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蘭芬 邱 梅 文紅霞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武漢兒童醫(yī)院心電圖室(湖北武漢 430016)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屬β 冠狀病毒群,廣泛分布于哺乳動物,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多以呼吸系統(tǒng)癥狀表現(xiàn)明顯。一項成人研究顯示COVID-19患者除肺炎表現(xiàn)外,急性心肌損傷比例可達12%[1]。COVID-19對兒童心肌損傷的研究更加刻不容緩。2019年12月COVID-19感染疫情暴發(fā),隨著疫情蔓延,兒童發(fā)病率也在逐漸攀升[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武漢兒童醫(yī)院為收治COVID-19感染兒童的定點醫(yī)院。本文回顧33例確診為COVID-19感染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心電圖及心肌酶譜等資料以分析患兒心肌損傷的情況。
收集2020年1月28日至2020年3月7日來武漢兒童醫(yī)院就診的COVID-19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年齡<18歲,臨床癥狀、肺部CT及核酸檢測結果符合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標準[3],且均行心電圖及心肌酶譜檢測。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基礎疾病及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及心肌器質(zhì)性病變者。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No.武兒2020016)。
按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臨床診療方案[3],將研究對象分為輕型組和普通型組,比較兩組患兒的心電圖、心肌酶譜等資料。
1.2.1 臨床資料采集 通過查閱電子病歷獲取COVID-19感染患兒臨床資料,收集病程早期心電圖及心肌酶譜資料。
1.2.2 心電圖檢查 患兒入院2日內(nèi)完成心電圖檢查,由2名心電圖??漆t(yī)師共同分析后出具報告。采用美國飛利浦Page Writer TC50心電圖儀記錄患兒十二通道常規(guī)心電圖,走紙速度25 mm/s,增益10 mm/mV。
1.2.3 心肌酶譜檢測 患兒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采集5 mL靜脈血檢測乳酸脫氫酶(LDH)、乳酸脫氫酶同工酶1(LD 1)、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用比色法原理,采用羅氏公司Cobas c702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配套使用羅氏公司原裝試劑。心肌酶各指標異常標準:LDH>300 U/L,LD1>65 U/L,CK >250 U/L,CK-MB> 25 U/L。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間距)表示,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isher精確概率法檢驗。相關性檢驗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入選33例COVID-19感染患兒,男20例、女13例,年齡8(2~11.5)歲。輕型組12例,男8例、女4例,年齡9(7.2~10.8)歲;普通型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齡8(0.8~12.5)歲。兩組患兒年齡(Z=1.24,P=0.228)、性別(P=0.719)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3例患兒中,單純咳嗽8例(24.2%),單純發(fā)熱2例(6.1%),發(fā)熱合并咳嗽2例(6.1%),發(fā)熱合并咳嗽、腹瀉1例(3.0%),發(fā)熱合并咳嗽、嘔吐1例(3.0%),發(fā)熱合并腹瀉1例(3.0%),發(fā)熱合并乏力1例(3.0%),無癥狀17例(51.5%)。33例患兒均生活在武漢市內(nèi),有COVID-19接觸史32例(97.0%),接觸史不詳1例(3.0%)。
33例患兒中,心律失常8例(24.2%),均來自普通型組,其中竇性心動過速4例、竇房結至房室交界區(qū)游走性心律1例、Ⅰ度房室傳導阻滯1例、左心房負荷過重兼Ⅰ度房室傳導阻滯與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1例、T波改變1例。普通型患兒的心律失常發(fā)生率較輕型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0)。
33例COVID-19感染患兒中,心肌酶譜異常11例(33.3%),均來自普通型組。普通型組的LDH異常率為42.9%(9/21)、LD1異常率為38.1%(8/21)、CK-MB異常率為47.6%(10/21),均高于輕型患兒,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COVID-19感染患兒中,普通型組平均LDH、LD 1水平以及中位CK-MB水平均高于輕型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COVID-19感染患兒的年齡與LDH、LD 1、CK、CK-MB水平均呈顯著負相關(r=-0.563~-0.458,P<0.01)。
COVID-19是一種新型傳染病,已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管理[4],人群普遍易感。COVID-19傳染性強,以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為主,主要通過流行病學特征、臨床表現(xiàn)、病原學及血清學檢查、胸部影像學檢查確診。目前無特效治療手段,以對癥支持治療及防治并發(fā)癥為主[3]。
表1 兩組患兒心肌酶譜比較 (U·L-1)
本研究33例患兒的臨床癥狀以咳嗽及發(fā)熱為主,偶可見嘔吐、腹瀉、乏力等情況,無癥狀者17例(51.5%)。其中有COVID-19接觸史32例(97.0%),為家庭聚集性發(fā)病,這也是本研究中無癥狀患者占比過半的原因。本研究患兒均為輕型和普通型,臨床癥狀輕??紤]主要原因為COVID-19感染患兒多有確診家庭成員接觸史,為二代或者三代感染人群,病毒致病力相對減弱[5]。鐘南山團隊在一項成人研究中發(fā)現(xiàn),657例患者中90例(13.7%)出現(xiàn)CK升高[6]。有學者對138例住院病例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心律失常發(fā)生率為16.7%[7]。以上研究均提示COVID-19不僅累及肺臟,也可對成人造成一定程度的心肌損傷。
有報道指出,COVID-19感染患兒也可出現(xiàn)LDH、CK、CK-MB增高的情況,但病例數(shù)不多[8-10]。本研究發(fā)現(xiàn),33.3%患兒心肌酶譜異常,且均來自普通型患兒。對COVID-19感染患兒進行分型比較顯示,心肌酶(LDH、LD1、CK-MB)異常率及定量檢測值均以普通型較輕型患兒高。LDH廣泛存在于人體各種組織,以心肌、腎臟及骨骼肌含量最豐富,其對診斷具有較高的靈敏度,但特異性差。LD 1及CK-MB主要來自心肌,故特異性較強。本研究顯示,COVID-19感染患兒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損傷。導致心肌損傷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心肌細胞變形、壞死有關[11],也可能與炎性細胞因子風暴有關[1]。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COVID-19感染患兒年齡與LDH、LD1、CK、CK-MB均呈明顯負相關,年齡越小心肌損傷程度越嚴重。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24.2%患兒出現(xiàn)心律失常,均來自普通型患兒,其中以竇性心動過速多見,偶可見竇房結至房室交界區(qū)游走性心律、Ⅰ度房室傳導阻滯、左心房負荷過重、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T波改變。
綜上所述,COVID-19感染不僅累及肺臟,其他器官受累情況也應得到關注。患兒雖臨床癥狀輕,但仍存在不同程度心肌損傷,故心電圖及心肌酶譜檢查應作為COVID-19感染患兒的常規(guī)檢查項目,并提倡在病程中動態(tài)監(jiān)測以上指標,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對癥處理。由于本研究病例數(shù)偏少,所得結論有待大樣本量研究予以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