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亮鋒 龐穎怡
在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嶺之間,有一處被世人稱為“世界客都”的地方,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客家人之鄉(xiāng)—梅州。梅州地處廣東省東北部,北與江西贛州相連,東與福建龍巖、漳州接壤,南與廣東潮汕等地毗鄰,是古代客家人大舉南遷后的最后落腳點,也是客家人衍播四海的發(fā)祥地。作為全國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梅州文化融合了客家與百越文化,形成了頗具嶺南客家風韻的地方文化。梅州人素愛唱山歌,享有“山歌之鄉(xiāng)”的美譽。除了歌頌甜美愛情之外,梅州山歌也不乏贊頌客家人舉族南遷、辛勤耕耘的內容。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州山歌蘊含了哪些鄉(xiāng)土古韻呢?
梅州山歌的興起與客家人南遷的故事休戚相關。據文獻記載,西晉末年,中原動亂,常居北方的漢人被迫從富庶的中原之地逃遁至荒蠻的南方??图蚁茸骓槃蓍L江而徙,之后翻山越嶺,最后抵達嶺南一帶??图胰嗽诜毖艿耐瑫r,也將中原文化帶至南方。眾所周知,古時中原地區(qū)是經濟文化最為昌盛的地方,曲樂文化更是獨占鰲頭。從先秦時期的《詩經》百篇到漢代的“樂府民歌”,無不浸潤著音樂的元素。
迨至隋唐時期,人們在崇尚“雅樂”的同時,開始哼起了山歌小調。我們今天從唐詩中也可以窺見一斑,如李益吟誦的“無奈孤舟夕,山歌聞竹枝”,以及白居易在 《琵琶行》中的“豈無山歌與村笛”等,都可以尋跡山歌的身影。“安史之亂”后,客家先祖再度大舉南遷,隨之將中原的山歌小調帶至嶺南一帶。除此之外,隨著南方區(qū)域間交流愈發(fā)頻密,江南一帶盛行的吳歌也很快傳至嶺南。元末明初之際,客家先祖迎來了第三次大遷徙,他們從長江中下游南遷至粵東,將原本已頗為繁盛的江南文化帶至嶺南,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并在嶺南這片沃土上扎根發(fā)芽、生生不息,由此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客家山歌”文化。明代時,著名文士馮夢龍廣搜民間小歌小曲,編纂有《山歌》這一民歌集,其中就收錄有以客家方言創(chuàng)作的山歌。清末時,著名外交家、詩人黃遵憲在《人境廬詩草》《人境廬集外詩輯》等文集中,更是贊譽客家山歌為“天籟難學”“妙絕古今”,并自行創(chuàng)作了多首民謠山歌。
梅州山歌充分展現了客家人淳樸善良的民風,以及對自由戀愛和田園式美好生活的期盼。然而,這些真摯情感的流露與封建禮教和倫理綱常格格不入,因而被統治者蔑視為“傷風敗俗”。當時,歷代官府對山歌都采取了彈壓的策略,禁止百姓傳唱山歌。在清代康熙和光緒年間編纂的《嘉應州志》(嘉應州,即梅州)中,對“山歌”只字未提,民間也流傳著“衙門唔正官吏苛,官府出來禁山歌”的說法。進入民國以后,隨著政府對地方社會控制的羸弱,山歌在民間興盛起來,并逐漸成為獨具梅州特色的民俗文化。大革命與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粵東一帶涌現出彭湃、葉劍英、張善銘等優(yōu)秀的共產黨人,他們帶領窮苦的客家人進行了卓越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并在梅州一帶開辟了革命根據地。受此影響,客家人開始用山歌傳誦著對共產黨的愛戴以及堅信革命必將勝利的信念。譬如,“窮苦工農商學兵,希望大家一條心;打倒軍閥國民黨,何愁天下唔太平”以及“走路要走路中心,大樹底下好躲蔭;窮人跟著共產黨,千年萬載不變心”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山歌代表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梅州山歌迎來了新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以傳習梅州山歌文化為宗旨的民間團體不斷涌現,先后出現了“梅州山歌協會”“梅州山歌劇團”等。如今,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人們都可以聽到悅耳的梅州山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fā)展,梅州山歌的曲調與創(chuàng)作素材也更加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
與其他地域的民間歌曲相比,梅州山歌蘊含了哪些獨特之處呢?
