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三井實驗小學 郭 敏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語用教學在語文課堂上占據(jù)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教師的語用意識越來越強,語言的訓練形式越來越豐富……
然而,這股新潮更多地在中高年級的語文課上風行,低年級的語文老師面對“語用”教學的新要求,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中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chǔ),而低年級語文老師面臨著更多瑣碎的問題——這么多字要教,怎么來得及?句子都讀不通,怎么談運用?這些問題都困擾著老師們,使得我們不敢在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上邁開語用教學的步伐。
怎樣打開這個僵局?首先,我們還是要堅守識字教學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的核心地位,它們將為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重要的基礎(chǔ)。但語文學習絕不僅僅是識字,如果語文課上總是日復一日地認字,學生的學習熱情很快就會消磨殆盡,語文學科的價值也被大大弱化。因此較之以往,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亟需改變。
低年級語文教材中要求識記的漢字數(shù)量很多,因此,教師常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識字教學。只有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我們才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進一步豐富語文課的內(nèi)涵。
目前,語文課上的生字教學大多以隨文的方式呈現(xiàn),即隨課文分散識字。但隨文識字也有其局限性,生字呈現(xiàn)過于頻繁,很容易打亂課堂原本的節(jié)奏;生字教學模式化,也給學生帶來了單調(diào)枯燥的感受。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調(diào)整。
1.識字教學有側(cè)重。漢字包括字音、字形、字義,并不是每一個生字都要按部就班地正音、辨形并析義的,不同的生字教學要有不同的側(cè)重。部分生字需要重點指導讀音,讀準確;部分生字的字形識記有困難,需要有所設(shè)計;還有些生字的字義比較多元,可以引導學生加以思考。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靈活運用字理識字法、動作演示法、歌訣識字法等多種方法來幫助學生識記生字,也可以圍繞識字目標開展靈活的課堂教學活動,認一認、比一比、想一想、寫一寫等,將識字教學變得精致而又扎實,避免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2.隨文集中相結(jié)合。如果隨時、隨處、隨字地進行識字教學,那么課堂的整體結(jié)構(gòu)就會受到破壞。因此,我們可以將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結(jié)合起來,提升識字的效率。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隨文識字還是集中識字,都必須從教學目標的角度進行設(shè)計。一般來說,隨文出現(xiàn)的生字不僅承擔著識字教學的目標,還可以進一步和詞語、句子的學習相整合。而集中識字可以在生字詞之間建立聯(lián)系,基于這樣的聯(lián)系,進行組塊教學。例如,同為輕聲的詞語、相同結(jié)構(gòu)的生字、相似字形的生字……這樣,識字教學的效率將大大提高。
語文課堂上的語用教學,大多是依托于文本,挖掘語言訓練點,將其作為語言學習的范例,開展讀寫結(jié)合之類的語言實踐活動。而低年級的語用教學,如果動輒上升到寫的層面,顯然脫離了學情。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語言文字的鑒賞能力有限,對抽象的文字表達興趣不高,這就需要我們在語用教學的過程中,尋找一些恰當?shù)膬?nèi)容,探索一些合理的方法,讓語用在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上落地生根。
1.立足閱讀,在文境中表達。低年級的語用教學適合將步子邁得小一些,從字、詞、句、標點的角度展開,培養(yǎng)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意識。在課堂上,我們首先要重視學生與語用點的第一次相遇,用好課文內(nèi)的情境,在閱讀的過程中理解詞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去文中尋找信息,并且整理表達。
以部編版二年級《大象的耳朵》一課為例,“遇”是該課的一個生字,在隨文識字的基礎(chǔ)上,教師組織學生學習詞語“遇到”,以一個問題“在故事里,大象遇到了誰?”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尋找信息,并加以整理歸納。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很自然地理解了“遇到”一詞的意思,并且立足文本,在課文的情境中進行了準確的表達——大象先遇到了小兔子,接著又遇到了小羊,還遇到了小鹿、小馬和小老鼠。
以部編版一年級《明天要遠足》一課為例,這首小詩中的語氣詞“唉”出現(xiàn)了三次,后面還都搭配使用了破折號,這在教材中是首次出現(xiàn)。那么在課上,我們就可以將其作為語用點進行學習。讀一讀,數(shù)一數(shù),學生很快就有了發(fā)現(xiàn),好幾個“唉”說的就是遠足前睡不著,幸福地發(fā)愁,那后面拖著的長尾巴破折號就表示這滋味好深好深呀!那就在課文的情境中,演一演,再嘆一嘆,這個語氣詞再加上破折號的妙用,一定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循序漸進,在課境中運用。學習語用,并不僅局限于某篇課文、某節(jié)課上。語言的運用本身應該是鮮活靈動的,立足教材,超越教材,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更多的語言運用情境。這種情境的構(gòu)建目的在于為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梯子,要做到真實自然,層層遞進。
首先,我們要重視在課堂上的語用示范,為學生的練習鋪好基石。如何將語言的運用從課文引向?qū)W生的生活?示范是極為重要的。部編版二年級《雷雨》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打開窗戶,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逼渲校坝鎿鋪怼币辉~用得很新奇。教師在課上可以請學生配合演示這個動作,再引導學生關(guān)注此處的“撲”指的不是人或物,而是氣味。這樣的解釋對于學生來說,可能還是有些抽象,那么以一句“溫暖的春風迎面撲來?!弊鳛槭痉?,一下就可以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
其次,我們要構(gòu)建真實的語用情境,注重遷移。一個詞、一句話,能夠運用,還要知道在怎樣的情境下運用,這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求很高。因此在語用教學中,我們要分解任務(wù),設(shè)計好訓練梯度,層層推進。以常見的句子仿寫為例,“嘩,嘩,嘩,雨下起來了?!边@句話前面出現(xiàn)了下雨的聲音,后面敘述了下雨的事情。在理解并且積累了擬聲詞的基礎(chǔ)上,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先將前面的擬聲詞換一換:你還聽過其他下雨的聲音嗎?那么學生就可以根據(jù)下雨這一情境,進行替換表達;隨后,提升難度:大自然中你還發(fā)現(xiàn)哪些現(xiàn)象是伴隨著聲音的?在啟發(fā)之下,學生可以進一步遷移句子的結(jié)構(gòu);最后,引導學生走入更廣闊的世界,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表達能夠更有趣地描繪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
此外,要想營造豐滿的語用情境,教師還要精心設(shè)計自己的教學語言,將其與語言運用的目標聯(lián)系起來,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以熏陶。活動組織、環(huán)節(jié)過渡、反饋評價……這些教學語言都可以發(fā)揮精妙的作用。在學生發(fā)言時,我們要傾聽、欣賞,發(fā)現(xiàn)學生語言表達中的閃光點,肯定其詞語的運用、表達的順序、邏輯等。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地運用同類語言,引起學生的注意。例如:在學習過ABB格式的詞語后,我們可以夸獎學生:“你的眼睛亮晶晶,真是善于學習!”積累了詞語“又大又圓”,我們可以用這樣的語言過渡:“老師特別高興,和一群又聰明又好學的小伙伴相聚?!备惺苓^疑問句獨特的語氣,我們可以在詢問中激勵學生“接下來的挑戰(zhàn)能不能成功呢?”積少成多,在這樣的互動之中,學生的語感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