天子之廷,其余則考其素行,無試于有司之文。至隋建進士法,唐因隋舊而浸盛。其貢士之制,又有明經(jīng)、明法、書算,每歲仲春各郡縣館監(jiān)課試其成,以禮遣之,試士之法,始見于此,猶未有所也。惟漢以前去古未遠,俗尚敦樸,有司一出于公,士亦信其所有。一介自修,爵祿隨至,故無僻遠幽隱,而廢滯畢舉。及其后世風俗浸衰,公道化為私恩,人材怵于勢利,廉恥汩沒,奔競成風,如賈求贏,僥幸一得。于是有三互之法,黏名之制,有挾假之禁,革濫防奸,如此其備。自古文物之盛,莫過于本朝。主上繼統(tǒng)承業(yè),尤留神于取士。三歲大比,取士至數(shù)百人,而州郡之充賦于有司者,大郡至數(shù)千人,其次猶參伍其一。故寺舍官府殆不足以贏之,茇舍棘藩,取具一切,湫隘暴露,防禁不嚴,奸弊滋起。有司玩習,恬不知省。衢為大郡,在東南號稱多士,每三歲來試于有司者,無慮四千余人,然亦無所謂貢院者。中書舍人襄陽張公作牧之二年,適政之成,補苴罅漏,無以不理。會三歲詔至,吏以故事告公,乃慨然相州之西北隅,得元爽之地,實始建焉。肇自丁卯之七月,而成于其十二月。籍舊逋以其用,故人不病擾;取游食以助役,故工不告勞。作堂于中,各五楹,重其后堂,挾以左右廡,為吏舍、庖湢之所。其前堂為東西序,又其前為長廊,東西相重,以待試者。外為大門,挾以兩廡,以處凡有司之隸于試所者。為屋百間,從四十丈,廣半之又加六焉。高其闬閎,厚其垣墻,前日之弊事革無余。既成,會行鄉(xiāng)飲禮,于是率州之賓老士大夫以落之。卒事,相與周覽四望,驚所未見。此邦固多士,先是龍丘劉君章廷對第一人,益有奮心,爭相磨厲,風俗為移,蓋數(shù)百年未之有也。而襄陽公之治,威行愛立,吏畏民服,遇所未為,指麾亟辦,不俟終日。是役也,一方之士賴焉,又豈數(shù)百年所有哉!或曰 :“雖然,今為是耽耽者曠數(shù)年以待,不幾月之用,其為不急之務(wù)歟?”處權(quán)曰 :“不然,凡國家取士,豈非所謂至公者耶?斯院之役,使人人得安意挺志以畢技于前,而秋毫之私無所隱,所以奉承法令者。茍嫌于豫備逆設(shè),而茍且是圖,蓋為政之公患耳。且子欲以取士為虛文乎?雖無院可也。”或曰 :“然則盍書之?”乃刻石以記。(7)《全宋文》卷三八○一,第174冊,第149-150頁。
文章分為四個部分。其一,回顧歷代擇士選官之方式。作者立足于厚古薄今的立場,往往虛構(gòu)出理想化的古代,將其無限美化,以抨擊科舉時弊。作者先為古代之擇士選官定下基調(diào) :“古之取士,論終身之行?!逼浣Y(jié)果必然是“一出于公”。古代士人在地方時學成于校,而后“貢于天子”“射于澤宮”。漢之察舉、魏之九品中正,都被作者歸納為“賢良射策于天子之廷,其余則考其素行”。甚至隋唐科舉制亦被美化成“館監(jiān)課試其成,以禮遣之”。對比當下,“風俗浸衰,公道化為私恩,人材怵于勢利,廉恥汩沒,奔競成風,如賈求贏,僥幸一得”。
美化古代以抨擊當下是宋人討論問題的常見思維和議論方式,在宋人關(guān)于各種時政的論述中常常可見。具體到擇士選官科舉問題上,宋人的基本論調(diào)亦是如此,如宋初王禹偁云 :“古者鄉(xiāng)舉里選,為官擇人。士君子行修于家,推于眾,然后薦之于朝,故政和而民泰?!?8)李燾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二,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898頁。北宋中葉蔡襄云 :“三代之道,鄉(xiāng)舉里選,專取德業(yè)。漢察孝廉,加之策問,取士有經(jīng)術(shù)。隋唐以來,盡失之矣?!?9)《全宋文》卷一○○四《論改科場條制疏》,第46冊,第393頁。南宋姚勉對策云 :“自鄉(xiāng)舉里選首廢于周,而策士有科始見于漢,既非古意矣,猶未至以詞章也。隋唐以來,始有進士??颇恐T既設(shè),利祿之習益牢,然后天下之士愈不知所謂道。心術(shù)日壞,以至于今,士習之趨,猶唐舊也?!?10)《全宋文》卷八一二八《廷對策》,第351冊,第325頁。稍加對比,就知道作者這里發(fā)表的言論其實是宋人的陳詞濫調(diào)。
宋人多數(shù)貢院記,總是要對當時的科舉制度議論或評點幾句,如此以來,文章就有立意,并不是僅僅記錄當?shù)氐囊蛔陆ㄖ?。但諸多作者卻并不一定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只能泛泛議論,觀點大同小異。如關(guān)耆孫《大貢院記》云 :“自周鄉(xiāng)舉里選之法壞而士失其寓。”周必大《吉州新貢院記》云 :“致治之要在得士,得士之要在鄉(xiāng)舉?!啦蝗?。三歲大比,凡于于而來者試其藝爾,德與行固未暇問?!标愒臁陡哙]軍建貢院記》云 :“古帝王之盛,倚重于士,不薄其養(yǎng),而重其用。自堯舜而下,法備于周?!芏陆患肮??!崩畹纻鳌督瓥|轉(zhuǎn)運司初建貢院記》 :“竊惟近世取士之制,每不如古。專尚詞章而德行道藝之實喪,多為文法而廉恥禮遜之節(jié)壞?!?11)以上四文參見《全宋文》卷四四二九,第200冊,第331頁;卷五一四八,第231冊,第228頁;卷五七六四,第256冊,第348頁;卷六九三七,第304冊,第45頁。當然,某些貢院記文章也對科舉制度有較為深入的思考,此留待下部分討論。