融合了中原民樂和嶺南民樂的特點,包孕于崇山峻嶺之間的梅州山歌可謂獨樹一幟。
頗具古風遺韻 在表現手法方面,梅州山歌與在中原一帶流傳的《詩經》暗合。從歌詞中可以看出,梅州山歌十分注重音韻節(jié)奏,善于運用重疊、賦比興等表現手法?!妒肜伞分兴鶄鞒摹耙幌胗H郎……”“二想親郎……”“三想親郎……”等歌詞,就是善用“賦”的表現方法,將女子對郎君的思念之情展露無遺?!陡曳虐坐澑翼戔彙分兴鶄鞒摹把嘧雍嚯y開口,想愛阿哥難出聲”,用“燕子含泥”作為意喻,將女子對男子難以言說的深沉愛意以及纏綿繾綣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展現客家民風民情 與其他山歌相比,梅州山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客家調式多樣、意涵豐富。宮、商、角、徵、羽是我國古代音樂主要的音調,謂之“五音”。梅州山歌以羽調式和徵調式為主,其中又以羽調式居多。羽調式的特點在于結束音在羽音上,即以lado-re-mi結尾;徵調式的特點在于結束音在徵音上,即以sol-la-do-re結尾。
從音階上看,梅州山歌多為五聲音階,其次是七聲音階和二聲音階,其音調多變但相對平穩(wěn),講究婉轉曲折、回聲悠揚,以此表達委婉纏綿之意。在唱腔方面,梅州山歌渾圓飽滿,有行云流水之韻,更有婉轉的裝飾音腔。事實上,梅州山歌的節(jié)奏并沒有比較固定的規(guī)律,大多為即興創(chuàng)作,其節(jié)奏根據表演者的情緒變化而變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抑揚頓挫的音調以及變化莫測的即興節(jié)奏,可以充分表達演唱者豐富的內心和精神世界。
融入客家方言語匯 客家方言是漢語十大方言之一,極具地方特色。相較于其他地域的民歌,梅州山歌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口語化與方言化??图疑礁璧谋硌莪h(huán)境主要在田野鄉(xiāng)間,通常是人們在勞作之余的閑暇以對唱的形式紓乏解悶,所以歌詞往往都是即興而作,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頗具靈活性。梅州山歌的另一大特點就是運用客家方言進行演唱,使得歌曲具有顯著的地方韻味,如“你莫嫌涯耕田郎(哦)”中的“涯”就是客家方言,相當于普通話中的“我”。此外,梅州山歌的歌詞內容除“敘事”“習俗”“山歌號子”之外,尤以情歌居多。
韻律節(jié)奏歡快簡潔 梅州山歌最大的特點就是簡潔,韻律感十足。事實上,山歌多以四句體居多,主要涵蓋起、承、轉、合四個樂段。在復合樂段中,每四句往往要重復某一句,如是連續(xù)變化則重復第一句,即將同一事物反復吟唱,如《有好山歌溜來等》就是將“有好山歌溜來等”這一句嵌于上、下兩個樂句之中,從而在演唱中呈現出重復、變化的演唱樂體。此外,在梅州山歌之中還加入了一些諸如襯詞、引子等元素,借以提升客家山歌的整體效果。
在廣西壯族的民間故事中,流傳著“歌仙”劉三姐的故事。她聰慧機敏,歌聲優(yōu)美動人,深受人們喜愛。在粵北客家人中,也流傳著一位“歌仙”,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三妹。據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新興(今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女子有劉三妹者,相傳為始造(山歌)之人。唐中宗年間,年十二,淹通經史,善為歌。千里內聞歌名而來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今稱歌仙,凡作歌聲,無論粵民與瑤壯山子類,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錄焉。不得攜出,漸積遂至數篋?!笔聦嵣希瑒⑷檬敲房h松口客家人,此地山歌以抒情、纏綿、悠揚、婉轉而名揚天下。作為客家人的“歌仙”,劉三妹展現了客家人在歌唱藝術方面的杰出才華。
