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小學 劉文靜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工作的開展和深入,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也將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列為重點教學目標。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教學模式,不僅符合新課標教學指導思想,也滿足新時代小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分析研討,融合創(chuàng)新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小學生的提問興趣,鍛煉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小學生產生豐富的思維活動,達成滿意的教學目標。下面我們就針對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引導學生提問展開簡單策略分析。
縱觀我國語文教學現狀,存在學生提問能力普遍較弱的現象,造成這種不良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很多教師受到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一直占據著語文課堂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采用填鴨式教學形式,使學生在課堂上一直處于被動接收的位置,無法調動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質疑能力,極大程度地限制了學生提問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生喪失了提出問題的興趣和勇氣,影響了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增長,降低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教師要想改善這一教學弊端,就必須突破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限制,打開教學思路,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與學生進行積極的溝通,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特征,掌握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為學生制定人性化的引導提問教學計劃。教師和學生積極溝通的過程,不僅強調了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也是拉近師生距離、促進師生關系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建立平等對話關系,可以降低學生的思想壓力,消除學生對語文課程的抵觸心理,有助于培植學生的提問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可以作為課堂的主人,進而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有效培養(yǎng)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能力。
小學生處在特殊的年齡階段,對世界的認知能力較弱,對語文問題的思考態(tài)度通常也是興趣使然的。因此,教師應該采取創(chuàng)新的教學手段,將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法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提問興趣,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提問積極性,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深刻的學習和理解,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拓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例如,在《秋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秋天風景的圖片,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并完成新課的導入,調動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興趣。接下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初讀課文,使學生能夠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并繼續(xù)利用多媒體播放秋天落葉和大雁飛翔的課件,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提出“為什么作者形容落葉時是說一片片而不是一片”和“大雁南飛與秋天有什么關系”等問題,教師再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使學生通過提問進一步感受到秋天的美好,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記憶和理解。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情境,是激發(fā)學生提問興趣的有效途徑,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提問能力,也促進了語文智慧課堂的構建工作。
教師引導學生提問的主要教學意圖,是開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吸納和領悟,所以學生的提問并不是漫無目的的,而是要立足于小學語文教材進行的。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引導提問教學策略時,必須明確語文教材重點,引導學生提出更有效的問題,提升學生的問題質量,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收獲滿意的學習成果,發(fā)揮教師引導提問在語文教學中的實際作用。
例如,在《小小的船》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必須首先明確這篇課文的兩個教學重點,第一是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第二是引導學生理解小小的船指的是月亮。教師可以用猜謎語的形式進行新課導入: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學生通過猜謎使課堂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師也就完成了課文激趣導入,開啟學生思維空間的大門。接下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并對教材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引導學生明確教材重點,提出“為什么課文寫的是月亮而課文題目卻是小小的船”這個問題,教師就可以和學生一起對問題進行分析,最終得出“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意思是彎彎的月亮像小船的結論。學生抓住課文重點提出問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初步培養(yǎng)了小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缺一不可。因此,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將提問與答疑完美結合,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解開疑惑,鍛煉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顯著增長,從而實現語文教學效率的穩(wěn)步提升。
例如,在《烏鴉喝水》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烏鴉的動畫課件,帶領學生認識這位新朋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完成新課導入工作。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初讀課文,學習課文中的生字,并根據課文內容引發(fā)學生提出“為什么烏鴉把石子放入瓶中,就能喝到水了?它是怎么做到的?”等疑問。接下來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5-6人為一單位的小組,拿出課前準備好的若干個裝水的水瓶和石子,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小組成員合作動手實踐,輪流向裝水的瓶子投石子,隨著水位的逐漸升高現象學生更深刻地領悟課文內容,順利解開心中的困惑,并樹立像烏鴉一樣遇到困難仔細觀察、開動腦筋、積極想辦法解決的人生態(tài)度。教師在語文課堂組織合作探究教學活動,實現學生提問能力與答疑能力的同步提升,是增強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應該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學生的提問意識,結合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提問方法。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明確重點,使學生放飛思維的翅膀,以多面立體的角度看待分析問題,挖掘學生鉆研問題的潛力,讓學生感受到提問的快樂,進而更加樂于提問、善于提問,實現教師理想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