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艷 孔凡剛
【摘要】目的 探究在肝病患者診斷中AST/ALT比值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肝病患者80例,按照不同疾病類型進行分組,急性肝炎患者20例、慢性肝炎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20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20例,并選取20例同期健康體檢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患者AST/ALT比值進行檢測。結果 研究表明,原發(fā)性肝癌患者AST/ALT比值高于急性肝炎患者、慢性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和健康體檢者,存在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健康體檢者AST/ALT比值明顯高于其他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肝病患者而言,不同類型患者的AST/ALT比值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反應,能夠有效提升肝病患者的診斷靈敏性。
【關鍵詞】肝病;診斷;AST/ALT比值;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0..02
肝臟是人體的重要組織器官,在機體代謝、解毒、排泄、凝血等多種生理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對于肝病患者的診斷而言,臨床上一般采用血清膽汁酸進行對照,這種物質是一種膽固醇在肝臟中分解產(chǎn)生的代謝物,其生成和患者的肝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可以直接對患者肝臟損傷程度進行反應。另外,血清酶檢測是對肝臟細胞損害情況的重要指標,其中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和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的比值往往被作為肝臟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jù)[1]。當肝細胞受損、肝細胞膜的通透性亢進時,血清中AST、ALT的活性將顯著增加。本研究選取本院肝病患者80例作為研究樣本,著重探究在肝病患者診斷中AST/ALT比值的應用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肝病患者80例,按照不同疾病類型進行分組,急性肝炎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患者年齡21~60歲,平均(41.2±3.5)歲;慢性肝炎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患者年齡19~62歲,平均(42.3±3.1)歲;肝硬化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患者年齡20~62歲,平均(40.0±3.1)歲;原發(fā)性肝癌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患者年齡20~60歲,平均(40.1±3.2)歲;并選取20例同期健康體檢者,男8例,女12例,患者年齡21~60歲,平均(43.3±2.1)歲;本研究所有樣本均符合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和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各組數(shù)據(jù)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比較。
1.2 方法
取所有檢測者空腹靜脈血,并對血清指標進行分離,采用BECKAMN 58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BECKMAN原廠試劑,通過酶比色法對血清AST/ALT比值進行記錄。
1.3 觀察指標
①急性肝炎患者AST/ALT比值、②慢性肝炎患者AST/ALT比值、③肝硬化患者AST/ALT比值、④原發(fā)性肝癌患者AST/ALT比值,⑤健康體檢者AST/ALT比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研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以x2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研究表明,原發(fā)性肝癌患者AST/ALT比值高于急性肝炎患者、慢性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和健康體檢者,存在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健康體檢者AST/ALT比值明顯高于其他患者,存在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近年來,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肝癌等疾病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增長趨勢,已經(jīng)逐漸發(fā)展成為呈迅速上升趨危害人類健康的多發(fā)病、常見病。相關研究證實,血清AST在肝病評估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AST/ALT比值能夠有效反映肝細胞壞死的嚴重程度。血清AST與ALT通常被認為是最敏感的肝細胞損傷指標。在傳統(tǒng)的診斷方式當中,對于肝病患者一般通過膽汁酸進行診斷。這是一種分泌在肝細胞體內(nèi)的微粒體、溶酶體、線粒體的合成體,在一般情況下,膽汁酸能夠通過患者的膽汁的分泌到患者小腸當中,其中約95%會被患者回腸末端吸收,并且通過血液循環(huán)的方式與患者蛋白相結合,而后通過經(jīng)門靜脈傳送到患者肝臟部位。而ALT則分布在患者的細胞質水溶相當中,而AST則大部分分布在患者的線粒體當中,還有一部分分布在水溶相當中。急性肝炎時,特別是早期,肝細胞的通透性顯著增大,線粒體未被破壞導致血清中ALT的升高程度超過AST。只要肝細胞發(fā)生病變,ALT的活性即明顯增高。其中以急性肝炎升高最多,其次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由于AST的活性超過ALT,因此當肝細胞發(fā)生嚴重損傷時,AST的釋放量明顯超過ALT。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時AST均呈現(xiàn)明顯的增高趨勢,而慢性肝炎呈現(xiàn)輕度的增高趨勢。當患者肝細胞出現(xiàn)變化,或者是細胞膜通透性增加時,其中的AST會大量釋放,病變輕微時AST/ALT比值下降小于1,病變較重時AST/ALT比值上升大于1,而當患者肝細胞遭到嚴重破壞之后,患者線粒體和胞漿就會釋放大量的AST,隨著患者病情進一步進展,AST/ALT比值會進一步增加,甚至會增加到2或3以上。通過AST/ALT比值來對臨床肝炎種類進行鑒別,并且進一步對患者肝臟損傷程度進行判斷,對患者預后效果來進行評估[2]。在臨床實踐中,降ALT藥物的種類相對較多,而AST受藥物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AST能夠客觀地反映肝細胞的受損程度,AST/ALT比值的持續(xù)增高表明肝病極有可能惡化,發(fā)展成為肝硬化,預后不良。
綜上所述,對于肝病患者而言,不同類型患者的AST/ALT比值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反應,能夠有效提升肝病患者的診斷靈敏性。
參考文獻
[1] 黃曉麗,馮凱祥.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硫普羅寧治療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血清ALT、AST、GGT和IR指標的影響[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9,26(3):481-485.
[2] 韓 晶,孟繁坤,胡 星.輕度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與單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皮下脂肪厚度、肝功能及血脂的差異[J].中國肝臟病雜志(電子版),2019,11(4):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