其二,表彰當代擇士選官業(yè)績,闡述建造貢院之必要性。作者筆鋒陡轉(zhuǎn) :“自古文物之盛,莫過于本朝。主上繼統(tǒng)承業(yè),尤留神于取士。”既然當下圣主賢明,擇士選官得當,貢院就是必備的建筑。而貢院建設(shè),往往跟不上科舉考試的需求,所謂“寺舍官府殆不足以贏之,茇舍棘藩,取具一切,湫隘暴露,防禁不嚴,奸弊滋起。有司玩習,恬不知省”,如此則建造新貢院的必要性就被突顯出來。前文批評今不如古,此處話風突兀轉(zhuǎn)變,尤嫌生硬笨拙,有文脈斷裂之弊。獨裁專制社會,主上圣明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必須時時掛在嘴邊的。宋人發(fā)表議論既要基于厚古薄今的立場,又要歌頌今上英明,自相矛盾就無法避免,很多時候只能如此強詞奪理了。
此種行文之弊,在許多貢院記乃至宋代其他議論文中比較常見。如關(guān)耆孫《大貢院記》云 :“余觀太宗初興,本有忌天下英雄之心,既不能用秦之殺,則欲以進士為餌而銷之?!瓏胰∈坑锰浦疲凼ゴ縿t非太宗之心,所以得士?!彼纬蹩婆e制沿襲唐代,作者卻以唐太宗為反面事例,由此來論證修建貢院的必要性。陳造《高郵軍建貢院記》接上文議論,轉(zhuǎn)折云 :“復(fù)古而盡其善,以不愧帝王,惟我宋,漢唐莫進也?!?12)以上二文參見《全宋文》卷四四二九,第200冊,第332頁;卷五七六四,第256冊,第348頁。以“復(fù)古”表彰當代,雖然保持了厚古薄今的立場,但是,宋代取士之法與周朝相去甚遠,作者純粹是在生拉硬扯來完成文意轉(zhuǎn)折。“國家取士用唐制”是常識,作者居然連常識都摒棄了。宋人殿試對策,既要頌圣,又要根據(jù)考試要求針砭時弊,其行文也采取上述類似的方式。耿直如陳亮,其《廷對策》也必須如此立論 :“臣有以見陛下深知人心之未易正也”,“臣有以見陛下深知民命之未易生全也”,“臣有以見陛下之未嘗以薄待天下之人也”。(13)《陳亮集》卷一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15、116頁。接著才可以轉(zhuǎn)折文意,抨擊時弊。
其三,敘說衢州科舉現(xiàn)狀與貢院之建造。類似的記敘,是每篇貢院記必須有的內(nèi)容。衢州紹興年間發(fā)解試人數(shù)已經(jīng)有“四千余人”,這是非常驚人的數(shù)字,說明南宋時期衢州教育、科舉、文化的發(fā)達程度。趙公碩《新建試院記》稱 :“(臨川)每科詔下,例以寺之寶應(yīng)為郡試之所。士子云集,不下數(shù)千輩?!标愄祺搿吨匦藿地曉河洝贩Q :“應(yīng)三歲之詔者常數(shù)千百人?!标惞痢吨亟ㄘ曉河洝贩Q :“嚴陵為今三輔,士風日隆。頃當大比,應(yīng)詔者已三千人?!?14)以上三文參見《全宋文》卷四七六○,第214冊,第270頁;《景定建康志》卷三二《儒學志五·貢院》,《宋元方志叢刊》第2冊,第1874頁;《全宋文》卷六二一二,第274冊,第413頁。比較而言,衢州的參加考試的人數(shù)規(guī)模極其可觀,由此就彰顯出當?shù)亟ㄔ煨仑曉旱钠惹行浴?/p>
建造貢院是官方行為,一定是地方長官的決策,所有的貢院記因此會言及地方長官的政績。所謂“中書舍人襄陽張公作牧之二年,適政之成,補苴罅漏,無以不理”,地方長官政績顯著,政通人和,乃有余力建造貢院?!翱幌嘀葜鞅庇?,得元爽之地,實始建焉”,宋代以科舉制度為主要選官途徑,因此特別重視地方教育,較大地改變了地方執(zhí)政風氣。“其為太守,為監(jiān)司,必須建立書院,立諸賢之祠,或刊注《四書》,衍輯語錄,然后號為賢者。則可以釣名聲,致膴仕”,(15)周密 :《癸辛雜識》續(xù)集下“道學”條,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169頁。發(fā)展地方教育文化成為當?shù)亻L官的主要政績之一,貢院建造也歸屬其中。李處權(quán)的這篇文章對地方官的表彰還是比較籠統(tǒng)的,許多貢院記則以大篇幅描寫記載。如鮑同《貢院記》以此立論,開篇即云“郡國貢闈之興廢,可以觀政之善否”,因為“邦之大政,莫先于取士”。