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文
民國藝術史料是指1911年到1949年間以圖書、報刊、影視等載體出版發(fā)行的繪畫、書法、雕塑、設計、建筑、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電影等中文文獻,也包含非正式出版的手稿、抄本、油印資料、海報、宣傳冊、節(jié)目單、書畫作品、音響音像資料等,它多方位呈現(xiàn)了民國時期的藝術成就,也見證了歷史轉型時期藝術思潮的互動與流變,因而具有極高的史料、藝術以及版本學價值。
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特殊時期,短短的幾十年,中華大地發(fā)生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中國社會經歷了“舊”與“新”的更迭、“中”與“西”的沖撞、社會政治與文化藝術的轉型。五四新文化運動帶來的文學革命、國畫改良、西樂東漸激蕩著藝術家的心靈:一方面是保存國粹,一方面是主張西化,藝術家群體的情感世界在摹古與西化、保守與開放、淡泊與功利之間升騰與沉淀。正是在這樣一個新舊社會交替、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仁人志士走出國門,到日本,去歐洲,在世界各地尋求救國救民之真理,對科學救國、民主救國、文化救國、實業(yè)救國等濟世方略的思考與追求異常活躍。隨著西學東漸和向西方學習時代思潮的興起,日本和西方的藝術史觀和方法被大量介紹到中國來,中國的藝術研究也逐漸具有“世界眼光”。像姜丹書、陳師曾、潘天壽、黃賓虹、傅抱石、滕固、李樸園、胡蠻、鄭午昌、余劍華、李叔同、沈心工、黃自、趙元任、青主、宗白華、馬采、鄧以蜇等一大批有志者留學海外,其思維方式、藝術觀念、審美情趣無不受到日本、西方文化和科學的影響,他們以異域文化為參照反思中國文化,用跨文化、跨視域的方法,改造、創(chuàng)新中國傳統(tǒng)的畫學、樂學和戲劇學,推動著中國藝術文化從中國民族傳統(tǒng)向以科學精神為標準的現(xiàn)代轉型。
啟蒙與變革時代,這群歸國精英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對外交流頻繁、經濟文化發(fā)達地區(qū)組建藝術社團,創(chuàng)辦藝術期刊,建立藝術師范或專門學校,開辦美術展覽、音樂演唱會等。他們借鑒“新史學”觀、唯物史觀等方法論研究中國藝術理論、藝術思潮、藝術史學、藝術流派、藝術考古等學術問題,編撰出版大批獨具個性的藝術史論研究著作,展示出全新的藝術史觀、研究方法、寫作體式以及藝術史學科思想;他們利用社團力量、期刊陣地、學校教育、展覽演唱舞臺等社會條件,通過藝術理論研究、藝術教學實踐、藝術人才培養(yǎng)、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與展示、藝術服務社會等大膽嘗試,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藝術文化的現(xiàn)代變革、創(chuàng)新與繁榮。也正是由于這些藝術社團、學校、期刊、展覽、演唱的互生、互補、互助、互動,催生了一批批拓荒性、多元性的藝術類著述、期刊、報紙、視頻等媒介的問世和傳播。而且,藝術社團紛起、流派紛爭,使藝術理論研究各具特色,無論是發(fā)表在期刊上的文章,還是出版的論著,都形成了一種競爭態(tài)勢,構成了民國藝術的不同語境;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各級各類藝術師范或專門學校的大量涌現(xiàn),編寫和出版現(xiàn)代形態(tài)、不同層級的美術、音樂教材成為一種時代必然,成為學子和百姓接受“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徑;藝術報刊不僅是藝術社團、學校教育的重要傳播與交流平臺,而且是政治傾向、藝術傳播理念與經濟效益動態(tài)平衡的產物,作為一個文化產業(yè),藝術報刊的創(chuàng)辦、繁榮、出版無疑為民國藝術文化的中西融合、現(xiàn)代轉型、時代印跡保存了珍貴的記憶;美術展覽會與音樂演唱會作為藝術救國和社會美育的一種手段,因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而大規(guī)模涌現(xiàn),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對于藝術品在傳統(tǒng)觀念下的觀瞻與欣賞的方式,使中國藝術從封閉走向了開放,從單一走向了多元,從傳統(tǒng)走向了現(xiàn)代??傊L云變幻的時代精神催生了藝術的繁榮,民國時期構成了中國藝術史上承先啟后、璀璨耀眼的獨特風景。
