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松,方維萱,郭玉乾
(1.昆明理工大學 國土資源工程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3;2.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礦山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創(chuàng)新實驗室,北京 100012)
東川地區(qū)是我國著名銅礦分布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土壤自然侵蝕作用強烈[1],水土保持和受損礦山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和綜合治理[2],成為當前極為緊迫的任務。因此,對于東川地區(qū)成土母巖與成土機制、成土過程和成土作用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3-5]。成土母巖或母質是影響土壤形成的5個因素之一[6],成土母巖特征影響土壤剖面發(fā)育程度和格架。特別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研究各種母質上發(fā)育的土壤特性至關重要[7-9]。成土母巖對成土過程與土壤的演化有重要的影響[10-11]。母質對土壤磁性重要性已經在文獻中廣泛印證[12-16]。比如超基性巖和玄武巖上發(fā)育的土壤具有高磁化率[17],母質形成土壤的過程是磁性礦物再遷移與分配以及重新生成的特征[18-19],利用磁性參數與金屬元素相關性分析,進行土壤調查和監(jiān)測[20-23]可揭示成土機制和成土過程信息,磁化率在一定環(huán)境中也可作為重金屬含量的輔助指標。土壤磁性與粒徑、環(huán)境的研究也出現大量的科研成果[24-26],但學者對東川地區(qū)土壤磁化率和成土過程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對東川地區(qū)不同巖相學5種風化殼剖面為例,對東川地區(qū)巖石磁性特征及其上發(fā)育的土壤磁性進行研究,以揭示巖石成土過程中磁性演變特性,通過此項土壤特性與磁學特性研究,以期為東川地區(qū)礦山土壤修復和礦山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治理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也為今后在類似的金屬礦山巖石發(fā)育成壤土壤及磁學有關礦山生態(tài)提供借鑒和參考,也對本區(qū)域礦山農業(yè)研究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昆明市東川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年均溫度分別為1000.5 mm和14.9℃。最低海拔高度695 m,最高海拔高度4344.1 m。區(qū)內主要土地利用為自然保留用地、林地、耕地。區(qū)內土壤侵蝕面積達1274 km2,占國土總面積68.1%,居云南省首位,平均侵蝕模數為4456 t/(km2·a),侵蝕總量為828.34萬噸,侵蝕深度為3.55 mm[27]。區(qū)內礦山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中成效顯著[28-29]。金水礦業(yè)連續(xù)兩年對荒山進行綠化,完成造林近3萬畝??蒲袡C構為干熱河谷的生態(tài)修復制定出29種實驗樹種組合,積極應對惡劣的礦山生態(tài)環(huán)境[30]。研究區(qū)內以堿性輝綠巖和輝綠輝長巖為代表的侵入巖相,堿玄巖和堿性玄武巖為代表的火山巖相,堿玄質凝灰?guī)r為代表的火山沉積巖相,白云巖為代表的熱水沉積巖相,板巖為代表的淺變質巖相。
