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斯華,黃歡歡,謝閨娥,曾文創(chuàng),楊 羚,徐 霞△
(1.廣州醫(yī)科大學金域檢驗學院,廣東廣州 510030;廣州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3.檢驗科,廣東廣州 510030)
近年來,我國所面臨的革蘭陰性桿菌耐藥問題尤為嚴峻,包括產(chǎn)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ESBLs)腸桿菌科細菌、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等[1]。其中,為治療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多黏菌素重新進入臨床使用,其成為治療耐碳青霉烯類菌株的“最后一道防線”。過去認為,黏菌素的耐藥是由染色體相關(guān)基因突變引起的,其耐藥性不能在細菌間傳播。然而,2015年中國學者LIU等[2]首次發(fā)現(xiàn)質(zhì)粒攜帶黏菌素耐藥基因mcr1,證實了黏菌素的耐藥性也可以通過質(zhì)粒在不同菌屬間進行水平傳播,治療耐碳青霉烯類菌株的最后一道防線被打破,給臨床治療感染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
從mcr1基因開始被報道至2019年4月,共發(fā)現(xiàn)了7種mcr1的變異體,分別為mcr2、mcr3、mcr4、mcr5、mcr6、mcr7、mcr8[3]。目前,mcr亞型基因在腸道菌群中和在耐碳青霉烯菌株中的流行率尚不明確。本研究通過篩查住院患者和體檢人群的糞便標本中耐黏菌素菌株中mcr亞型基因的攜帶情況,以及臨床分離標本中耐碳青霉烯菌株中mcr亞型基因的攜帶情況,比較不同標本中mcr亞型基因的流行情況,并探究攜帶mcr基因的菌株與黏菌素及碳青霉烯類藥物的耐藥表型之間的關(guān)系。
1.1菌株來源 糞便菌株為2017年6-10月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的住院患者1 263份糞便標本分離的92株耐黏菌素菌株及廣州金域體檢中心體檢的750份糞便標本分離的36株耐黏菌素菌株(黏菌素耐藥:≥2 mg/L),同時保存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就診科室、病史)。臨床分離菌株為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檢驗科微生物室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的痰、尿液、分泌物等臨床標本。對每一份標本同時進行3種碳青霉烯類藥物的藥敏實驗,收集和保存厄他培南(耐藥:≥2 mg/L)、亞胺培南(耐藥:≥4 mg/L)和美羅培南 (耐藥:≤19 mm)其中一種或以上碳青霉烯類藥物耐藥的菌株,共得到130株耐碳青霉烯菌株,收集菌株的同時記錄患者臨床資料(科室、年齡、性別、分離日期等)。大腸埃希菌J53由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檢驗科惠贈。
1.2儀器與試劑 LB肉湯干粉、麥康凱瓊脂粉、營養(yǎng)瓊脂購自廣州環(huán)凱微生物公司;PCR及電泳相關(guān)制品購自廣州瑞真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電泳瓊脂糖購自法國Biowest公司;所有引物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成。PCR儀購自美國Bio-Rad公司;G:BOX凝膠成像系統(tǒng)購自英國Syngene公司。
1.3方法
1.3.1細菌基因組DNA提取 挑取單菌落用5 mL的LB液體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180 r/min,37 ℃搖菌6 h。參照QIAamp DNA 小提試劑盒使用說明書提取細菌基因組DNA,-20 ℃保存?zhèn)溆谩?/p>