貢院不得修建,原因是“為政者往往輒救目前,盡心力于錢谷、獄訟、簿書、期會間,至于此則不暇”。官員倘若能夠?qū)⒌胤缴鲜鲆獎?wù)治理停當,而以余力建貢院,自然是賢能中之佼佼者。李燾《貢院記》就有這樣的敘說 :“頗聞長文治蜀,慨然有愛民之心。嘗奏減茶鹽重課為緡錢幾五十萬,及上供金帛之白著者亦幾二十萬,皆遺黎數(shù)十年所患苦者,一旦得少蘇息,式歌舞之。其聽訟、治兵、搜訪人物,罔不盡瘁極摯,類省試貢院特一事耳。”程珌《徽州貢院記》則云 :“今侯之賢也,冰雪其操,襁褓其民,堂皇其屬邑,符移不繁,財用自裕。而又振丙戌之水,代秋苗之輸,新川驛之橋,建休寧之寨,凡可以便斯民者靡不力焉。可不牽聯(lián)書之,以告后之為政者乎!”(16)以上三文參見《全宋文》卷四四三三,第201冊,第2、3頁;卷四六六七,第210冊,第271頁;卷六七九一,第298冊,第86頁。
衢州此次建造貢院,七月動工,十二月完成,用時首尾六個月。其大致結(jié)構(gòu)如文中所述 :“作堂于中,各五楹,重其后堂,挾以左右廡,為吏舍、庖湢之所。其前堂為東西序,又其前為長廊,東西相重,以待試者。外為大門,挾以兩廡,以處凡有司之隸于試所者。為屋百間,從四十丈,廣半之又加六焉。高其闬閎,厚其垣墻,前日之弊事革無余?!痹谟涹w散文中,貢院記有其獨特性,必須完整描述貢院建筑,這部分類似說明文。在諸多貢院記中,這樣的記敘文字往往構(gòu)成文章的主干,占據(jù)大段篇幅。衢州貢院建于南宋前期,“為屋百間”,規(guī)模還不算宏大。而后,各地貢院規(guī)模越來越宏偉。如建于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的臨川貢院,“朱碧照耀,逾二百間,雄偉壯麗,幾為諸路冠”。(17)趙公碩 :《新建試院記》,《全宋文》卷四七六○,第214冊,第271頁。建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的婺州貢院,“凡為屋三百六十有四間”。(18)韓元吉 :《婺州貢院記》,《全宋文》卷四七九七,第216冊,第186頁。建于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的吉州貢院,“為屋五百十有八間”。(19)周必大 :《吉州新貢院記》,《全宋文》卷五一四八,第231冊,第229頁。從這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出南宋科舉規(guī)模的迅速擴張。
如此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要耗費相當大的地方財力和人力?!兑膱灾尽酚涊d一則神鬼故事:
饒州自建炎后,就薦福寺試舉人。淳熙初,提點刑獄丁時發(fā)將別創(chuàng)貢院,委學正魯時以下,訪隙地可以營建者?;蛟?:“七里外縣社壇,處勢空曠,且旁無民居,用之最便。但為縣徙社于它處足矣。”議未決。其首謀者夢一士人來,與談是事,曰 :“取之無害,但非旱干水溢,可變置社稷乎?”謀者懼,乃白于丁,寢其說,而置院于學官之東。士人以片言而能止大役,蓋神云。(20)洪邁 :《夷堅支志》庚志卷六“鄱陽縣社壇”條,何卓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181頁。
可見地方貢院建造,是一項興師動眾的擾民“大役”。多數(shù)貢院記則要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予以解釋,強調(diào)建造工程完全不擾民。所謂“籍舊逋以其用,故人不病擾;取游食以助役,故工不告勞”,而此前“爭立貢院,往往挾士以擾民,識者病焉”。(21)李燾 :《貢院記》,《全宋文》卷四六六七,第210冊,第270頁。如前所言,地方教育、科舉等方面的建設(shè),已經(jīng)成為宋代官員的政績工程之一,就會頻頻產(chǎn)生擾民現(xiàn)象。所以,多數(shù)貢院記都要強調(diào)此地此次貢院修建,絲毫不擾民。如趙公碩《新建試院記》云 :“儲糧鳩工,涓日之吉,取材于鄰郡,借力于游手,初無毫發(fā)擾于民,又無片瓦尺椽資于縣?!标P(guān)耆孫《大貢院記》云 :“一毫不取于民。民但見其成,而不知其為力也,則相與歌之?!卞X文子《袁州貢院記》云 :“不請于朝,不賦于民,不取辦于諸縣,而棟宇屹立,煥然湖山之間。”(22)以上三文參見《全宋文》卷四七六○,第214冊,第270-271頁;卷四四二九,第200冊,第332頁;卷六八八八,第302冊,第55頁。此亦為地方官一大政績。