采集輝綠巖、輝綠輝長巖、堿玄巖、白云巖和板巖成土母巖區(qū)的巖石及其配套的土壤樣品,以10 cm間距對土壤樣品采集至半風化層,分別取土壤樣品24件(深度240 cm)、20件(深度200 cm)、24件(深度240 cm)、21件(深度210 cm)、30件(深度300 cm)。測試對應巖石樣品每種均103個點位。土壤及巖石樣品磁化率測量均采用SM-30儀器分析,每件樣品測試5次取平均值。待土壤自然風干,稱取土壤樣品600 g先測試磁化率,再用篩分法—四分法取土樣進行粒度分析,誤差控制在3%以內。
東川地區(qū)主要巖相學類型母巖風化殼-土壤剖面發(fā)育較好(圖1),厚2~5 m,殼內各層結構相對完整,界線清晰,層與層間特征明顯,各風化殼-土壤剖面描述特征如下。
圖1 5種基巖對應的風化殼-土壤剖面特征Fig.1 The weathering crust-soil profile for five types of bedrock
屬殘積紅土型風化殼(圖1a),厚約4 m,各層特征:① 表土草皮層:厚約3 cm,呈暗黑色,見植物根系;土呈團塊狀,未取樣。② 土壤層:深度0~100 cm,見黑色鐵錳結核,顏色均一,呈棕紅色,夾少量0~2 cm輝綠巖碎屑。③ 風化層:深度100~110 cm,為黃棕色碎屑狀半風化層,含輝綠巖碎屑,粒徑2~3 cm者約占10%;深度110~240 cm,為黃褐色碎屑狀輝綠巖風化層,含較多輝綠碎屑,粒徑3~5 cm者約占40%。
屬殘積黃棕壤型風化殼(圖1b),厚約5 m,各層特征:① 枯枝落葉層:厚0~1 cm,為松散狀松樹落葉及黑色腐質落葉。② 腐質土壤層:深度1~4 cm,為落葉腐殖質形成的黑色土層,見草根及蚯蚓未取樣。③ 土壤層:深度0~160 cm,為黃棕色土壤層,濕度隨土壤剖面加深呈增加趨勢。④ 半風化層:深度160~200 cm,呈黃棕色,塊狀結構,含少量巖屑。
屬殘坡積棕壤—黃棕壤型風化殼(圖1c),厚約3 m,各層特征:① 腐殖質層:厚0~10 cm,呈暗棕色,含較多草根,結持力疏松。② 土壤層:深度0~40 cm,為棕色土壤層,質地砂土,含少量草根;深度40~160 m,為黃棕色含較多巖屑碎石質土,碎石約占15%。③ 風化層:深度160~240 cm,紅棕色殘坡積,為風化狀堿玄巖,破碎嚴重,有較多粗顆粒呈片狀,質地疏松。
屬殘坡積紅土型風化殼(圖1d),厚約4 m,各層特征:① 枯枝落葉層:厚0~5 cm,為松散狀松樹落葉。② 腐殖質層:深度5~10 cm,呈暗棕色,土濕度較大,見樹根及草根。③ 土壤層:深度0~230 cm。其中,深度0~100 cm,為棕紅壤,含較多有機質;深度100~200 cm,為碎屑狀礫質紅壤,碎屑約占30%;深度200~230 cm,為淺褐黃色黃壤,呈塊狀。④ 半風化層:深度230~300 cm,為黃褐色風化強烈的絹云母板巖,濕度較大。
屬殘坡積紅土型風化殼(圖1e),厚約2 m,各層特征:① 表層:厚0~2 cm,呈暗黑色,有團塊,見大量植物根系。② 土壤層:深度0~150 cm,為黃棕壤;深度150 cm~190 m,為暗棕壤,見土的團聚體,約有5%的巖石碎屑。③ 深度190~200 cm,為半風化層。
由表1可知,輝綠巖、輝綠輝長巖、堿玄巖、板巖、白云巖5種基巖風化殼成壤區(qū)域平均粒度分布對比情況,平均粒度中以輝綠巖成壤區(qū)粗顆粒占比最大,白云巖成壤區(qū)粗顆粒占比最小,依據黃昌勇對中國土壤質地分類表[31]可以得出輝綠巖、輝綠輝長巖、堿玄巖、板巖、白云巖5種基巖風化殼成壤區(qū)域土壤均屬砂土,表明透水性好與該區(qū)域水土流失密切相關。
表1 5種風化殼平均粒度分布Table 1 Averag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five weathering crusts
