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華
(河南警察學院警察管理系,鄭州450018)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是中華民族之“根本”。文化自信是人們在認識、反思和比較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心態(tài),體現(xiàn)了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思想認同、虔誠信仰和自覺堅守。習近平總書記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提出,沒有文化自信就無法實現(xiàn)文化繁榮,無法建立文化強國,無法實現(xiàn)民族文化復興[1]。所以應將文化自信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以文化自信引領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文化話語權。
文化自信對于傳承民族文化精神、傳播民族文化思想等具有重要作用,當某個民族具有文化自信時,就會為本民族文化而自豪和驕傲,并自覺傳承、弘揚和創(chuàng)新本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精神動力,對培育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權意義重大。
文化是人們對自然世界、生命存在、社會生活、精神世界的價值體驗、經驗總結和精神感悟,也是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中國是偉大的文明古國,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產生了許多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物及思想,如古代的老子、孔子、屈原、李白、曹雪芹等,近代的魯迅、郭沫若、巴金、曹禺、梅蘭芳、徐悲鴻等;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到《格薩爾王傳》、《江格爾》,這些是中華民族的文藝精品,也是世界文明的華彩篇章[1]。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我們有責任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出去,為世界文明發(fā)展貢獻中國智慧。文化自信是一種文化意識、文化心態(tài)和精神信仰,具有主體性、指向性、精神性和超越性等特征。文化自信不僅影響著人們對待民族文化的態(tài)度,還影響著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方向、自我迭代等,影響著國家文化軟實力培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厚的自信,是道路和制度自信的力量之源[1]。所以中華文化“走出去”必須以文化自信為前提,只有當國人自覺認同、堅守中華文化,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中華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高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所以應當將文化自信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動力,以開放、包容、自信的心態(tài)對待中華文化,通過文化交流、網絡媒介等方式對外傳播中華文化。
在文化全球化語境下國與國的意識形態(tài)競爭、發(fā)展模式競爭、民族文化交流、歷史文明碰撞等變得越來越頻繁,文化成了影響國家競爭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的文化范疇,將文化視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將文化競爭視為大國競爭的深層因素。美國等西方國家用其在國際輿論上的話語壟斷地位,大肆推廣普世價值觀、西方思想文化等,對發(fā)展中國家進行文化滲透,這些直接影響了中國的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tài)安全。比如美國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中國5G威脅論等,歪曲和抹黑中國的國際形象,導致許多國家對中國的發(fā)展模式、歷史文化、價值觀念等產生了偏見,給中國的國際空間拓展、全面對外開放等帶來新許多負面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古到今中華文化就是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文化,我們先人始終將“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作為基本外交理念[1]。所以應當以樂觀自信的文化心態(tài)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傳播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的中華文化理念,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權,以更好地回應西方國家的形象抹黑、文化侵略和意識形態(tài)挑戰(zhàn)。
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如果文化主體缺乏開放包容、求真務實、自信豁達的文化心態(tài),缺乏充足的文化底氣,無法提升中華文化的話語權。從總體上看,中華文化“走出去”面臨著文化心態(tài)失衡、文化產業(yè)落后、文化競爭激烈等挑戰(zhàn),這些影響了中華文化話語權建構。
從國民文化心態(tài)上看,國人存在著文化自負和文化自卑兩種文化心態(tài),這兩種文化心態(tài)相互交織,一方面在傳統(tǒng)社會中中國長期處于先進民族之列,這些使國人滋生了矜持自大的文化心態(tài);另一方面在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淪為落后國家,成為列強欺凌的對象,這些使國人產生了文化自卑、文化自棄的消極文化心態(tài)。時至今日,這兩種文化心態(tài)仍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的文化發(fā)展,成為影響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對外文化傳播中,有些文化主體盲目崇拜西方價值觀、政治模式、發(fā)展道路等,將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當成“絕對真理”,不自覺地弱化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再如在文化產業(yè)“走出去”中,國內許多文化產品都以西方價值觀為文化內核,用西方文化元素、個人主義思想等包裝文化產品,導致中華文化產品缺少中國特色,這些都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權建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洋為尊、唯洋是從、東施效顰等,熱衷于去歷史化、去主流化、去價值化等是沒有前途的[1]。
中華文化“走出去”不外乎開展對外文化宣傳、出口中華文化產品、進行對外文化交流幾種方式,其中,對外文化宣傳、公共文化外交等具有較強的政治意味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很容易引起其他國家的警惕和抵觸,所以做強文化產業(yè)、出口文化產品往往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比如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等都發(fā)揮著開展文化營銷、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2]。當前我國文化產業(yè)尚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多以流水線生產、低成本制作等方式開拓市場,在國際市場上缺乏話語權和競爭力。此外,在文化產業(yè)“走出去”的過程中,文化主體缺乏文化自信,在文化內容創(chuàng)新、文化精神凝練等方面做得不夠好,多是復制或模仿西方文化產業(yè)模式,這些直接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權建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保持對文化理想和文化價值的高度自信,不斷從中華文化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等,才能創(chuàng)造出有生命力的文化產品[1]。