其四,闡述貢院建造之深遠意義。相比于其他民生要務(wù),貢院建成之后,“耽耽者曠數(shù)年以待,不幾月之用”,就有“不急之務(wù)”的質(zhì)疑。作者特別辯說,認為建造貢院意義重大 :“凡國家取士,豈非所謂至公者耶?斯院之役,使人人得安意挺志以畢技于前,而秋毫之私無所隱,所以奉承法令者。茍嫌于豫備逆設(shè),而茍且是圖,蓋為政之公患耳。”理解科舉制度對于宋代的重要性,才能理解各地的貢院建造。關(guān)耆孫《大貢院記》云 :“上勵精求治,思欲得天下士,與共大功業(yè)。今取士一途,而貢院實為進士取士之始。則其容略乎?”(23)《全宋文》卷四四二九,第200冊,第332頁。國家安危興衰系于是否得人才,人才選拔途徑惟科舉為重,貢院建造當然不可忽視。
貢院未建造前,“科詔下,乃卒然治故驛,辟僧院,因陋就寡,取具一時。而類皆湫隘頹闕,支撐補葺,不免草創(chuàng)疏略。既非所以待士,而奸弊復(fù)不禁,壞亂法制,熟視莫救”。(24)鮑同 :《貢院記》,《全宋文》卷四四三三,第201冊,第3頁。甚至京師臨安的國家貢院,也曾有此弊。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臣僚奏云 :“貢院墻壁,本自低矮,年來頹圮,如西邊一帶,抵靠別試所晨華館,而斷垣及肩,踐踏成路,傳泄之弊,多由此出。最后正通大理寺前,居民搭蓋浮屋于墻上,亦作弊處,莫可堤防。東畔墻雖稍高,卻與封彌謄錄所相鄰,而縫穴最多,關(guān)防須密。”(25)徐松輯 :《宋會要輯稿·選舉》六之一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4336頁。奸弊叢生,科舉制度便失去意義,因此會影響到國家的根基。
貢院僅僅用于考試,長期空置,當然是資源的浪費,個別地方官會考慮多種用途。陳公亮《重建貢院記》稱當?shù)亍翱ぶ螢l溪,每遇梅潦之溢,則渰浸城市,居民奔迸遷避,往往即官舍、佛廟而群處焉”。貢院建造之后,“萬一交流暴漲,有所未免,不妨斯民蟻赴而蜂屯。庶幾一舉兩得焉”。(26)《全宋文》卷六二一二,第274冊,第413頁。貢院主要功能是考試場所,結(jié)構(gòu)獨特,不適宜他用,故貢院另作其他用途的記載僅見此篇。
上文以現(xiàn)存最早的李處權(quán)《衢州新建貢院記》為案例,且以多篇南宋貢院記為佐證,概述了貢院記的主要內(nèi)容。宋人貢院記內(nèi)容與結(jié)構(gòu)大致如此。
存今31篇貢院記,其中有4篇 :《眉州創(chuàng)貢院記》《資州新創(chuàng)貢院記》《長寧軍貢院記》和《普州貢院記》,作者都是魏了翁,在宋人貢院記創(chuàng)作中獨樹一幟。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慶元五年(1199),以第三名登進士第?!皶r方諱言道學,了翁策及之”。(27)《宋史》卷四三七《魏了翁傳》,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12965頁。官至資政殿學士、湖南安撫使等。卒,贈太師,謚文靖,累贈秦國公。魏了翁乃南宋后期理學代表人物,有豐富的詩文創(chuàng)作傳世,所著有《鶴山集》《九經(jīng)要義》《周易集義》等等。
魏了翁曾經(jīng)長期在四川各地為官,4篇貢院記都作于四川。北宋時期,蜀地教育與科舉事業(yè)不發(fā)達,“蜀中士子,舊好古文,不事舉業(yè)。迨十五年,無一預(yù)解名者。景德元年,李畋與同門生張及、張逵詣州請解,……仍奏給三人驛券赴京。兩川士子目為盛事,方奮起家榮鄉(xiāng)之志”。(28)張詠 :《張乖崖集》卷一三引《宋朝事實類苑》,張其凡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38、139頁。南渡以后,情況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南宋兵荒馬亂,四川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朝廷特別實施了類省試制度,即:四川一地省試在成都舉行,考生無需趕赴京城。陸游云 :“自建炎軍興,蜀士以險遠,許就制置司類試,與省試同?!?29)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81頁。類省試制度極大地振興了蜀地的教育和科舉風氣,考生云集,各地紛紛建造貢院。除了魏了翁的4篇作品外,存今作品另有關(guān)耆孫《大貢院記》、陸游《彭州貢院記》、李燾《貢院記》3篇。
