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群
傍晚,走在熟悉的鄉(xiāng)村小道上,放眼望去,落日正嬌羞地掛在山脊,遠處隱約隨風傳來陣陣婉轉動聽的壯族山歌。伴隨著扁擔有節(jié)奏的敲擊聲,“2020年‘三區(qū)人才支持計劃——鳳立村傳承人群能力提升班”的學員們正在操場上為匯報演出節(jié)目熱情地排演著,壯語歌、壯語朗誦、壯族舞蹈等節(jié)目精彩紛呈。孩子們三五成群地從我身邊歡笑而過。循聲而去,思緒一下回到五年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為賀州市昭平縣黃姚鎮(zhèn)鳳立村扶貧幫扶后盾單位,我作為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宣傳與社會教育部的一員隨之來到賀州市昭平縣黃姚鎮(zhèn)鳳立村調研,當時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鳳立村地處黃姚鎮(zhèn)西北邊約10公里處,是黃姚鎮(zhèn)傳統(tǒng)壯族村落之一。相傳當地村民是明代平定“府江起事”的俍兵后裔,在這片風景秀美的田峒已經生活了四百多年。歷經歲月滄桑,時代變遷,許多傳統(tǒng)的壯族生活習俗在這里已難尋蹤跡,唯一不變的是他們仍口耳相傳作為族群標識的壯族傳統(tǒng)語言。時任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朱鳳立積極響應國家“造血式”扶貧的指導意見,根據他長期從事非遺保護工作的經驗,結合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業(yè)務工作職能,敏銳地察覺到“文化+扶貧”是發(fā)揮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特長,助力鳳立村完成扶貧攻堅工作任務的切入點。他認為應該在充分利用“三區(qū)”人才支持計劃這個工作平臺的基礎上,同時開展壯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調研返回后,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領導班子高度重視,達成共識,一致通過將每年“三區(qū)”人才支持計劃工作資金的70%用來支持鳳立村,以作為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口幫扶鳳立的重要保障。并將此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由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宣傳與社會教育部承擔,確保不僅要從物力財力上,更是從人力給予鳳立村扶貧工作極大支持。
我們宣傳與社會教育部在接到這個光榮的工作任務后,積極響應,面對鳳立村村民業(yè)余文化生活匱乏、傳統(tǒng)習俗流失嚴重的現(xiàn)狀,應鳳立村村委的強烈要求,從2016年開始,分階段、有計劃地確立了鳳立村長期幫扶的工作總目標、具體指標與工作實施方案;有計劃、分步驟地對鳳立村部分村民進行壯族山歌、嗩吶、舞蹈的培訓指導。當時,面對的是一群沒有任何樂理、舞蹈基礎,只有滿腔熱忱的村民,我們也曾懷疑過、動搖過,卻從沒放棄過,因為從他們的眼睛里我們看到了對文化生活的渴望,從行動中我們體會到了他們對學習民族藝術的執(zhí)著。
每當農閑時,25名村民在村支書的帶領下,從零基礎開始,風雨無阻地參加為期十天左右的培訓。要知道他們全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農民,時間對他們來說是何等的寶貴??煞敝氐纳顗毫]有阻擋住他們學習的腳步,為了不影響學習,他們利用課前、中午午休、課后的時間做農活,有的婦女還抱著孩子一起來。其中有一名叫廖榮秀的外來媳婦讓我印象深刻,她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上有年老體弱的公婆,下有三個年幼的孩子。1985年出生,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她平時除了承擔繁重農活,還要照顧孩子們的生活,歲月過早地在她的臉龐上刻下了生活的烙印。就是這樣一位飽經生活磨礪的農村婦女,從2016年第一期培訓班開始至今,堅持帶著孩子參加我們的培訓,我問她:“喜歡我們的課程嗎?”她靦腆而羞澀地回答:“喜歡!”我又問:“這幾年,你是如何做到堅持參加培訓,又為什么帶著孩子們一起來學的?”她開心地答:“平時一個人在家很寂寞,村里長期也沒有什么文藝活動,來這里跟老師學習心里感到快樂。帶孩子們來也想讓他們多學些壯族文化,學唱歌、跳舞?!睆乃|樸的語言中我感受到了村民們對文化生活的渴求。參加培訓的村民們?yōu)榱烁酶斓卣莆諏W習重點、要點,在課堂中認真聽課,主動參與,還采用漢字標注、手機記錄等方法將當天教的知識記下,方便課后練習。他們具有極高的悟性,第二天基本就能開展新內容學習。
“風物長宜放眼量”,2018年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支持幫助下,鳳立村組建了“鳳立山歌隊”“鳳立嗩吶隊”“鳳立舞蹈隊”,人數都在20人以上,配備了專業(yè)的表演服裝與嗩吶,參加了2018黃姚中秋晚會、廣東肇慶2018過大年“春游”展演、寧明百村民歌邀請賽等文化展演活動,在展示壯族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提高了村民們的文化自信與自覺。
我想,今天我們在這里播下了一顆民族文化的小種子,他日定會結出民族文化傳承的累累碩果。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中的一分子,我們就要當那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將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為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添磚加瓦,讓摘下貧困帽子的農民朋友們也擁有豐富多彩的業(yè)余文化生活。
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扶貧工作隊員的帶領下,鳳立村正走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積極開展鄉(xiāng)村旅游項目的開發(fā)與建設,正如“壯族三月三”項目自治區(qū)級代表性傳承人黃天恒老師專為鳳立村譜寫的歌中所唱的那樣:“如今的鳳立村民,挺直了腰桿活,甜蜜蜜的小康生活,伴隨著你和我;吉祥幸福的生活越過越紅火、越過越紅火……”
此刻,我從心底涌起了陣陣幸福感,我為我的祖國感到自豪,我為能助力脫貧攻堅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