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450000)谷真真
先天性心臟病為先天性畸形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且該類畸形的發(fā)生率較高。近幾年,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發(fā)病率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孕婦工作與生活壓力的增加而逐年增加,成為對患兒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存在嚴重威脅的疾病[1]。先天性心臟病的分型較多,且各分型疾病的臨床表現亦有差異存在,如何盡早診斷及監(jiān)護疾病為目前婦產科臨床中的重點研究課題,主要源于盡早、準確的檢出疾病對于提高我國優(yōu)生優(yōu)育水平具有重要意義[2]。本次研究特抽選2017年4月~2019年1月期間部分本院接收的胎兒先天性心臟病孕婦進行比較分析,旨在明確常規(guī)產前超聲與系統(tǒng)產前超聲應用于先天性心臟病中期篩查中的價值,其詳細研究內容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本院接收的胎兒先天性心臟病孕婦中擇取60例作為研究對象,病例選取時間:2017年4月~2019年1月,上述孕婦當中,初產婦例數為13例,經產婦例數為47例;年齡范圍:年齡最大值為39歲,年齡最小值為20歲,年齡平均值為(27.62±0.93)歲;孕周范圍:孕周最長為27周,孕周最短為20周,孕周平均值為(24.13±1.92)周;所有孕婦的相關資料以及研究相關資料均上交至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并且獲得允許。入選標準:對本次研究知情并且自愿納入者;存在糖尿病史的孕婦;使用過致畸藥物的孕婦;有先兆流產征象存在的孕婦。排除標準:肝腎功能異常的孕婦;有精神病或者精神病史存在的孕婦。
1.2 方法 所有孕婦均分別接受常規(guī)產前超聲檢查和系統(tǒng)產前超聲檢查(先常規(guī)后系統(tǒng))。
常規(guī)產前超聲檢查:醫(yī)務人員協(xié)助孕婦將體位調整為仰臥位,充分暴露其腹部位置,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開展檢查,將超聲診斷儀探頭的頻率調整為3.5~5.5MHz,為孕婦開展常規(guī)產前超聲檢查,首先經探頭探查胎兒情況,掌握胎兒的生長狀態(tài),隨后明確胎位;調整為心臟條件,對胎兒心臟的位置、心臟的大小、各心房大小、各心室大小、心房心室和動靜脈之間的連接、心切面瓣口血流等情況進行觀察,留存圖像。
系統(tǒng)產前超聲檢查:檢查醫(yī)生協(xié)助孕婦取仰臥位,充分暴露孕婦的腹部,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開展檢查操作,調整探頭的頻率為3.5~5.5MHz,為孕婦開展系統(tǒng)產前超聲檢查工作,首先對胎兒在宮內的位置進行明確,隨后經胎方位鑒別,將相關檢查工作完善;開展胎兒心臟檢查相關操作之時,于胎兒的肋間隙、腹側部位進入聲束,應當極大程度上避開脊柱位置,開展多角度掃查工作,以確保在獲得清晰心臟切面的同時,對臟室大小和血管大小進行判斷,隨后將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主動脈、肺動脈之間對應的關系明確;保存心臟切面的影像圖,主要包含四腔心瓣血流口、雙瓣血流口和左右室流出道、三血管平面以及肺動脈分支切面圖像。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tǒng)計常規(guī)產前超聲與系統(tǒng)產前超聲檢查的先天性心臟病檢出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的觀察對象經過分析和匯總以后使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兩種診斷措施的先天性心臟病檢出率用“%”表示,數據間比較用卡方檢驗,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的表示形式為P<0.05。
系統(tǒng)產前超聲檢查的先天性心臟病檢出率同常規(guī)產前超聲檢查相比較,觀察組的檢出率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67%,而漏診率5.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8.33%,差異顯著(P<0.05)。
胎兒先天性心臟病又稱為胎兒先心病,臨床在早期通過超聲檢查可以盡早檢出疾病,且可以通過醫(yī)療手段的干預將各類危害的滋生杜絕[3]。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發(fā)生同母體因素、胎兒因素之間有密切關聯(lián),此外疾病的發(fā)生同環(huán)境因素有關,近年來,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發(fā)生率隨著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4]。盡早明確胎兒的心臟發(fā)育情況,并且結合檢查結果開展積極有效的醫(yī)療干預措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常采用姑息手術治療、心臟移植治療以及根治手術治療的方式救治先天性心臟病患者[5]。
常規(guī)產前超聲檢查可以對胎兒心臟的位置、心臟大小、房室大小以及血管連接情況進行細致地檢查[6]。該項檢查措施的主切面為四腔心切面,其有利于臨床檢查工作的開展,如該項檢查措施有利于心室發(fā)育異常、心臟腫瘤與心尖瓣下移、二三尖瓣閉鎖等疾病的檢查,但是對于部分心臟結構切面的檢查仍然有局限性存在。常見的應用局限即為雙室雙出口心臟畸形、永存動脈干以及法洛四聯(lián)癥、完全型大動脈轉位等疾病的檢查[7]。先天性心臟病在臨床中常表現為發(fā)育不全、融合異常、閉鎖異常以及吸收異常,而室間隔缺損、肺動脈瓣狹窄等經過臨床常用的手術干預可以獲得良好的預后[8]。本次研究中,接受常規(guī)產前超聲檢查的60例胎兒先天性畸形孕婦,僅37例檢出,其檢出率為61.67%,存在較高的誤診及漏診的情況,即可證實上述觀點。
系統(tǒng)產前超聲檢查即為在常規(guī)產前超聲檢查的基礎之上,根據對主動脈弓長軸切面、左右肺動脈分支切面、左右室流出道長軸切面以及三血管平面等,將心臟發(fā)育畸形的檢出率提升[9]。采用系統(tǒng)產前超聲檢查胎兒先天性心臟病,不僅可以將疾病的檢出率提升,且有利于臨床結合胎兒的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醫(yī)療干預措施,將孕婦及家庭的痛苦感減輕[10][11]。
本次研究中,系統(tǒng)產前超聲檢查的胎兒先天性心臟病檢出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產前超聲檢查,該研究結果表明,在先天性心臟病中期篩查中開展系統(tǒng)產前超聲檢查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且該項診斷措施對疾病的檢出率較高,有利于避免疾病誤診及漏診而影響胎兒的發(fā)育及生命健康。
總而言之,系統(tǒng)產前超聲在先天性心臟病中期篩查中應用具有較高的疾病檢出率,有在今后臨床中進一步推廣實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