魏了翁所作之貢院記,主干部分依然是當?shù)亟逃婆e事業(yè)之盛況、貢院之新建過程和結(jié)構(gòu)規(guī)模等,其中以具體事例反映了南宋時期蜀地科舉文化的迅猛發(fā)展狀況。如《資州新創(chuàng)貢院記》云 :“就試者因以倍于昔,蓋不下五千人?!薄堕L寧軍貢院記》云 :“數(shù)十年間,人才彬彬間出,接武科級,就試者因以倍于曩日?!比欢?,魏了翁之貢院記更加側(cè)重古今選官制度得失之討論,如《普州貢院記》云 :“某為人記貢院、記學宮多矣,然而考諸制度之詳略,風俗之厚薄,則未嘗不致疑焉?!?30)以上三文參見《全宋文》卷七○九四、卷七○九六、卷七一○○,第310冊,第270、295、357頁。魏了翁是有治國平天下理想的士大夫,仕途上也相對順暢通達,他對現(xiàn)實政治與制度的關(guān)切和思考,就更加積極投入。
魏了翁思考的立場仍然是厚古薄今。但是,他不是在應(yīng)景泛泛而論,而是竭力想表明自己的觀點。其《眉州創(chuàng)貢院記》在敘說眉州科舉文化發(fā)展、貢院建造之后,便展開大段議論:
每惟科舉取士,至于文已密而敝滋多,法益詳而意逾薄,則未嘗不深有惕焉。古者閭月書,族時考,州歲比,鄉(xiāng)三年而賓興,眾賓之席弗屬,堂下之觀禮者弗坐,無異詞也。今易吏而主其事,糊名而察其言,望實之素著或攻而去之,文詞之稍異或懼而抑之,寧收卑近,無拔雋尤。其幸而得之,則又將以其取于人者取人矣。古者使民興鄉(xiāng)之賢能,還以長治其鄉(xiāng),士自修于家而民自為鄉(xiāng)謀,故毀譽公而賢否明。今以一日之長,一夫之見,而投之以非所素習之事,授之以非所素附之民,積日累月而為卿、為公,天子所與論道經(jīng)邦,皆若人也。嗚呼!斯其為學制學御不已多乎!且六經(jīng)之書,家藏而人誦之,其下利而上義,賤浮而貴實,夫皆有是說也。而夷考其朝夕之所孳孳,則所以治其國者,秦漢以后郡縣迫促之規(guī)也;所以修于家者,隋唐以來科舉纂綴之業(yè)也。言行心跡,曉然相違,而人不以為異。蓋其說曰 :“仕為養(yǎng)也,為將有行也。使所學與言稍違時律,則有司之所必棄?!贝瞬晃┍『醮?,亦淺之望人矣。且以言取人固非易事,然而昭晣者無疑,優(yōu)游者有余。文也者,命于氣,立于志,成于學,而獨不可以觀人乎?國初之文宗尚西昆,至于仁祖之季,詭異日甚。嘉祐二年貢舉,士所推許者詭異之尤也,而歐公所取乃皆平淡爾雅之文,是邦之二蘇公尤重茲選。方二公之隸于家塾而為是學,試于禮部而操是藝也,使今之士必曰:此非時所尚也。而士以是進,有司以是取。不惟進不失正,取不失賢,由是遠近聞風,日改月化,極于元祐之盛。學醇行修,歷數(shù)世而流風未泯。然則試藝于斯、考言于斯者,顧瞻江山,想象儀刑,亦可以得師矣。(31)《全宋文》卷七一○四,第310冊,第427頁。
魏了翁對科舉時弊的歸納非常精粹,所謂“文已密而敝滋多,法益詳而意逾薄”。接著魏了翁做古今對比評述,認為:第一,古代通過地方層層考試,考生品德昭然;當今“糊名察言”,必然有“寧收卑近,無拔雋尤”之弊。第二,古代選拔民之賢能者“長治其鄉(xiāng)”,其風氣必然是“士自修于家而民自為鄉(xiāng)謀”;當今以糊名考試所錄取,“投之以非所素習之事,授之以非所素附之民”,其為政之弊顯然可見。第三,考生雖然需攻讀六經(jīng),然而考場時文不過是“纂綴之業(yè)”,科舉考試不過是“仕為養(yǎng)也”,其結(jié)果必然是“言行心跡,曉然相違”。第四,文章“可以觀人”,歐陽修主持嘉祐二年科舉考試,“所取乃皆平淡爾雅之文,是邦之二蘇公尤重茲選”,士人當以蘇軾兄弟為學習對象。
如前所言,魏了翁古今對比的論述并無新意,其古代選拔官員之方式以及“毀譽公而賢否明”之結(jié)果,也大多出于美化虛構(gòu)。討論到最后,拐到“文也者,命于氣,立于志,成于學,而獨不可以觀人乎”尤其令人意外。這段論述并不是對上文討論的回應(yīng),邏輯混亂。凡此種種,乃時代的局限性所導(dǎo)致。即:魏了翁無法認識到專制社會的諸多弊病,都是由于“人治”之政體所導(dǎo)致,故只能人云亦云地厚古薄今,或者文章生硬嫁接而無邏輯。
魏了翁貢院記的獨特之處在于對科舉時弊之觀察到位,描述詳盡,歸納精準。除了上文言及的弊病,還有兩點:其一,《資州新創(chuàng)貢院記》云 :“所謂試之日,士攜脂燭餐器,分坐于寒廡冷地。唐虞辟門,三代貢士,未有若是慢易者?!边@是魏了翁的多次親身體驗,其屈辱之感受多年以來耿耿難忘。其二,《普州貢院記》云 :“當歲大比,往往竊取朝廷余論、薦紳奏疏與郡國邸吏所傳,昈分條別,纂綴以備問。使朝廷清明,君仁臣直,則上無闕政,下無諛詞,正學以言,猶可得士。脫不幸而遭時之難,問紹述則贊紹述,謀和戎則贊和戎,欲開邊則是開邊,大抵鑿經(jīng)術(shù)以傅世好,刺邪說以阿有司?;蛘哓濣t成風,則貨取勢奪,抑又有甚難言者。”(32)以上二文參見《全宋文》卷七○九四、卷七一○○,第310冊,第270、358頁。獨裁體制之下,阿諛成風,難得真正有操守的耿介人才。這段言論對宋代應(yīng)策時文鞭辟入里,是宋人里說得最為直白最為大膽的。
