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油田總醫(yī)院(473132)丁亞瓊
盆底功能障礙的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排尿困難、盆腔器官脫垂、性功能障礙、尿失禁等,嚴重影響女性產(chǎn)后生活質(zhì)量[1]。因此如何改善產(chǎn)后婦女盆底功能,提高產(chǎn)后生活質(zhì)量為產(chǎn)科重點研究課題之一。盆底康復器、電刺激法為目前臨床常用治療手段,對促進婦女產(chǎn)后盆底功能恢復有積極意義,但單獨使用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療效。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足月產(chǎn)婦87例,旨在探討低頻電刺激+盆底康復器在其產(chǎn)后康復訓練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87例足月產(chǎn)婦(2018年4月~2019年10月),均存在盆底功能障礙。其中以盆底康復器治療的43例為對照組,采用盆底康復器+低頻電刺激治療的44例為觀察組。對照組年齡23~36歲,平均(29.42±3.12)歲,新生兒體重3.2~4.3kg,平均(3.52±0.13)kg,孕周37~41周,平均(39.15±0.86)周;觀察組年齡24~35歲,平均(29.67±2.94)歲,新生兒體重3.1~4.2kg,平均(3.54±0.12)kg,孕周38~41周,平均(39.36±0.73)周。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患者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以盆底康復器進行康復治療,產(chǎn)婦肌力1級選擇1號康復器,照此類推,康復器重量依次為20、32、45、57、68g;康復器于陰道內(nèi)持續(xù)停留10~20min,待陰道肌肉能控制康復器鍛煉,適當增加重量;應用較重康復器,以咳嗽、搬重物、上樓梯等活動練習,15min/次,1次/d。觀察組以盆底康復器+低頻電刺激進行康復治療,盆底康復器鍛煉方式同對照組;低頻電刺激:頻率:300Hz;電流:50mA;脈沖波形:方波;輸出強度:80W;寬度:0.4ms,20~30min/次,2次/周。兩組均持續(xù)康復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療效。②比較兩組陰道壓力、盆底綜合肌力,綜合肌力以O(shè)xford評分法評估,0~5級依次對應肌肉收縮持續(xù)時間0~5s。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 觀察組無效2例,有效23例,顯效19例;對照組無效12例,有效18例,顯效13例。觀察組總有效率95.45%(42/44)高于對照組72.09%(31/43)(P<0.05)。
2.2 陰道壓力、盆底綜合肌力 治療前兩組陰道壓力、盆底綜合肌力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陰道壓力、盆底綜合肌力增加,且觀察組陰道壓力(36.82±6.29)mmHg、盆底綜合肌力(4.25±0.98)s大于對照組(28.57±5.38)mmHg、(3.11±0.82)s,差異顯著(P<0.05)。
盆底為筋膜、神經(jīng)、韌帶、肌肉群互相作用而形成的封閉環(huán)境,可穩(wěn)定直腸、子宮、膀胱等,但女性妊娠后體重、子宮質(zhì)量增加,會牽拉、壓迫盆底組織,從而導致盆底功能障礙。流行病學表明,分娩、妊娠為導致盆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且多數(shù)育齡期女性難以避免[2]。因此臨床應及時選擇科學、合理盆底康復治療方案,以促進產(chǎn)后盆底功能恢復,改善預后。低頻電刺激是一種生物反饋療法,可釋放不同頻率電流,刺激盆底肌肉,促進其節(jié)律性收縮、伸展,進行被動訓練,以改善盆底功能。此外相關(guān)研究表明,低頻電刺激、盆底康復器聯(lián)合使用能顯著收縮陰道、尿道口,促進括約肌收縮,刺激膀胱肌肉、神經(jīng),抑制副交感通路興奮,調(diào)節(jié)逼尿肌代謝,提高膀胱容量,增強其儲尿能力,防治壓力性尿失禁[3]。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5.45%高于對照組72.09%,治療后陰道壓力、盆底綜合肌力大于對照組(P<0.05),可見低頻電刺激應用于盆底康復訓練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盆底功能。
綜上所述,足月產(chǎn)婦采用低頻電刺激行盆底康復訓練效果確切,有利于恢復正常盆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