1.3.2耐藥基因篩查 用PCR法對138株耐黏菌素的糞便分離菌株和130株耐碳青霉烯的臨床分離菌株進行mcr基因(mcr1、mcr2、mcr3、mcr4、mcr5、mcr6、mcr7、mcr8)的特異性引物篩查,具體的引物參考國外相關(guān)文獻[3-5]合成,見表1。特異性篩查mcr1為陽性的菌株用全長序列(1 626 bp)的擴增引物MCR-F(5′-ATGATGCAGCATACTTCTGTGT-3′)及MCR-R(5′-TCAGCGGATGAATGCG-3′)進行擴增,將產(chǎn)物送至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測序,并進行BLAST比對證實擴增產(chǎn)物基因的正確性。此外,對含mcr基因的陽性菌株進行11種碳青霉烯酶基因擴增(blaIMP、blaSPM、blaVIM、blaKPC、blaNDM、blaBIC、blaOXA-48、blaAIM、blaDIM、blaGIM和blaSIM)[6],確定碳青霉烯酶基因是否存在。
表1 8種mcr基因的特異性篩查引物
1.3.3菌株鑒定及藥物敏感試驗 按照質(zhì)譜儀及法國生物梅里埃VITEK-2藥敏分析系統(tǒng)操作說明書進行細菌鑒定和藥敏分析。抗菌藥物的最低抑菌濃度(MIC)試驗用微量肉湯稀釋法,結(jié)果參照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xié)會(CLSI) M100-S26標準判讀,黏菌素的藥敏折點參照EUCAST7.0版判讀標準(敏感:≤2 mg/L)。
1.3.4質(zhì)粒接合實驗 用mcr1基因陽性菌株作為供體菌,大腸埃希菌J53作為受體菌,接合前進行供受體菌的抗性驗證。能在雙抗培養(yǎng)基(含2 mg/L黏菌素及150 mg/L疊氮鈉)生長的為接合子,挑取單個菌落在雙抗培養(yǎng)基中傳代培養(yǎng)3代,獲得穩(wěn)定傳代的接合子。用PCR法驗證接合子中mcr1基因的存在。
1.3.5質(zhì)粒復制子分型 用基于PCR的質(zhì)粒復制子分型法對腸桿菌科細菌中18個主要質(zhì)粒家族復制子(HI1、HI2、I1/Iγ、X、L/M、N、FIA、FIB、W、Y、P、T、FIC、A/C、FIIs、K、B/O、F)[7]進行檢測,并增加對IncX1-IncX4[8]的檢測。用以上質(zhì)粒復制子引物對mcr1基因陽性菌株進行PCR擴增,產(chǎn)物測序后比對得出相應的復制子類型。
1.3.6毒力基因檢測 用特異性PCR法,對mcr1陽性大腸埃希菌進行12種毒力因子的檢測(stx1、stx2、eae、hlyA[9],fyuA、iutA、sfa/foc、ibeA、fimH、cnf-1、papC和 kpsMTⅡ[10])。
2.1耐藥基因篩查 128株耐黏菌素的糞便標本分離株中(92株來自住院患者和36株來自體檢人群)篩查mcr2、mcr3、mcr4、mcr5、mcr6、mcr7、mcr8共7種mcr亞型基因,均未發(fā)現(xiàn)陽性基因。
130株耐碳青霉烯菌株篩查mcr1、mcr2、mcr3、mcr4、mcr5、mcr6、mcr7、mcr8共8種mcr亞型基因,發(fā)現(xiàn)1株mcr1陽性菌株——A57號菌株。經(jīng)mcr1全長序列擴增并BLAST比對后,相似性為100%,確證A57號攜帶mcr1陽性基因,PCR結(jié)果見圖1。對mcr1陽性的菌株A57進行11種碳青霉烯酶基因擴增,未發(fā)現(xiàn)碳青霉烯酶陽性基因。
注:A為mcr1基因502 bp特異性片段擴增電泳圖;B為mcr1基因全長序列1 626 bp擴增電泳圖。圖1 PCR擴增電泳圖
2.2mcr陽性菌株鑒定及藥物敏感試驗 A57號菌株經(jīng)質(zhì)譜鑒定為大腸埃希菌。如表2所示,其藥敏結(jié)果顯示對黏菌素的MIC為2 mg/L,判讀為中介,ESBLs檢測陽性,并對19種藥物表現(xiàn)出耐藥差異性,對頭孢類、青霉素類、喹諾酮及磺胺類藥物等12種藥物表現(xiàn)出耐藥性(58%,11/19),其中對一、二、三、四代頭孢類藥物表現(xiàn)出耐藥性(88%,8/9)。
表2 攜帶mcr1基因的大腸埃希菌藥物敏感試驗結(jié)果
2.3質(zhì)粒接合 mcr1基因陽性的菌株質(zhì)粒接合成功,獲得穩(wěn)定傳代的接合子,PCR驗證接合子中含有mcr1基因,即mcr1基因存在于質(zhì)粒上,并能通過質(zhì)粒轉(zhuǎn)移。