魏了翁貢院記中還言及貢院地點之特意選擇,涉及宋人“科名前定”思想與風水地理觀念。如《長寧軍貢院記》記敘選址過程云 :“乃陟南岡,顧見西門之左稼澤且數(shù)十丈,距郡宇百步,而近域諸峰秀出于左,中為寶山,屹起百仞。侯曰:‘是始可矣?!l(xiāng)之進士曰:‘此地發(fā)祥效靈,實盼于侯?!薄镀罩葚曉河洝酚浰鶕裰卦?:“土地于國之陽曰和慶寺,砥平席衍,而勢爽明,龍泉屹左,鳳山峙右,士從龜襲?!?33)以上二文參見《全宋文》卷七○九六、卷七一○○,第310冊,第295、357頁。宋人“科名前定”思想嚴重,尤重風水地理,所以,此類內(nèi)容也是貢院記的重點之一。如鮑同《貢院記》云 :“夫人物鐘乎山川之秀,地理陰陽之說,圣人不廢焉??ぶ銡?,慈壽據(jù)其先,舊學據(jù)其次。前既以慈壽為學,今又以舊學為貢闈,異材將輩出矣。”陳公亮《重建貢院記》云 :“于是相陰陽,審面勢,得地于州序之西偏。計其廣袤,適足以當堂廡之地。層巒前列,秀氣可挹;崇岡后峙,旺勢巋然。真角才戰(zhàn)藝之場,摛藻振奇之地?!崩畹纻鳌督瓥|轉(zhuǎn)運司初建貢院記》云 :“于是,相其陰陽,正位南鄉(xiāng),筑而增之。其崇五尺,背負鐘山,前直長干,清溪環(huán)流,秦淮旁注,寬閑爽塏,不僻不囂,于校文論士為宜?!标愛颉兜强菩彰洝犯菍⒇曉盒屡f地址做對比,云 :“貢院創(chuàng)于慶元三年,才六十二間,地勢下,市聲近,位置窘狹,面城之陰,剎攙而塔左之,陰陽家之說弗合。垓常謂海陵城之東,岡縈坡起,如天馬南馳,故城隍之祠以靈顯,庾鹺之臺以官顯,萬壽之宮以仙顯。其前缺如,葦連水積,蒼龍之角,誰實掀之?”(34)以上四文參見《全宋文》卷四四三三,第201冊,第4頁;卷六二一二,第274冊,第413、414頁;卷六九三七,第304冊,第45頁;卷六九三六,第304冊,第9頁。李處權(quán)《衢州新建貢院記》沒有這方面記載,魏了翁貢院記提供了更多的資訊。
在宋人記體散文中,貢院記以其題材內(nèi)容的獨特而自成一類,寫作風格亦與其他記體散文有別。
科舉考試,是宋代文化高層次的活動,涉及文化水平最高的一個群體。凡與科舉考試相關(guān)的文章寫作,作者都有意識地向古拙典雅的語言風格看齊,在宋文中形成一道風景線。如宋寧宗慶元二年以來,省試皆賜知貢舉等御札,以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御札為例:
朕惟古鄉(xiāng)舉里選之法弊,而后世始設(shè)科目,延至英彥,靡之以好爵,共興治功。朕踐祚以來再取士矣,今雖嬛然在疚,復(fù)遴選侍從臺省之臣,典司文枋。士有抱負,彪為詞采,必刊去浮華,體要為尚,基異時之實用?!秱鳌凡辉坪?:“言,心聲也?!眱蛲馐?,抑曷取焉。卿輩其求所以得人而稱朕意者,則惟汝嘉。(35)《咸淳臨安志》卷一二,《宋元方志叢刊》第4冊,第3472頁。
喜用古拙語辭,多對稱四字句,引用經(jīng)典,是省試御札語言的統(tǒng)一風格。宋人進士題名記的語言風格與此類似,筆者已有專文討論。(36)諸葛憶兵 :《宋代進士題名記論略》,《文學遺產(chǎn)》2020年第1期,第57-67頁。貢院記整體語言風貌亦如此。以曾次元《南雄州修貢院記》為例:
出豫章,下滇水,曰雄州。脈絡(luò)江湘,襟帶交廣,山川孕靈,涵秀之彥,代不乏人。三歲賓興,舒翹揚英,梯級霄漢,袂相屬也。而棘闈鏖藝之地,乃陋不見治。毗陵張侯友師帥是邦,導(dǎo)宣華風,陶染士類。暇日,平確詞章,不減布韋筆硯之寒。歲當?shù)琴t書,謂詞場眼境庳污,士子何以明發(fā)靈腑?乃屏乃翳,乃新是圖。自門徂基,自皇徂堂,啟之辟之,百爾并作。庭廡洞達,橑棼高驤,皇皇偉觀,蕩耀人目。使士子仰棟宇之高閎,以浩其氣;俯廉隅之峭整,以厲其節(jié);觀丹艧之燦麗,以昌其文。游目而得于心,豈徇華土木云乎哉?噫嘻!世之士大夫軒冕一穹,視布衣若將浼者多矣,奚暇他及?侯不惟淡養(yǎng)若儒素,而恢弘士氣之機,且見于長養(yǎng)凝實之余?!对姟吩啤皾鷿嗍?,克廣德心”,斯之謂乎?侯自下車來,羽檄方叢,而俎豆之事亦不偏廢。架壕梁,壯城宇,以侈金湯之勝。而黌舍之修,尤汲汲介心。銖積帑金,將及二萬緡,欲創(chuàng)筑外城,為保障之圖,而學田之增,尤欲垂利于悠永。使侯當從容無事時,則其羽翼斯文者,將如何哉!蓋侯名門素風,得濂涑之傳。文靖公與張紫嚴為淡交,動在國史;傃齋雅潔之操,楊文節(jié)公劇嘉道之。信乎侯之家學有源乎,充若所為,功用豈易量哉!次元蝗粟鄰封,斂衽候望熟矣,悵未造鈴下。一日,士輩來謁,夸大貢宇之宏,屬余敘志之。次元竊謂侯之善政,若士與民銘誦之,奚俟贅語?然是舉也,乃作新士氣樞鑰也。爾士子去卑陋而詣高明,意氣激昂,頭角軒露,異時猶曲江之張、日南之姜,大聲沨沨,嶺海之光,可不知攸自歟?乃紀諸堅珉,使道盛德至善而不忘。若夫繕費之浩繁,區(qū)宇之贏縮,《保昌志》詳矣,不書。(37)《全宋文》卷七七六○,第336冊,第388-389頁。
