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開封東原心血管病醫(yī)院(475400)崔杰 馬培培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臨床目前主要通過經皮冠狀動脈手術進行治療,配合一定的藥物,避免支架內血栓形成,力圖盡早恢復患者梗死區(qū)域冠脈血流,改善微循環(huán),減少心肌耗氧量。為提高療效,需配合適當有效護理干預,現觀察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yī)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采用循證護理,對照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42~78歲,平均(61.38±4.52)歲,試驗組男29例,女26例,年齡43~79歲,平均(61.39±4.51)歲,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可比。納入研究對象為確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排除免疫系統(tǒng)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醫(yī)院倫理會批準同意。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進行基礎治療后,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采用循證護理:①成立循證護理小組,以護士長為組長,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為組員,對國內外心肌梗死相關文獻做檢索、篩選、統(tǒng)計,并由護士長對護理工作分工安排;②循證問題,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方案確立病情發(fā)展、生活質量、心理健康等循證問題;③循證支持與評價,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萬方數字化期刊全文等搜索近5年文獻,綜合評估分析,制定護理方案;④循證應用,基礎護理包括為患者提供舒適病房環(huán)境,保持適宜溫濕度,保證患者睡眠環(huán)境適宜,降低監(jiān)護儀聲音,病情護理,確保搶救設備齊全,溶栓時保證臥床休息,密切監(jiān)視患者心電圖、精神狀況、穿刺位置、排便情況,及時對出血、低血壓進行干預,心理護理,同患者耐心、親切交談,取得患者的信任,對出現負面情緒的患者做心理輔導,通過音樂、按摩等方式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提供飲食指導、康復訓練指導,提醒家屬多同患者交流,改善患者心態(tài)。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SF-36中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情況;采用醫(yī)院自制的調查滿意表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以率(%)和(±s)表示,采用X2和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S F-3 6 評分 試驗組軀體功能(1.9 5±0.5 6)分、情緒功能(1.9 0±0.6 5)分、角色功能(1.7 9±0.6 8)分、社會功能(1.27±0.47)分,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的(1.41±0.51)分、(1.31±0.52)分、(1.28±0.54)分、(0.75±0.31)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4.55%(52/55),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0.00%(44/5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5.238,P=0.022)。
急性心肌梗死作為常見危重急癥之一,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是由于持久冠狀動脈閉塞引起機體血流降低,心肌缺血缺氧,導致患者繼發(f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嚴重者導致休克,積極護理干預至關重要[1]。循證護理在臨床護理方案中結合文獻資料與臨床經驗,是一種具有科學依據的護理模式,所有護理工作開展和改善都有證可循,彌補常規(guī)護理的不足,確保循證護理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以患者為中心,針對患者的臨床體征出發(fā),給予有效護理干預,改善患者預后,患者更能接受[2]。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均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循證護理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比常規(guī)護理更加嚴謹、靈活、可靠,制定具有科學依據和豐富臨床經驗做基礎的臨床護理方案,保證護理工作有效進行,促進患者的康復,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較高[3]。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患者生活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較高,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