2.4質(zhì)粒復制子分型與毒力基因檢測 mcr1基因陽性菌株攜帶6種質(zhì)粒,分別為IncFIB、IncFIC、IncA/C、IncI1、IncFrepB、IncX4。mcr1基因陽性菌株攜帶3種毒力基因,分別為編碼Ⅰ型菌毛黏附素的基因fimH、與鐵攝取相關(guān)的氣桿菌素受體的基因iutA、與莢膜形成相關(guān)的基因kpsMTⅡ。
mcr1基因的發(fā)現(xiàn)證實黏菌素的耐藥性可通過質(zhì)粒在不同種屬的細菌間進行水平傳播,黏菌素耐藥率可迅速提高,因此,自2015年來,國際上掀起了研究mcr基因的熱潮。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mcr1基因已經(jīng)在6個大洲(除南極洲)的18個國家中被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除了mcr1以外,關(guān)于mcr2~mcr8基因在人類樣本中流行情況的數(shù)據(jù)較少。中國香港一家醫(yī)院收集2016年的672份糞便標本,檢測出14株mcr1基因陽性大腸埃希菌[11]。蘇州一家醫(yī)院收集了134例接受不孕不育評估女性的陰道拭子標本,其中mcr4基因檢出率為12.7%,mcr3和mcr2基因檢出率均為15.0%,mcr1和mcr5基因檢出率為0.7%[12]。在另外一項國內(nèi)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mcr3基因在豬和農(nóng)民中的檢出率為0.75%,分布于13個省,廣東省發(fā)現(xiàn)2例農(nóng)民攜帶mcr3基因[13]。8種mcr亞型基因在人類身上的流行率尚十分不明確,本研究選取了mcr1流行率高的腸道細菌來探究mcr亞型基因的流行情況。
在收集的耐黏菌素菌株中,前期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3株mcr1基因陽性菌株[14]。本研究在128份耐黏菌素糞便標本中均沒有檢出mcr2、mcr3、mcr4、mcr5、mcr6、mcr7、mcr8這7種亞型基因,說明除mcr1基因外,其余mcr亞型基因在腸道菌群中流行率非常低。在耐碳青霉烯類藥物的130份臨床感染標本中,發(fā)現(xiàn)1例由痰標本分離得到的mcr1基因陽性的大腸埃希菌菌株A57號(0.76%),但沒有檢出其余7種mcr亞型基因,說明耐碳青霉烯菌株中mcr的流行率不高。在我國的臨床標本中還是以mcr1基因為主,其次為mcr2、mcr3和mcr4,mcr5、mcr6和mcr7比較少見,但由于旅游人員及動物的流通,仍需動態(tài)觀察我國mcr亞型基因的流行情況,以防m(xù)cr的大規(guī)模流行,使治療陷入無藥可用的局面。
黏菌素被認為是用于治療耐碳青霉烯菌株的有效藥物,mcr1基因與碳青霉烯耐藥基因同時存在,這成為全球的一大關(guān)注點。本研究中,mcr1基因陽性的大腸埃希菌盡管沒有篩查到碳青霉烯酶基因,但該菌株對碳青霉烯類藥物耐藥的同時也對黏菌素耐藥,這使臨床上可選擇的治療藥物大大減少。本研究中mcr1基因陽性的大腸埃希菌產(chǎn)ESBLs,該菌株幾乎對所有的頭孢類藥物耐藥:對一、二代頭孢類藥物均耐藥,三代頭孢類藥物中只對頭孢哌酮敏感。IncX4、IncI1型質(zhì)粒為常見的質(zhì)粒型傳播mcr1基因。質(zhì)粒接合實驗證實mcr1基因可以通過水平方式轉(zhuǎn)移到大腸埃希菌J53中,說明mcr1基因在腸桿菌科細菌之間存在潛在傳播的風險。WANG等[15]從養(yǎng)雞場、農(nóng)場、廢水、蒼蠅、屠宰場和超市中分離的細菌中檢測到mcr1 基因,這說明mcr1基因已經(jīng)廣泛存在于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中,成為細菌感染治療中的巨大隱患。
本文探究了mcr亞型基因在廣東地區(qū)的不同標本中的流行率,其中mcr1在腸道細菌中檢出率較高。盡管目前mcr亞型基因的流行率尚低,但其爆發(fā)將會造成嚴重后果,仍需從人類、動物和環(huán)境3個方面持續(xù)監(jiān)測mcr亞型基因的流行率,及時有效地防控mcr亞型基因的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