宋人貢院記語言風格之古拙典雅,以此文最為突出。其一,文章在絕大多數(shù)篇幅里都是使用對稱句,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九字句之對稱等等。使用最多的是四字句對稱,也有傳統(tǒng)的四六對稱句,如“仰棟宇之高閎,以浩其氣;俯廉隅之峭整,以厲其節(jié);觀丹艧之燦麗,以昌其文”。然而,文章并不刻意追求兩兩相對,如上述的三組六四句;又如開篇是連續(xù)的三個三字句對稱 :“出豫章,下滇水,曰雄州?!鼻抑虚g偶爾雜以非對稱句,如“游目而得于心,豈徇華土木云乎哉”等。語句既得整齊雅致之美觀,時而又有錯落變化之靈動,可以看出作者遣詞造句之功力。其二,文章引用典故,古樸高雅。除引用《詩經(jīng)》之外,其他造句也模仿《詩經(jīng)》,如“乃屏乃翳,乃新是圖。自門徂基,自皇徂堂,啟之辟之,百爾并作”。其三,詞語古奧,時而深僻,增強佶屈樸拙之感。如“梯級霄漢”“橑棼高驤”“軒冕一穹”“蝗粟鄰封”等等。
上述三個方面共同造就了古樸典雅的語言風貌,這在其他貢院記里都有表現(xiàn)。楊萬里《建康府新建貢院記》四字句用得最多:
歲阤月隤,至者千人。項背駢絫,至緯葭為廬,架以蒼筤。風雨驟至,傴僂蔽遮,僅全文卷?!桓貑?,一新百為。劬躬疚懷,于夙于夜;仁聲義實,允洽甿庶;文令武競,兵戎載肅。靡政不葺,靡敝不革。孚于九郡,水順雪釋,……乃徹厥舊,乃圖斯新,意匠是斷,畫堵是度,棟杗崇崇,柱桷奕奕。率視舊貫,益四之一??脊儆猩?,揖士有堂;爰廓四廡,爰拱二掖??砂缚蓭祝裳锌上?。堂之北堧,中闑以南,前后仞墻,內(nèi)外有閑。自闑之表,緘封之司,書寫之官,是正之員,左次右局,不淆不并。交會門關(guān),啟閉維時,職誰何者?!蕴冕尥?,自庭徂門,自門徂裔,皆甓其地。士之集者,霽則不埃,霖則不淖。(38)《楊萬里詩文集》卷七四,王琦珍整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83頁。
其他,如李燾《貢院記》 :“輿誦云吉,龜兆日時,鳩材筑基,久乃克為。”魏了翁《資州新創(chuàng)貢院記》 :“危棧腐梁,上下填牣,廩乎壓覆是懼。投卷之廡,衣冠曳婁;校藝之館,藩紱級夷;封錄之所,囂隘近市;導(dǎo)水之溝,污穢雜襲?!蔽毫宋獭堕L寧軍貢院記》 :“識濟開遠,克念厥紹,凡所居安,惟猷是程?!裁┲畯],為繕以瓦;觸舟之灘,開鑿如席。泥涂十里,伐山陶甓,化為康莊;四溪病涉,為二修梁,直達郡治。大葺官宇,爰蔇典學、司刑之官,咸妥厥居?!?39)以上三文參見《全宋文》卷四六六七,第210冊,第269頁;卷七○九四、卷七○九六,第310冊,第270、296頁。宋人貢院記之語言風格驚人地一致。甚至其他與貢院相關(guān)的文字,也表現(xiàn)出類似的語言風格。如《桯史》載 :“胡給事既新貢院,嗣歲庚子適大比,乃侈其事,命供帳考校者,悉倍前規(guī)。鵠袍入試,茗卒饋漿,公庖繼肉,坐案寬潔,執(zhí)事恪敬,訚訚于于,以鬯于文,士論大愜。”(40)岳珂 :《桯史》卷一○,吳企明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19頁。
宋代貢院建造完畢,請人作記已經(jīng)成為慣例,州郡長官往往懇請與該地有關(guān)的名人來寫作?;驗楫?shù)刂骷遥蛟温毚说?,或為當?shù)亻L官之友人。請求對方創(chuàng)作,必然有相互間的對話,有時對話是以書信的形式完成。作者要交待寫作緣起,這類對話就進入宋人貢院記,逐漸形成寫作特色。以真德秀《潮州貢院記》為例:
嘉定十二年閏三月壬子,潮州貢院成,郡學職十有四人,以其繪事之圖來請記。余既受圖于使者,則進而問之曰 :“始余讀梅溪王公詩,知潮之有貢院久矣。今者所創(chuàng),將新其舊耶?抑改作之也?且其地焉在?”曰 :“郡城之北有曰鳳嘯坊者,故試士之所也;郡城之東有曰登云坊者,今試士之所也。故基之廢八十有八年,而今始復(fù)其舊也?!眴柶渌詮?fù)之意,曰 :“以形勢言之則背負五龍,前峙金鰲,大江之水回環(huán)而縈帶,雙旌雁塔駢羅而鼎列者,昔人卜地之勝也。旁聯(lián)民廬,后迫隍水,山川清明之氣遠而弗矚,市廛喧囂之聲邇而狎聞?wù)?,近歲草創(chuàng)之陋也。況夫以人物則昔盛而今歇,以規(guī)撫則前敞而后隘,此其復(fù)之之指也?!庇嘤谑邱等辉?:“《春秋》大復(fù)古,謂其復(fù)之而當也。是役也,復(fù)之而當《春秋》之法,所宜書。然余不知主之者為誰?與費之所自出?”則又曰 :“知是役之當為而勇以決其議者,郡太守莆陽陳公也;知是役之可為而力以任其事者,別駕浚儀趙侯也。若夫考視工程,則寓客之賢曰王君??;勾稽出納,則郡庠之雋曰方遇、施儀鳳等,實分任焉,而吏弗與也。會其費用之目,為錢千三萬有奇??ぶ枵甙偃f,別駕半之,其余則為士者合以相焉,而民弗知也。”予曰 :“嘻!是真宜書矣。”(41)《全宋文》卷七一八二,第313冊,第393頁。
