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婷
摘要:民間文學藝術是經過長時間洗禮的文化成果,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寄托與群眾智慧的匯集,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世界呈現多元化發(fā)展勢態(tài),民間文學藝術受到沖擊,同時間接影響了中國文化根基。然而我國還未制定詳細的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法規(guī),這是一個亟待解決和值得探析的問題。本文從法學視角分析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現狀和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民間文學藝術;中國文化;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2-0-02
隨著世界的多元化發(fā)展和我國城鎮(zhèn)化的逐步推進,民間文學藝術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如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侵權案“烏蘇里船歌案”、有些民間文學藝術逐漸失傳或者得不到發(fā)展等[1]。然而至今我國對民間傳統(tǒng)文學藝術還沒有系統(tǒng)、詳細、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保護和規(guī)制民間傳統(tǒng)藝術。
1 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特征及重要性
1.1 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
民間文學藝術一詞最早來源西方國家的Folklore(民間傳統(tǒng))。但在我國早就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存在,但是針對民間文學藝術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標準的定義。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范疇,也未劃分明確的界限。但一般認為,民間文學藝術是在特定區(qū)域內受一定自然環(huán)境影響,不特定的人們?yōu)榱松a生活、豐富生活而產生、形成的語言文字、音樂舞蹈、民間故事、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服飾、剪紙藝術、雕刻、禮儀、風俗等物質財富和非物質財富[2]。不窮盡列舉體現了民間文學藝術的范疇廣而雜。
1.2 民間文學藝術的特征
從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中,可以得知民間文學藝術的特征:歷史性、區(qū)域性、群體性、民族性。
1.2.1 歷史性
民間文學藝術的發(fā)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人們歷代傳承和不斷創(chuàng)新下逐漸發(fā)展出來的。大部分民間文學藝術都具有歷史意義,如花木蘭替父從軍,這個民間故事是對中國古代封建思想“女兒不如男子”的反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等等。
1.2.2 區(qū)域性
不同地域產生的民間文學藝術各具特色,這是由不同地域的自然資源及社會歷史不同導致的,也體現了人們對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追求來源于其生存土壤,在不斷發(fā)展中也會顯示不同的特點。比如在歌謠藝曲方面,北方的歌謠較為粗獷、嘹亮,而南方的歌謠較為婉轉、細膩。
1.2.3 群體性
民間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造主體不是明確的某一個或者幾個人,而是生活在一定區(qū)域內的整個群體,民間文學藝術是人們共同創(chuàng)造的智慧成果。且這個成果得到了后世不特定的人們不斷更新注入一些內容,使原來的民間文學藝術更加豐富[3]。
1.2.4 民族性
民間文學藝術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每個民族的民間文學藝術都體現了其民族獨有的特色特點[4]。比如苗族服飾與侗族服飾雖然都是銀裝,但在服飾和圖案上的設計卻各有不同;不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差異。
1.3 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對中國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民間文學藝術是中國歷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們的精神寄托、精神追求的表現形式,也是人們智慧的體現,是人們情感表達、傳遞的有效方式。研究民間文學藝術及對民間文學藝術的有效保護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民間文學藝術的發(fā)展豐富了中國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的源泉之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民間文學藝術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傳播,中國文化也得到了發(fā)揚并廣為流傳。因此,在民間文學藝術得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同時,也要關注對其的有力保護和傳承。
2 民間文學藝術受到的沖擊
2.1 人們對民間藝術的興趣減少
民間文學藝術是一種需要人口耳相傳、耐心領悟的一門藝術。其側重的是文學藝術本身獨具的價值,主要用于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傳承民間精神。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fā)展,人們能夠在極短時間內實現信息共享,生活節(jié)奏發(fā)生巨大變化,從原本的慢生活節(jié)奏變成快生活節(jié)奏,人們無暇顧及除了工作學習以外的其他事情,也就沒有時間、精力去了解、學習民間文學藝術。同時,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了解和學習更多的東西、更新的事物,如計算機、網絡游戲、流行音樂等,這些事物還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經濟價值。在這種多元化背景下,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
2.2 民間文學藝術傳承人倍感經濟壓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在生存技能上人們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相反,民間文學藝術的經濟價值雖沒有受到沖擊,但其不能帶給傳承人更好的經濟來源,因此逐漸被忽視。商業(yè)經濟能夠在短時間內帶來良好的效益,給依附民間文學藝術生活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民間文學藝術不能給人們帶來很好的經濟利益,使得人們不愿意傳承和發(fā)展民間文學藝術。如果沒有有效的民間文學藝術保護措施,將不利于民間文學藝術的未來發(fā)展。在不斷城鎮(zhèn)化的進程中,人們紛紛涌進城市打工,或者受到城市化的影響,人們對民間文學藝術的興趣減少,不愿意學習、發(fā)揚民間文學藝術,使得一些民間文學藝術已經或者正在消失,如少數民族人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不了解、不掌握,對民族服飾的意義不了解,對刺繡技術感到陌生等。這都體現了民間文學藝術傳承人在逐步減少,人們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學習興趣減少。
2.3 民間文學藝術逐漸商業(yè)化
在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中,民間文學藝術傳承人或者其他人希望民間文學藝術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不得不使民間文學藝術商業(yè)化,在巨大的經濟利益與民間文學藝術之間,若做不到很好的平衡,那么民間文學藝術就會變成人們賺取經濟利益的工具,失去其固有的本質,變成一種商品[5]。
3 我國現行法律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
3.1 從知識產權角度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