藝術的繁榮,也極大地刺激了中國出版印刷機構的蓬勃發(fā)展。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立達書局、開明書店、良友圖書公司等出版單位的建立,為學術著作、各級各類教材、“美育”普及讀物、展覽演唱資料、漫畫木刻畫與抗戰(zhàn)音樂等的出版發(fā)行和傳播推廣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同時也促使了藝術類著作、教材、繪畫音樂等編撰與創(chuàng)作之風的盛行。各出版機構創(chuàng)新出版策略,開拓出版市場,引進平版、凹版設備,也在相互競爭中形成了出版繁榮的市場生態(tài)。覺醒的市場需求、旺盛的市場生態(tài)、優(yōu)越的出版環(huán)境,催生了民國藝術類文獻編撰的興旺、需求的膨脹、出版的繁榮。據(jù)《民國時期總書目》記載,1911年至1949年9月間中國出版的中文圖書有12.4萬余種,其中藝術類(含音樂、美術類教材)圖書1萬余種。無疑,這些文獻資料對今人研究70年前的民國藝術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極高的史料價值。
“了解時代,資料第一。資料大源,便是書籍?!保ㄖ芄瘸钦Z)綜觀民國時期出版圖書、報刊的數(shù)量、質量和裝幀,傳統(tǒng)的手工紙、雕版印刷、四六眼線裝顯然已被西方的機械排版印刷技術所代替,機器造紙、機器制版、機器印刷、平精裝已成為出版業(yè)的主流。雖說機制紙、鉛印技術、橫排文字、左手翻書代替了傳統(tǒng)出版,滿足了當時發(fā)行圖書、報紙、期刊紙張需求的高漲,為其大量印刷和傳播提供了保障,但也為若干年后圖書、報刊的短命埋下了隱患。機制紙生產過程中所用試劑酸性較大,極容易在保存過程中因與空氣中的水分發(fā)生化學反應,從而導致脆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大部分藏書單位存藏的民國書籍,發(fā)黃、發(fā)脆、掉渣、裝幀結構破壞正是由此所致。據(jù)專家調研發(fā)現(xiàn),80%~90%的民國文獻紙張已經達到嚴重老化程度。隨著時間推移以及民國文獻自身紙質載體的局限性,民國文獻的老化損壞程度日益嚴重,資料保存面臨危機,引起了學術界、文化界的高度關注。2012年2月,由國家圖書館牽頭正式啟動了“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開展民國文獻普查、建設民國文獻標準化庫房、有條件的民國文獻脫酸、編纂民國文獻書目索引等,并在原生性保護的基礎上,實施再生性保護:縮微復制、影印出版、數(shù)碼掃描、數(shù)據(jù)庫建設等?!睹駠囆g史料叢刊》的編纂、分學科影印出版,正是大象出版社對民國文獻實施再生性保護的重要舉措。
大象出版社作為一家頗具影響力的教育出版機構,在原社長王劉純的主導下,注重歷史文獻的整理和出版,已形成專業(yè)化、規(guī)模化的民國文獻出版品牌。近年來,已承擔數(shù)十項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委員會大型項目,先后出版了《民國史料叢刊》、《民國史料叢刊續(xù)編》(4500余種2268冊)、《民國教育史料叢書》(4000余種1120冊)、《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料叢刊》(4400余種1037冊)、《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第一輯)》(全44冊)等,每一套叢書的編輯、影印、出版,從確定書目、選擇版本到復制原書、設計裝幀等,無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盡可能準確地再現(xiàn)歷史史料的真實性,延續(xù)了歷史文獻的生命力,更是為中國現(xiàn)代社會、藝術、歷史、文化、教育、軍事等學科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嚴肅的、翔實的、便捷的史料保障。即將出版的《民國藝術史料叢刊》,一改上述叢書編輯印刷的方式,采用灰度圖掃描、仿真式印刷、16開本幅面等先進技術與精美裝幀,類分美術、書法、音樂、戲劇等更加專門的叢書系列,展示了各專業(yè)領域的一流論著、一流學者,重要觀點、重要思潮,以一種全新的更加適合學術、更加適合市場、更加適合使用的面貌與讀者見面。
民國雖然短暫,三十八年“彈指一揮間”,但作為社會轉型、思想更替的重要時期,也是新事物、新學術勃然而興的年代,民國時期的哲學、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民國藝術也不例外,它既是時代精神的典型呈現(xiàn)、歷史瞬間所銘刻的民族記憶,也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永恒文化遺產,值得進行認真的總結、汲取和借鑒。今天的出版人對民國藝術史料所進行的挖掘、搶救與保護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是為序!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