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萍
(安徽農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6)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盵1]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關辦什么樣的大學、怎么辦大學的根本問題,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后繼有人,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zhàn)略工程[2]。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學校開設的每一門課程都應該成為思政教育的組成部分。高校課程體系中大學英語是面向全校非英語專業(yè)本科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因其授課對象多、影響面廣的特點,英語課堂陣地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重要性在新形勢下“三位一體思政教育教學體系”中愈發(fā)突出。本文根據(jù)現(xiàn)有的日常課堂教學,結合學生使用的教材,探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改革路徑,嘗試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實現(xiàn)提出對策和建議。
“大學”這個詞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禮記·大學》。古有云:“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奔词钦f,大學學習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一個人高尚的德行。通過大學教育,可以把這種德行發(fā)揮出來,弘揚出來,培養(yǎng)出來,這就是“明德”,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高校教育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簡單地說,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它不是培養(yǎng)人的專業(yè)技能,甚至也不是灌輸一些靜態(tài)知識。它立足于培養(yǎng)人的價值觀和判斷力,讓人學會對世界上紛紜復雜的事物作出判斷,同時培養(yǎng)人的高尚品德,養(yǎng)成人的大眼光、大境界、大胸襟、大氣質。“大學”的內涵,是提高德行,是養(yǎng)成品格,然后改造社會,造福人民,這才是大學的最根本含義[2]。
韓愈《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就是說教育的過程包括“傳道、授業(yè)、解惑”三個層面。所謂“傳道”,傳授道義,即是我們時下所說“思政教育”,可見“思政教育”是基礎,應列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即“立德為先”,然后才是“授業(yè)”(即傳授知識)、“解惑”(即掌握方法)。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3]。當前,國際領域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形勢將更加激烈,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分化的圖謀依然存在。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高校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4],將立德樹人的任務落實到高校的所有課程之中。因此,高校教師不僅要承擔專業(yè)知識傳授的日常工作,更要加強在教學中對學生思政教育的滲透,充分挖掘相應課程所蘊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素,通過與教學內容的融合,引導學生實現(xiàn)人文知識的內化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在課堂陣地上,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tǒng)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面向全校非英語專業(yè)的一二年級學生開設,影響面非常之廣。要想“潤物無聲”地將思政理念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必須結合課程的專業(yè)特點,設計相應的目標和定位。作為教學陣地的一線教師,不僅要確立“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理念,還要落實到教材、教法等方面。
作為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大學英語教材所選課文多是介紹英語國家的風俗人情、社會文化、政治歷史、科學人文等,側重對西方社會的描述。語言是社會的產物,語言的學習一定離不開相應的社會語境,每一篇文章乃至每一個單詞,都有對應的內容,并和彼時的社會、歷史、文化等密切相關。英語語言背后傳遞的必然是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這些信息的“輸入”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產生了難以回避的影響。
綜觀四冊教材的選文,最大特點就是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呈現(xiàn)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本體文化與外來文化、現(xiàn)代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多元文化的呈現(xiàn)豐富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但是這種文化特征不再把政治價值、道德精神價值作為理想,不再以陶冶情操、表達理想為己任,缺失了崇高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常以包裝華美的外表替代樸實、深邃的內容,不利于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和認同。這一特征與經濟的全球化不無關系,“經濟全球化過程不僅是一個經濟過程,而且是伴隨意識形態(tài)運動的政治過程?!盵4]因此,我們必須對文化領域的滲透有所警惕,注意甄別教科書中多元文化下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性。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在我國早期的高校英語教材中,政治類和道德類的文章相對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等鮮明的道德教育特征占突出位置。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經濟生活替代了政治生活成為主旋律,道德教育的側重點發(fā)生了變化。雖然當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我們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中仍處于指導地位,但是其作用還沒有發(fā)揮到應有的地步。
整體來看,大學英語教材中的道德教育類文章數(shù)量較少,而且文章的道德啟示表達也很間接和含蓄,多是通過主人公的道德品質和為人處世體現(xiàn)的特點來展現(xiàn),沒有純粹的道德教育文章,并且在對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描寫中滲透著西方意識形態(tài)。例如,有些文章在講述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如何技巧性運用幽默等方法取得優(yōu)勢,如何應對恭維并取悅他人等。中國的社會文化則提倡平和、真誠的人際交往方式,倡導集體主義價值理念,這種精英式、技巧式和個人式的人際交往觀念并不符合我國的主流價值觀。如果不針對這些問題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則會給大學生造成思想上的模糊和混亂[5]。
