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笑漪
(湖北省中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武漢 430061)
2型糖尿?。═2DM)是一個重要的全球公共衛(wèi)生問題,預(yù)計到2035年,將有超過5億人罹患T2DM[1]。而且,肥胖和超質(zhì)量糖尿病患者較體質(zhì)量(W)正常者發(fā)生冠心病、腦卒中、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更大,全因病死率更高[2]。因此,對肥胖糖尿病進行治療時,選擇藥物需考慮到減質(zhì)量、增強胰島素敏感性以及改善血脂等方面的作用[3]。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類似物利拉魯肽能夠以葡萄糖依賴方式促進胰島素的分泌[4],減慢胃排空和抑制胰高糖素生成[5],從而發(fā)揮血糖依賴性的降糖作用,還具有減質(zhì)量[6]和改善血脂作用[7]。然而,利拉魯肽減慢胃排空作用常引起明顯的厭食、脘腹脹滿等胃腸道反應(yīng)。葛根芩連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多個研究表明,其能夠協(xié)助西藥改善胰島素敏感性[8-9]和調(diào)節(jié)血糖。本研究應(yīng)用葛根芩連湯聯(lián)合利拉魯肽,觀察其治療肥胖T2DM證屬濕熱困脾證患者的療效。
1.1 研究對象 選取湖北省中醫(yī)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FLD)患者90例。
1.2 納入標準 糖尿病診斷參照2017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糖尿病診斷標準,肥胖診斷標準按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的亞洲人W分級標準體重指數(shù)(BMI)≥25 kg/m2;中醫(yī)濕熱困脾證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中主癥:形體肥胖、脘腹脹滿、口渴、食少納呆、大便溏、舌紅苔黃膩;次癥:肢體困重、心胸滿悶、小便赤黃、脈滑數(shù)。主癥符合3個或主癥2個兼次癥2個以上,結(jié)合舌脈作出診斷。
1.3 排除標準 1)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急性心腦血管意外者。2)1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并發(fā)癥或3期以上慢性并發(fā)癥的T2DM患者。3)不滿18歲或大于75歲者、孕產(chǎn)婦、合并其他內(nèi)分泌疾病,如甲狀腺疾病、腎上腺疾病、多囊卵巢綜合征者。4)對該藥物過敏或服用其他影響本研究藥物者。
1.4 分組及一般資料 將入組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聯(lián)合組(通過隨機序列數(shù)編號,按序號單雙分組),每組各45例。試驗過程中,無患者脫落。聯(lián)合組男 26 例,女 19 例,年齡(44.2±8.2)歲,病程(12.5±6.4)年;對照組男 22 例,女 23 例,年齡(46.1±7.8)歲,病程(11.4±5.4)年。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長度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颊呔橥猓栽讣尤朐撗芯?。
1.5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糖尿病飲食及運動指導,入組前4周停用影響血脂藥物,第1周均給予利拉魯肽(丹麥諾和諾德公司)0.6 mg每日1次皮下注射,第2周起對照組給予利拉魯肽1.2 mg每日1次皮下注射;聯(lián)合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給予葛根芩連湯口服,方藥組成:葛根24 g,黃芩9 g,黃連9 g,甘草6 g。藥物由湖北省中醫(yī)院中藥房提供,由湖北省中醫(yī)院煎藥室煎制。每日兩次溫服,兩組均治療12周。