在眾多流傳的故事中,最為人所稱道的便是“羅隱—劉三妹對唱山歌”。相傳有一位內心有遠大抱負但卻不得志的青年名叫羅隱,在隱居山間的日子中,他每天寫山歌來自娛自樂,借以消磨自己內心的傲氣。有一天,他在和山下村民聊天時得知,劉三妹不僅山歌唱得好,而且還放話說“若有男子唱山歌可以贏過我,我便以身相許”。聽到這番話后,羅隱內心平復已久的傲氣又重新在內心奔涌。于是,他便駕著一艘小竹排,慢慢地劃到了劉三妹所在的村莊。只見岸邊一個清秀的客家女子正在挑水,羅隱便向她打聽劉三妹的住處。這位正在挑水的女子放下擔子,打量了一下羅隱,微笑著說:“請問這位阿哥,你有多少山歌?”羅隱傲氣十足地回答:“不多不少,有九船山歌。三船在省城,三船在韶州,還有三船已跟著我撐到了岸邊?!迸勇牶?,莞爾一笑,便勸道:“阿哥我看你還是請回吧,看樣子你并不是劉三妹的對手?!绷_隱驚愕地問:“何出此言?”女子并沒有回答他的問話,而是輕舒歌喉唱道:“石上劉三妹,路上羅秀才,人人山歌肚里出,哪有山歌船撐來?”原來,這位挑水的女子就是劉三妹,她的歌聲果然不同凡響,開口就把羅隱給鎮(zhèn)住了。羅隱翻遍船上那一本本挖空心思寫出的歌本,竟然一句也對不上來,氣急之下羅隱把三船山歌書一股腦兒扔進了河里,含羞而退。從此,劉三妹的大名在客家人中流傳甚廣。
梅州山歌分為獨唱、對唱和尾駁尾對唱等形式。
獨唱主要是一個人進行演唱,歌者可以一邊干活一邊吟唱,以舒緩勞作的疲憊心情;或者借獨唱來完整地表達內心情感。對唱是由兩個人或者是兩組以上進行一唱一和的演唱形式,其中最普遍的是男女對唱??图胰私洺R赃@種方式進行比賽,一方提出問題,另一方回答問題,通過對唱問答的方式分出勝負。此外,客家男女也常常用對唱的形式來表達愛意,在對唱的過程中含蓄地唱出自己的情意。尾駁尾對唱是梅州山歌中一種獨特的對唱方式,是頂真的一種變體。在形式上屬于對唱,但是又與普通的對唱迥異有別,演唱的形式主要是前一位歌者的最后一句成為下一位歌者的第一句。這種首尾相連的演唱形式在梅州地區(qū)的斗歌比賽中出現最多,一般被運用于即興對歌,十分考驗對陣者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反應能力。
梅州山歌最大的特色就是真情流露,并以“對唱”的形式為主。除了真情流露之外,梅州山歌也以唯美著稱。晚清愛國詩人黃遵憲所創(chuàng)作的《送人離別水東西》就是這一代表,其詩被編入《人境廬詩草》詩集?!百I梨莫買蜂咬梨,心中有病沒人知。因為分梨故親切,誰知親切轉傷離。催人出門雞亂啼,送人離別水東西。挽水西流想無法,從今不養(yǎng)五更雞?!边@首山歌描寫的是一位女子的情郎登船啟程,女子急忙趕到河邊用真摯深切的歌聲打動了船上的情人,最后情郎棄程而返和女子長相廝守的故事。盡管這首山歌言辭樸素,但黃遵憲在《人境廬詩草》中說:“土俗好為歌,男女贈答,頗有《子夜》《讀曲》遺意。采其能筆書者,得數首?!笔聦嵣?,古人寫詩歌往往追求“詩中有畫”,這首情歌凸顯了這一美學理想。它不僅是詩中有畫,而且是奇妙的連環(huán)畫:在上闋中,采取了雙關手法,用“梨”來諧“離”,表現出依依不舍之情;在下闕中,采取了雙關、隱喻的手法,將歌唱者內心中的離別不舍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形象鮮明、意境清新的梅州山歌,既包含了中原音樂的韻致,又顯露出嶺南土著音樂的特色,頗富情趣。梅州山歌也唱出了客家人期盼風調雨順、安居樂業(yè)的真實情感,是獨具客家地域風情的一朵文化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