這篇文章將寫作緣起、貢院選址、風水地理、工程主持者和工程費用等等,都以對話體形式做出交待。全文900字,對話體部分約500字,占據(jù)大部分篇幅。接下來的400字是作者創(chuàng)作發(fā)揮,夸獎地方官政績,闡述貢院建造的意義。多數(shù)貢院記中都有對話,所占篇幅或長或短。如魏了翁《長寧軍貢院記》中多次出現(xiàn)“侯瞿然曰”“侯曰”“鄉(xiāng)之進士曰”等對話,而其《普州貢院記》則有“其說曰”“以書來諗曰”等對話。
貢院記中出現(xiàn)對話,最大的功能是起到承上啟下的轉(zhuǎn)折作用,是文章的自然過渡。仍然以魏了翁《長寧軍貢院記》為例?!昂铞娜辉唬骸堑沁M賢能之地,顧茍焉若是,盍更諸爽塏者!’”是對當?shù)亟ㄔ煨仑曉罕匾缘目偨Y(jié),接著轉(zhuǎn)入選址?!昂钤唬骸鞘伎梢?。’”是確定選址,接著進入建造實施階段?!班l(xiāng)之進士曰:‘此地發(fā)祥效靈,實盼于侯。請勿以煩官有司,吾儕小人愿加一力焉?!?42)均見《全宋文》卷七○九六,第310冊,第295頁。以此結(jié)束建造階段敘述,接下來便是介紹新貢院結(jié)構(gòu)。
又,貢院記一定有對籌劃、捐獻、決策者的頌揚,這種頌揚往往是針對著地方長官的。利用對話體,可以減輕自我標榜或揄揚吹捧的成分。陳造《高郵軍建貢院記》云 :“河南陳公守高郵,……一日,謂客陳某:‘取士,郡切務(wù)也。前未嘗有貢院,吾將興之。’某曰:‘公之來,為武學,為軍營,為麴院。當歲大侵,成屋八百楹,戶駭其難。似不宜復(fù)有所舉,而易于言。言不酬,為前緒累?!υ唬骸嵋?guī)畫定久矣。木于岸,甓礎(chǔ)灰竹,凡其材,于舟于所無缺然。閱三月當成,成,諉子以記?!睂﹂L官的諛頌就在如此不經(jīng)意的對話中完成,自然而不尷尬,文章頗有舉重若輕之功效。魏了翁《資州新創(chuàng)貢院記》云 :“今崇慶守楊侯某,……慨然曰:‘我祖父捐田千畝于學,以資公養(yǎng),所以望于鄉(xiāng)之士者,不為薄矣。今登進賢能之所,而茍焉弗稱。盍即其地思所以拓之者?’”(43)以上二文參見《全宋文》卷五七六四,第256冊,第348頁;卷七○九四,第310冊,第270頁。用對話體,就沒有了自我吹噓或故意標榜之嫌疑。
貢院記的總體語言風格是古拙典雅,對話體則往往通俗平易,兩者結(jié)合,文風活潑多變,增加了可讀性。當然,對話體依然可以保持古拙典雅的作風。前引楊萬里《建康府新建貢院記》為古拙典雅文風之例證,其中對話體也保持這種風貌 :“顧謂治中廖君俁曰:‘斯邦斯士,而延以斯廬,不湫隘否?不簡陋否?其宜稱否?’”(44)《楊萬里詩文集》卷七四,第1183頁。這樣文風保持一致的,只是個別作品,多數(shù)貢院記在對話體部分文風都會發(fā)生變化。
此外,貢院記既要記敘貢院建造過程,又要對科舉制度發(fā)表議論,所以,多數(shù)貢院記采取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大抵是記敘為主,議論為輔。上文討論中已有大量引證,不贅。
綜上所述,宋代貢院記從題材內(nèi)容到寫作方式,皆獨樹一幟,在宋代記體散文中自成一類。
附錄:31篇貢院記目錄
李處權(quán)《衢州新建貢院記》、趙公碩《新建試院記》、陳天麟《重修建康貢院記》、關(guān)耆孫《大貢院記》、鮑同《貢院記》、陸游《彭州貢院記》、韓元吉《婺州貢院記》、陳公亮《重建貢院記》、李燾《貢院記》、楊萬里《建康府新建貢院記》、周必大《吉州新貢院記》、錢文子《袁州貢院記》、周必大《梅州貢院記》、魏了翁《眉州創(chuàng)貢院記》、樓鑰《黃州貢院記》、魏了翁《資州新創(chuàng)貢院記》、魏了翁《長寧軍貢院記》、李道傳《江東轉(zhuǎn)運司初建貢院記》、真德秀《潮州貢院記》、樓觀《臺州增造貢院記》、魏了翁《普州貢院記》、程珌《徽州貢院記》、陳垓《登科姓名記》、曾次元《南雄州修貢院記》、馮夢得《重建建康府貢院記》、馮夢得《建康府重建貢院記》、王應(yīng)鳳《通州貢院記》、陳造《高郵軍建貢院記》、陳造《維揚貢院壽祠記》、周南《平江重修貢院記》、李英《荊門軍貢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