1.6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測量W、BMI,并于入院24 h內(nèi)抽取靜脈血測定肝功能[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谷氨酰轉(zhuǎn)肽酶(GGT)]、血脂[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 2 h 血糖(2 h PG)]、胰島素(INS)、糖化血紅蛋白(HbA1c),計算 HOMA-IR 值(FBG×空腹INS/22.5)。其中血糖、血脂、肝功能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胰島素采用全自動免疫分析儀測定、HbA1c采用離子交換層析法測定。同時進行中醫(yī)癥狀評分。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濕熱困脾證,針對脘腹脹滿、食少腹脹、便溏不爽、心胸滿悶、肢體困重、舌紅苔黃膩及脈滑數(shù)6項進行癥候評分,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為 0、2、4、6 分,分值高代表程度重。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構(gòu)成比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W、BMI、HOMA-IR、肝功能比較 兩 組 治 療 前 W、BMI、HOMA-IR、ALT、AST、GGT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指標較治療前均顯著改善(P<0.05),聯(lián)合組與對照組比較HOMA-IR改善程度更優(yōu)(P<0.05),而W、BMI、肝功能與對照組改善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和血脂改善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 FBG、2 h BG、HbA1c、TC、TG 及 LDL-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糖、HbA1c及血脂均顯著改善(P<0.05),且治療后聯(lián)合組 FBG、2 h BG、HbA1c、TC、TG 及 LDL-C 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2.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中醫(yī)癥狀積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而聯(lián)合組中醫(yī)癥狀積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不良反應(yīng) 對照組治療中有3例患者出現(xiàn)惡心伴隨腹瀉,5例厭食,均可耐受,4周后緩解。聯(lián)合組出現(xiàn)2例厭食。兩組均未觀察到低血糖反應(yīng)。兩組不良反應(yīng)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4.050,P=0.044<0.05)。
T2DM與肥胖關(guān)系密切。肥胖使游離脂肪酸和葡萄糖增加,導致胰島素分泌增加,且肝臟、腎臟、肌肉等組織對胰島素清除能力下降而導致高胰島素血癥[11]。此外,肥胖者胰島素抑制肝糖輸出作用下降、促進脂肪和肌肉利用葡萄糖能力受損,對胰島素作用產(chǎn)生抵抗[12],而伴隨肥胖而來的血脂異常會加重胰島素抵抗[13]。
表1 兩組治療前后W、BMI、HOMA-IR、肝功能比較(±s)Tab.1 Comparison of W,BMI,HOMA-IR and live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時間節(jié)點例數(shù)W(kg)BMI(kg/m2)HOMA-IRALT(U/L)AST(U/L)GGT(U/L)對照組 治療前 45 84.76±8.10 27.87±1.65 2.73±0.33 64.51±8.22 60.69±12.82 94.84±7.66治療后 45 80.24±7.21* 26.71±1.33* 2.53±0.26* 59.58±9.84* 53.07± 8.84* 84.44±7.34*聯(lián)合組 治療前 45 84.96±8.17 27.74±1.85 2.70±0.32 63.38±9.02 62.17±10.02 95.58±8.73治療后 45 79.67±8.42* 26.59±1.65* 2.44±0.27*# 58.56±7.10* 54.20± 9.02* 83.71±7.86*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HbA1c及血脂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HbA1c and blood lipi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HbA1c及血脂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HbA1c and blood lipi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節(jié)點 例數(shù) FBG(mmol/L) 2 h BG(mmol/L) HbA1c(%) TC(mmol/L) TG(mmol/L) LDL-C(mmol/L)對照組 