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特殊教育學校 梁東艷
何為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文化?盡管當前教育界眾說紛紜,但已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大咖從課堂文化的視域,著眼學生思維與人格的發(fā)展,以此推動新課改的進程。他們極其一致地認為,課堂文化是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呈現蘊含課堂教學核心知識和價值的情境,是搭建學生的心靈與情感交流的橋梁,聚合內在的學習動力,促進其人格發(fā)展,培植師生共生樣態(tài)。簡單說來,課堂文化就是超越“知識本位”,關注“生命成長”。孩子通過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不斷增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堅定孩子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蘇教版《信息技術》六年級教材《機器人的行走》一課,主要是借助聲音傳感器控制機器人的行走,探究基于硬件設備在程序腳本控制下行走的途徑和方法。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并能夠進行知識的遷移。我決定跳出我們平時借助機器人小車本身去認識傳感器的傳統(tǒng)方法,在選擇研究項目之前,我先去研究任教班級的班級文化和學校文化,根據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選擇適合的研究項目。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邀請我在海安開發(fā)區(qū)實驗學校承辦的省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培訓活動中執(zhí)教這節(jié)課時,根據本?!吧虾幕钡男@文化內涵,又恰逢清明時節(jié)之際,于是我把江蘇溱潼會船節(jié)這個傳統(tǒng)民族文化植入到我們的課堂中,創(chuàng)設了上湖會船活動情境。從制作龍舟——裝飾龍舟——龍舟起航——龍舟競渡這四個環(huán)節(jié)設計整個教學活動。考慮這堂課教學的需要,我和美術、勞技學科的老師協(xié)作,運用stem教學方法完成了前面兩個步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勞技課和美術課完成龍舟的制作和裝飾。剩下兩個步驟就在信息技術課堂去研究探討,實現龍舟在聲音的控制下行走,完成會船活動。課題是《上湖會船》,關鍵詞是會船,教學內容是利用讀取的聲音傳感器變量值控制機器人的行走完成作品,通過會船活動的精彩和傳統(tǒng)的儀式感去感知溱潼會船節(jié)這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用傳統(tǒng)文化豐潤技術的剛硬,讓課堂變得有溫度。本課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孩子們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里得以對龍舟、會船、民俗活動有初步了解。又因海安本地就有民間獨特舞龍活動,會船也讓學生有了親切感。孩子們從基本掌握的Scratch編程技術快速遷移到開源機器人的控制編程?;顒又性O計了龍舟的組裝搭建、給自己的龍舟命名、上湖會船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再現會船情景恢宏的場面。在探究讀取聲音器傳感器變量數值活動中,體驗用聲音傳感器變量的值控制電機轉速。點亮LED燈表達龍舟畫龍點睛是意境,模擬民間會船情景再現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創(chuàng)造了璀璨的文明,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更是古代文學中的瑰寶。那些千古流傳的詩篇、朗朗上口的詞句更是古人才情的彰顯。信息技術課堂則是利用設備通過科學原理提升操作技能,激發(fā)計算思維。一堂好的信息技術課,首先應該落實教學目標中技術原理、科學思想和具體操作要求,更要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文化展現技術,凸顯技術的美感和技術的力量,感悟技術高速發(fā)展讓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生機。在本課中技術主線通過初步設計編程,掌握聲音傳感器的創(chuàng)意應用,感受人工智能的控制方法,在提升計算思維能力同時,又如何凸顯中華文化底蘊?為了創(chuàng)設傳統(tǒng)文化情境,我精心設計了課前談話,目的是學生進入課堂后創(chuàng)設積極的學習氛圍,通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領略相關的民俗活動,并由此吟誦描寫相關節(jié)日習俗的經典詩句。將學生帶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感受浸潤華夏兒女血脈里的文化基因,激發(fā)朝氣蓬勃的年輕一代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懷,并通過課前談話組織有效分工的學習小組,增強孩子們學習探究的內驅力和責任感。課堂中現場模擬會船這一傳統(tǒng)民俗活動,讓學生感悟“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陌亵礌幜鞯幕趾昵榫埃惺軅鹘y(tǒng)文化淵源、神圣和儀式感,在詩情畫意的傳統(tǒng)文化中,我們一起探究信息技術帶來的巨大變革。這樣的教學過程浮現在學生眼前,處處是景,句句是詩,點點入心。
文化是有經驗性的。不同的學習、生活經歷必然會影響并反映在課堂中教師對文化的選擇和學生對文化的感受。在文化主題的選擇中,教師需要考慮學習主體最真實的需求狀況和行為特征,基于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篩選出合理有效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只有適合的文化才能將求知欲轉變?yōu)檎n堂里努力向上的學習動力。因此學習小組各成員的組合、任務的分配都是基于孩子自身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讓每個孩子在課堂中都能有所感悟,盡可能地去讓他們接近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教師是課堂文化的“締造者”,學生是課堂文化的“傳承者”。本課從課堂的導入談話環(huán)節(jié),把本校的校園文化與詩歌結合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覺得老師親近的同時,對自己的學校產生認同感,從而激發(fā)自豪感。教學不可能是一種靜態(tài)的線性的過程、一方主宰的模式,是雙方合作、動態(tài)交互的過程。在龍舟點睛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和學生的互動談話營造積極主動的課堂氛圍,尤其是在會船比拼之前將LED傳感器象征為龍舟的眼睛,模擬“畫龍點睛”,在儀式感中揚帆起航。并且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復習了舊知LED傳感器的腳本命令,同時也讓孩子們了解多個傳感器并存的狀態(tài)下我們如何進行腳本編輯。傳承文化,我們要學學蘇格拉底,透過對話使學生猶如清泉般洗滌自己的內心,對話讓師生在互動中行動起來,培植課堂鮮活的生命力,使其成為培養(yǎng)文化的沃土。
師:你們可知道,為什么龍舟競渡時要點睛昵,說說你們的想法?(讓龍舟有靈性、神氣,鼓舞士氣等等)
“畫龍點睛龍舟啟航”“團結就是力量”“我們都在躍躍欲試”“每個小組把龍舟放在兩端,讓我們一起期待我們的上湖會船節(jié)”。師生在妙語連珠的互評中共生共長。學生在本課學習小結的時候,已經超越了知識本身所賦予的內容,他們自然而然地內化為情感,進而生成人生感悟,這樣的道德價值體現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的。師生在一問一答中,飽含著老師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與學習進程的攙扶與鼓勵;學生對老師的尊重與信任,在學習進程中逐漸上升為對教師的喜愛,促進師生教學的默契配合。心靈的彼此溝通有助于將“文化”深深地扎根在課堂,深扎在師生共同生長的心田。
所以課堂文化的價值就在于它能讓學生植根于內心,漸漸影響并逐步形成兒童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用傳統(tǒng)文化做養(yǎng)料,讓學生對原本抽象的知識軀干豐滿起來,才能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立足本學科感受科學技術認知并升華為對生命的自我內省,煥發(fā)知識在人精神世界里的魅力與意義,繼承傳統(tǒng)文化,讓信息技術與文化同行,這樣課堂結出來的一定是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