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環(huán)境中,國與國之間在民族文化、發(fā)展模式、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種文化競爭中歐美一些國家在國際輿論、價值文化等方面長期占據壟斷地位,而中華文化則是國際話語體系和國際價值體系中的弱勢文化,海外受眾對中華文化了解不多、理解不深,這些直接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權建構。此外,西方文化天然具有擴張性基因,以文化殖民主義的方式對待非西方文化,不斷壓縮非西方文化的生存空間,這些直接影響著中華文化“走出去”。比如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同時,西方文化也在從各個方面進入中國,西方文化的強勢滲透弱化了國人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給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權建構帶來負面影響[3]。
文化自信是一種開放豁達、自信包容、客觀理性、求真務實的文化心態(tài),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精神、創(chuàng)新時代文化內容、凝練民族文化價值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應當將文化自信作為引領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精神力量,以開放包容、自信豁達的文化心態(tài)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發(fā)展民族文化產業(yè),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權。
近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民心態(tài)也變得更加理性、務實、包容和開放,但也應看到,文化自負、文化自卑等不良文化心態(tài)仍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中華文化“走出去”。所以應將文化心態(tài)培育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內容,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培育開放包容、豁達自信的文化心態(tài)。首先,以先進文化培育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tài)。比如應當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拓展國人的視野,培育國人的全球意識、開放意識、大國思維等;以和而不同、和諧共贏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培養(yǎng)國人的共贏意識,培育國人開放、包容、理性的文化心態(tài)。以唯物辯證思維揚棄異質文化,汲取異質文化的先進文化因子,推動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此外,在文化實踐中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文化自信是在長期文化實踐中產生的,它與民族文化振興是相伴相隨的[4]。所以應開展形式多樣的對外文化實踐活動,在公共文化外交、文化產品出口、東西方文化交流等活動中培養(yǎng)國人健康的文化心態(tài),實現(xiàn)文化自信培育和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良性互動。
文化產業(yè)“走出去”能夠增加海外受眾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提高海外受眾對中華文化的情感認同度,這些對于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應當以文化自信培育促進文化產業(yè)“走出去”。首先,以文化自信培育正確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理念。比如應引導人們以客觀務實的文化心態(tài)看待中華文化產業(yè)“走出去”,傳播中華文化的道德精神、美學精神、文化立場和審美風范。不僅要看到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可喜成績,也應當看到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發(fā)展困境,正視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的文化品牌較少、市場機制不完善、營銷能力不足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扎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文藝才能接地氣、增底氣、注生氣,在世界文化體系中擁有一席之地[1]。此外,以自信的文化心態(tài)探索文化產業(yè)“走出去”的實踐路徑。比如應當以自信、理性的心態(tài)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力開發(fā)傳統(tǒng)文化經典、民間民俗文化、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tǒng)文化資源,探索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市場化開發(fā)、國際化發(fā)展的路徑。
文化自信不僅要掛在口頭上,還應當落實到行動上,而文化話語權建構就是落實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首先,以文化自信引領對外文化傳播。中華文化“走出去”不只是為了出口中華文化產品、謀取商業(yè)利益,還為了更好地傳播“中國好聲音”,打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權。所以應當大力開展文化外交活動,以積極主動、自信豁達的心態(tài)對外傳播中華文化,提高中華文化的文化影響力、價值滲透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理論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1]。比如應當以靈活務實的態(tài)度開展對外文化傳播,充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觀念、主張、信仰等,增加中華文化和異質文化的最大“公約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當在比較、對照、批判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文化成果[1]。此外,應當實施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充分整合各種文化資源,建構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發(fā)展規(guī)劃,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文化話語權[5]。
文化自信是一種理性、健康、豁達的文化心態(tài),也是人的文化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文化自信對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走出去”意義重大,所以應當以文化自信引領中華文化“走出去”,培育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文化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