治療前 45 9.36±1.65 11.47±2.19 8.42±1.40 7.08±0.84 3.77±1.48 4.13±0.67治療后 45 7.67±1.06* 9.20±1.48* 7.64±1.00* 6.69±0.80* 3.00±0.86* 3.61±0.59*聯(lián)合組 治療前 45 9.52±1.64 11.51±1.94 8.48±1.49 7.16±0.75 3.89±1.30 4.23±0.71治療后 45 7.51±0.95*# 8.98±1.41*# 7.44±1.01*# 6.42±0.71*# 2.96±0.80*# 3.35±0.50*#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 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5 28.04±2.88 22.98±3.21*聯(lián)合組 45 27.73±2.54 21.11±3.18*#
GLP-1是一種腸促胰島素激素,可增加胰島素分泌[4],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并減慢胃排空[5],但半衰期短,進入循環(huán)后馬上被DPP4酶降解。利拉魯肽性質(zhì)穩(wěn)定,與GLP-1有97%序列一致,具有良好降糖有效性和安全性[14],且具有顯著減質(zhì)量作用[15]。研究發(fā)現(xiàn)利拉魯肽具有降低肝糖生成,改善肝臟胰島素抵抗,減少外周脂肪分解,降低游離脂肪酸濃度的作用[16]。然而,利拉魯肽的胃腸道不良反應(yīng)較為顯著,其可能的機制為利拉魯肽減慢胃排空而導致胃擴張,引起惡心和厭食,不良反應(yīng)常在藥物增加劑量時發(fā)生[17],易導致患者依從性下降。
T2DM屬中醫(yī)“消渴”范疇,現(xiàn)代人由于多食少動,喜食肥甘,晝夜顛倒,導致脾失運化,濕聚困脾,《名醫(yī)指掌》云:“人惟酒色是耽,嗜食辛辣濃味……而三消之病生焉”,濕熱困脾證為消渴常見證型[18]。葛根芩連湯源自《傷寒論》,原用以治療濕熱所致腹瀉,但古代醫(yī)家即對其應(yīng)用范圍進行了擴大,陸九芝云“葛根芩連一方獨見遺于陽明者……孰不知此方之所用者宏,而所包者廣也”。近年來,對于葛根芩連湯用于糖尿病,特別是濕熱證的療效甚佳。多個研究發(fā)現(xiàn)葛根芩連湯具有保護β細胞,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的作用[19-20]。對動物模型的研究發(fā)現(xiàn),葛根芩連湯可通過抑制炎癥因子釋放[21]、激活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上調(diào)脂聯(lián)素和葡萄糖轉(zhuǎn)運蛋白4來調(diào)節(jié)糖代謝,改善脂肪組織胰島素抵抗[22]。方中葛根的主要成分葛根素能通過減輕氧化應(yīng)激損傷,保護端粒長度來抑制β細胞凋亡,同時還可阻止蛋白質(zhì)糖基化進程、減少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的生成,從而降低血糖[23];黃芩的主要有效成分黃芩苷能通過激活P38MAPK/PGC-1α/GLUT4和AKT/AS160/GLUT4信號通路改善胰島素抵抗[24];黃連的有效成分小檗堿能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游離脂肪酸(FFA)的表達,改善胰島素抵抗[25],并同時具有改善血脂及抗炎作用[26]。先賢有云,“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葛根芩連湯方中,葛根為君藥,歸肺胃經(jīng),生津止渴,升陽止瀉,黃連黃芩為臣藥,黃連清胃腸濕熱,黃芩兼能清肺胃實熱。甘草和中調(diào)味,顧護脾胃,兼可生津。全方共奏清熱燥濕、醒脾生津之功效。
本研究應(yīng)用葛根芩連湯聯(lián)合利拉魯肽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在改善W、BMI和肝功能方面與利拉魯肽單藥效果相當,但對于血糖、HbA1c、HOMA-IR、血脂和中醫(yī)癥狀積分的改善顯著優(yōu)于利拉魯肽單藥,對照組出現(xiàn)3例惡心伴腹瀉,5例厭食,而聯(lián)合組出現(xiàn)2例厭食,不良反應(yīng)顯著低于對照組。由此推斷葛根芩連湯不僅能協(xié)同利拉魯肽發(fā)揮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和調(diào)節(jié)血脂的作用,而且能顯著改善臨床癥狀和減輕利拉魯肽的胃腸道不良反應(yīng)。
綜上所述,葛根芩連湯聯(lián)合利拉魯肽治療肥胖T2DM濕熱困脾證患者比單用利拉魯肽療效更好,可以更顯著改善血糖、HbA1c、HOMA-IR、血脂和中醫(yī)癥狀積分在內(nèi)的多項指標,而且能顯著降低利拉魯肽引起的胃腸道不良反應(yīng),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