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柏
摘 要:洋務運動的主要人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是張之洞和李鴻章。二人的洋務思想具有重要的歷史和學習價值,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二人洋務思想的解讀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尤其史料比較教學有益,促進學生對洋務運動深入的學習。
關鍵詞:洋務運動;張之洞;李鴻章;思想
在近代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洋務運動是一件具有“開風氣之先”的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它拉開了中國近代化的序幕,啟動了中國人“變”的思維的發(fā)動機。我們的高中歷史教材中,《洋務運動》這一板塊內(nèi)容的教學設計相比較而言是輪廓性的,只是從實踐和時間的外圍進行總結(jié)。對于代表人物的洋務思想則是通過試題的形式出現(xiàn),這樣不利于我們系統(tǒng)、深入、全面地學習和掌握洋務運動的歷史價值和歷史作用。因此,筆者鑒于教學實際,從史料教學的角度出發(fā),對李鴻章和張之洞的洋務思想進行整理、對比,系統(tǒng)認識洋務派代表人物的立足點和著眼點。
本文所用材料主要依據(jù)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3教師教學用書》第187頁所選李鴻章《李文宗公全集》之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函》局部和張之洞《張之洞全集·勸學篇》局部資料。
一、知其人而論其世
李鴻章(1823—1901),安徽省合肥市人。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張之洞(1837—1909),祖籍直隸南皮,出生于貴州興義府,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
二、李、張二人的洋務思想
1.李鴻章的洋務思想
第一,“外須和戎,內(nèi)須變法”。李鴻章對近代中國的處境有清醒認識,因此,他提出了具有戰(zhàn)略高度的主張。他認為“處今時勢,外須和戎,內(nèi)須變法?!边@就明確提出了對外和對內(nèi)的策略,甚至指明現(xiàn)在不“內(nèi)變”則將“日以削弱,和一國又增一敵矣?!薄鞣礁鲊膊皇翘焐蛷姶螅恰白儭钡脕淼慕Y(jié)果,如若我們還不能“從變”,則危機四伏,“今各國一變而變,而蒸蒸日上,獨中土以守法為兢兢,即敗亡滅絕而不悔。”
第二,“窮則變,變則通”。“變”這個道理不是李鴻章首創(chuàng)或發(fā)明的,但在清政府病入膏肓之際,提出這種聲音,卻是振聾發(fā)聵的。李鴻章對這種守舊甚至顛倒是非曲直的“腐儒”的病態(tài)心理進行了入木三分的精妙刻畫,“用非所學,學非所用”。
第三,制、器之異。李鴻章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不能及”,他對政權(quán)制度是肯定的,也沒有認識到這是“火器不能及”的根本原因,而是歸咎于“儒者明其理,匠人習其事,造詣兩不相謀,故功效不能相并”,實際上就是儒家思想沒有科學精神,而從事手工技術的人因循守舊不思創(chuàng)新所致。這時的觀點就是制度先進,生產(chǎn)落后。他認為我們現(xiàn)在學習的就是如何提升我們的生產(chǎn)能力的問題。
第四,“自強”。李鴻章認為向西方學習的目的不是改變我們,而是讓我們“自強”,然后“御辱”。要實現(xiàn)“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
2.張之洞洋務思想
第一,鑒“變”而“觀其通”之道。張之洞也認識到時代發(fā)展的大趨勢,“變”是必然的。因此,西方的“變”的成果有益于我們借鑒。
第二,萬古不變有三弊。張之洞對因循守舊的弊端有深刻的批判和總結(jié),他認為有三個直接的危害:(1)自塞。就是閉目塞聽,故步自封,固守不前,“令人固蔽傲慢”,沒有大局觀、時代感、遠見意識,“自陷危亡”。(2)自欺。就是好高騖遠、驕傲自大,不能客觀認識對手和世界,假大空,“令人空言爭勝,不求實事”。(3)自擾。胡亂附會,生搬硬造,認識不到自身和西方文化的優(yōu)劣,“令人?;罂褚祝瑔势渌亍?。
第三,“中體西用”。張之洞為了讓洋務活動有序有目的開展,學習有的放矢,在這里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指導思想”來明確學習的使命:“中學為內(nèi)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不必盡索之于經(jīng)文,而必無悖于經(jīng)義。”我們對他的這個論述綜合稱之為“中體西用”,同時,他認為這樣就達到了學習西方的生產(chǎn)技術和機器,也不會妨害傳統(tǒng)儒家思想。
三、對二人思想的異同及其評價
首先,李、張二人洋務主張的共性主要有:
第一,都主張“變”,進行自我調(diào)整的勢在必行,必須向西方學習;第二,“變”的內(nèi)容相同。都主張學習西方的“器”,而不是政治制度;第三,對守舊和傳統(tǒng)思想認知有所批判,尤其是不想“變”的思想;第四,但“變”的尺度是在現(xiàn)有制度不“變”的前提下,目的是維護現(xiàn)有的體制,達到“自強”。
二人洋務主張明顯的區(qū)別有:第一,李鴻章對時勢有明確認識,提出發(fā)展和學習的策略;第二,李鴻章對清政府的“短視”有所警告,學習要具有戰(zhàn)略高度和遠見;第三,張之洞對守舊分子的思想認知的批判比較深入;第四,張之洞在理論上提出了辦洋務的核心主張和本質(zhì)目的。
其次,對李鴻章、張之洞洋務思想的評價。雖然我們對作為洋務運動代表人物的李鴻章、張之洞有很多批評,千般不是,縱使他們有這樣那樣的無數(shù)多的弊病,但他們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中主張和選擇“變”與學習西方的先進工業(yè)制造,開創(chuàng)了時代的先河,并促進當時中國在艱難的處境中向前發(fā)展,甚至他們的一些富有見地的戰(zhàn)略遠見對我們今天還有一定的啟迪意義,這不得不說他們的思想和身體力行是富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是影響中國近代發(fā)展的“先行者”。
參考文獻:
李志波.中國名人大傳:李鴻章傳[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3.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