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鴿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麻醉手術部,陜西 西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發(fā)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且該病起病隱匿、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我國現(xiàn)已將該病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乙類傳染病,并按照甲類傳染病的要求進行管理[1]。2020 年1 月31 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將本次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Concern,PHEIC), 并于2020 年2 月11 日正式將該病命名為COVID-19,即“2019 年冠狀病毒疾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一種有包膜的單股正鏈RNA 病毒,顆粒呈圓形或橢圓形,常為多形性,直徑60~140 nm,屬于巢病毒目(Nidovirales),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狀病毒亞科(Coronavirus)[2]。目前認為,2019-nCoV 主要的傳播途徑是經(jīng)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此外,長時間暴露于高濃度氣溶膠的環(huán)境中也存在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隨著疫情蔓延,感染者不斷增加,在感染者血液和糞便標本中也已檢測到2019-nCoV 病毒,但其標本是否具有傳染性還有待進一步證實。此類傳染病所有人群普遍易感,初期以發(fā)熱、干咳和乏力為主,少數(shù)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等癥狀,繼而迅速進展為呼吸窘迫綜合癥、感染性休克、全身多臟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致死率極高。胸部影像學檢查早期呈現(xiàn)多發(fā)小斑片影及間質(zhì)改變,以肺外帶明顯。進而發(fā)展為雙肺多發(fā)磨玻璃影、浸潤影、嚴重者可出現(xiàn)肺實變,胸腔積液少見[3]。此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56℃ 30 min、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滅活病毒[4]。潛伏期 1~14 天,多為 3~7 天,其主要傳染源為2019-nCoV 患者;無癥狀的2019-nCoV 感染者或處于潛伏期的感染者也具有傳染性[5,6],此外恢復期感染者是否具有傳染性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麻醉科是醫(yī)院重要的臨床樞紐平臺,麻醉手術室是引起患者交叉感染的高風險區(qū)域。近期,2019-nCoV爆發(fā),疫情不斷蔓延,其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 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其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 氣溶膠、消化道、母嬰傳播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6]但并不能排除,病情發(fā)展迅速最終可導致死亡。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zhì)和病原體組成的核, 形成飛沫核, 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漂浮至遠處, 造成遠距離的傳播[6]。那么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試行第五版)的診療方案中提到,氣管內(nèi)插管實施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是重型和危重型病例有效的呼吸支持方案[7],然而大多數(shù)醫(yī)院氣管插管操作主要是由麻醉醫(yī)生完成,操作中溢出的氣溶膠濃度高,感染率高,因此,這正是麻醉醫(yī)生與患者呼吸道直接接觸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如何安全有效的為疑似或確診患者施行氣管插管這一高風險操作,成為麻醉科近期的重點工作之一,本文將詳細介紹一種可降低氣管插管時引起的氣溶膠感染的改良裝置,現(xiàn)報道如下。
根據(jù)感染防控專家共識[8]應將患者安置于獨立的負壓手術間內(nèi),負壓絕對值在-5Pa,盡量減少手術間內(nèi)物品,做到人員最少化。根據(jù)醫(yī)護人員接觸的患者和到達的區(qū)域不同,可分為二級防護和三級防護。輔助人員、保潔人員、術后轉運人員實施二級防護機制,手術醫(yī)生、洗手護士、巡回護士及麻醉醫(yī)生實施三級防護機制[8]。所有人員進入手術間后不得隨意進出,物品均由手術間外的護士配送。
準備專用的可視喉鏡、一次性氣管導管、一次性呼吸過濾器、引導工具、導管固定器、吸痰管,防護面屏,必要時準備纖維支氣管鏡等。
麻醉醫(yī)生在施行氣管插管操作前,采取三級防護措施,加帶防護面屏,①一般情況:等到麻醉實施后再進行氣管插管,避免嗆咳,痰液飛濺。②特殊情況:在可視喉鏡/纖維支氣管鏡的直視下,快速完成此操作。兩種情況在進行氣管插管操作前,均在氣管導管末端放置一次性呼吸過濾器,減少痰液噴濺和氣溶膠的擴散,降低對麻醉醫(yī)生造成的感染風險,插管成功后,所有的麻醉設備、藥品、物品一人一用,氣道管理的一次性用物如麻醉面罩、喉鏡片、螺紋管用后放入雙層黃色醫(yī)療廢物專用包裝袋,采用鵝頸結式封口,分層封扎。按照感染性廢物進行終末處理。如醫(yī)療廢棄物中包含大量血液、組織液等液體,額外增加黃色醫(yī)療廢物專用包裝袋層數(shù),防止醫(yī)療廢物泄露,垃圾袋外標簽標注“新冠標識”并交由手術緩沖后室穿戴醫(yī)用防護服的送檢人員送檢[9],關閉手術間層流風,采用過氧化氫或紫外線進行消毒,手術間地面使用2000~5000mg/L 含氯消毒劑擦拭,器械車、儀器設備、操作臺等表面使用1000~2000mg/L 含氯消毒劑擦拭[10]。
麻醉手術室是引起患者交叉感染的高風險區(qū)域,麻醉醫(yī)生在進行氣管導管及其他高風險操作時,長期暴露于高濃度氣溶膠環(huán)境中,難免會增加感染的風險,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便成為了我們關注的重點。面對本次疫情發(fā)病突然、發(fā)展迅速、難以預測、致死率極高,直接影響社會安定及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有研究表明,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早預防、早隔離可阻斷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醫(yī)護作為主要的救治群體,需在短期內(nèi)給出治療方案,挽救患者生命,減少致死率,因此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
自然環(huán)境中氣溶膠的來源很多,其中手術室氣溶膠來源主要是:各類電外科設備、揮發(fā)性消毒劑、手術室相關氣體、化療藥、骨水泥等,那么呼吸過濾器是一類在呼吸回路中使用的過濾器,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過濾、加溫、加濕等作用,保護了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降低了呼吸回路微生物污染[11]。同時可通過直接攔截、慣性沖撞、擴散攔截,過濾吸入氣體中的鈉石灰粉塵,減少患者的氣道污染,阻止呼吸機管路細菌被攜入患者下呼吸道,減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生率。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較強,在與高度疑似及確診患者接觸過程中,醫(yī)護人員必須采取嚴格的隔離措施以有效的切斷傳播途徑,保護醫(yī)護易感人群,防止交叉感染。在目前醫(yī)療物資缺乏的情況下,以上方法材料易得,使用方法簡單,能有效減少患者嗆咳過程中氣溶膠的產(chǎn)生,值得推廣,疫情當前,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度過疫情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