在大學英語教材選材的過程中,要確保課程教材既要對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多角度、多維度、全面充分的體現(xiàn),還要強調教育內容與大學生思想養(yǎng)成存在關聯(lián)度,能夠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做到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訓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的有機結合。
此外,課文中道德教育的方式有所改變,以往直接的、鮮明的道德教育消失,多改為側重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這樣的改變將道德教育逐漸內隱化,如果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做到鮮明地提出,學生只能在深入理解和思考課文的基礎上才能獲得這些信息,這種隱形的教育將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也會致使教科書失去應有的凝聚思想和發(fā)人深省的教育功能。
就育人的本質而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在于,在遵循課程專業(yè)教育要求的同時,有機融入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內容,通過“解惑”和“傳道”有機結合,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作用的統(tǒng)一,在傳授專業(yè)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同時,探求更加精準的實施策略,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解決好“總開關”問題[6]。
當前,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嚴重沖擊,意識形態(tài)安全形勢嚴峻。在現(xiàn)行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有著豐富的思政理論教育資源,但同時學生在課程中能接觸到西方各種各樣的思想文化,容易受到西方錯誤思想和不良思潮的影響。因此,大學英語課程一定要把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擺在突出位置,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教育引導學生。
為了承擔思政任務,就需要完善教育目標,把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融入到大學英語的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目標之中。當前的大學英語課程要在注重提高學生的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力、培養(yǎng)初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上,把培養(yǎng)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過硬,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良好的中國文化傳播交流能力,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作為主要目標。
針對不同的話題,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要因勢利導,充分挖掘教科書中的教育資源,要注重政治導向,挖掘社會文化的育人價值;自然科學話題要挖掘其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重點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素養(yǎng)、生態(tài)文明和工匠精神教育等。
在對大學英語教材進行文本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有深刻教育意義、發(fā)人深省的好文,需要教師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發(fā)掘教育資源,并且在課堂上能敏銳地捕捉到教育的時機。同時,還要遵循學科本身的知識結構,恰到好處地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話題,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自然地升華思想境界。例如,《大學英語》第一冊第四單元的主題是American Dream,其中選了一篇名為Tony Trisonno's American Dream的文章。其主人公Tony來自意大利南部一個遍地是石頭的農莊,初到美國時不名一文,通過個人的努力成為學徒,買下了一個屬于自己的農場,并把家人接到美國團聚,實現(xiàn)了個人的“American Dream”。文章宣揚的美國夢,是指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奮斗便能獲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不論出身和社會地位,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刻苦、勤奮、勇氣和決心邁向成功,成就個人的夢想,當然這種成功通常代表了人們在物質經濟上的滿足[7]。
教師可以把當下的“中國夢”和“美國夢”讓學生作出對比討論?!爸袊鴫簟钡亩x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懊绹鴫簟钡摹皩崿F(xiàn)自我”和“中國夢”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很好地詮釋了兩個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對于中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通過“中國夢”的引導使大學生們意識到,青年一代要走在時代前列,義無反顧地肩負起時代責任,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
教師既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還要重視自身的職業(yè)規(guī)范,不能在課堂隨意給學生傳播負能量;要對如何使用教材以達到教育目的有非常清楚的意識,要細致主動地去探索外語語言和文化中模糊內隱的意識形態(tài)內容,給學生指明語言和文化意識的正確方向[8]。日常教學生活中,教師要注意以身作則,遇到存在尖銳的價值觀之爭的問題時,既不能漫無目的的空洞說教,也不能毫無原則的沉默和逃避,要敢于亮出自我有說服力的價值觀點,以實例和分析對學生加以規(guī)訓勸導和積極影響。
網絡時代的教育環(huán)境下,知識與技術手段的高速更新、信息渠道來源的多元化、人才培養(yǎng)的復合模式,這些都給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高校英語教師要深入研究并盡可能地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加強理論學習,提升自身的知識、能力、文化和道德素養(yǎng)。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在課堂中發(fā)揮主體作用,運用新媒體開展多層次全方位交流,組織豐富有趣的課堂語言活動,如“模擬聯(lián)合國”、英文演講辯論賽、即興話劇演出等,巧妙地寓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于多樣化課堂教學之中,在引人入勝、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教學目標。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課程思政”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一種課程觀,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實現(xiàn)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效果。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全面建設之路道遠且任重,如何完善具體的實施策略,提升意識形態(tài)課堂陣地的思想教育工作,還需所有一線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