利用圖解法(圖2)分別確定土壤的中值粒徑(Md)、平均粒徑(Mz)、分選系數(So)、偏度(Sk)等基本參數進行測定,其中輝綠巖的中值粒徑為0.510~0.927 mm,平均粒徑為0.715~1.215 mm;輝綠輝長巖的中值粒徑為0.510~0.899 mm,平均粒徑為0.621~0.943 mm;堿玄巖的中值粒徑為0.510~0.927 mm,平均粒徑為0.552~0.830 mm;板巖的中值粒徑為0.510~1.011 mm,平均粒徑為0.664~0.924 mm;白云巖的中值粒徑為0.063~0.758 mm,平均粒徑為0.432~0.791 mm。標準偏差反應粒度粗細變化的特征,根據??撕臀值路诌x系數,輝綠巖-堿玄巖-板巖總體處于0.50~0.71之間,分選較好;輝綠輝長巖-白云巖總體處于0.35~0.50之間,分選好。其中板巖成土母巖區(qū)分選最差,輝綠輝長巖成土母巖區(qū)分選最好。就偏度而言,白云巖-板巖-堿玄巖屬于正偏,說明土壤以粗粒為主;輝綠輝長巖-輝綠巖基本屬負偏,說明土壤顆粒以細組分為主。表明5種風化殼-土壤剖面成壤均屬不對稱發(fā)育。
圖2 5種基巖成壤區(qū)的粒度參數特征Fig.2 The grain size parameter of five bedrock-soil formation areas
磁化率揭示了鐵磁性礦物含量,風化殘留原生磁性礦物顆粒較大,為砂?!址凵傲<?,在成土過程中次生磁性礦物屬穩(wěn)定單疇粒度[19]。土壤中原生磁性礦物和次生磁性礦物對全土磁化率貢獻見公式(1):
Ci=(χi×mi)/∑(χi×mi)×100%。
(1)
其中:Ci是i粒級對全土磁化率的貢獻率,%;χi是i粒級的磁化率;mi是i粒級的質量
表2為輝綠巖、輝綠輝長巖、堿玄巖、板巖、白云巖5種不同巖性樣品不同粒級磁化率的均值及方差統(tǒng)計結果。表3為5種不同巖性樣品中各粒級對全土磁化率的貢獻率。圖3為5種不同巖性樣品的深度-各粒級磁化率關系剖面圖。各風化殼-土壤剖面磁化率變化特征如下。
①一段弱磁給礦細度變粗,-0.074 mm粒級含量從50%降低到25%以下,礦物單體解離度變低,一段強磁拋尾品位升高。隨著采場開采深度增加,礦石性質也隨之變化,赤鐵礦比例升高,礦石變得難磨,僅通過半自磨,難以將礦石磨細至合適的粒度,一段弱磁給礦細度變粗,礦物單體解離度變低,進而使得一段強磁拋尾品位從6%左右升高到8%~10%,最高達到13%以上;
表2 5種不同巖性樣品的各粒級磁化率特征Table 2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article size of five different lithological samples
表3 5種不同巖性樣品各粒級磁化率的貢獻率Table 3 Contribution rate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each particle size of five different lithology samples
3.2.1 輝綠巖分布區(qū)
輝綠巖風化殼剖面,磁化率在18.6×10-3SI~0.006×10-3SI之間,樣品不同粒級磁化率的均值及方差統(tǒng)計見表2。輝綠巖樣品的深度-各粒級磁化率關系剖面圖均呈中凹型(圖3a),磁化率與風化殼分層具有很好對應關系。在0~100 cm深度,樣品不同粒級磁化率均呈現第一段峰值,表明在這個成壤時期,鐵磁性礦物先增加;在100~200 cm深度的半風化層,樣品的各粒級磁化率趨于穩(wěn)定,表明該時期成壤過程中的鐵磁性礦物總體保持穩(wěn)定;在200~240 cm深度的半風化層,樣品的各粒級磁化率呈現第二段峰值,表明在該時期成壤過程中,鐵磁性礦物先增加后減少。輝綠巖樣品中各粒級對全土磁化率的貢獻率見表3。由表3可知,在成壤過程中輝綠巖發(fā)育形成的土壤中,母巖殘留的磁性顆粒對全土磁化率起主要作用。
3.2.2 輝綠輝長巖分布區(qū)
輝綠輝長巖風化殼土壤剖面,樣品不同粒級磁化率均值及方差見表2。輝綠輝長巖樣品深度-各粒級磁化率關系剖面圖呈現近乎水平型(圖3b),與人為擾動土壤剖面有關,磁化率在2.04×10-3S~0.099×10-3SI之間,樣品各粒級磁化率趨于穩(wěn)定,磁化率差總體小于1個單位。輝綠輝長巖樣品中各粒級對全土磁化率的貢獻率見表3。由表3可知,在輝綠輝長巖成壤區(qū),母巖中殘留的磁性顆粒對全土磁化率起主要作用。
3.2.3 堿玄巖分布區(qū)
堿玄巖樣品的各粒級磁化率均分布在16.4×10-3SI~0.272×10-3SI之間,樣品不同粒級磁化率均值及方差見表2。堿玄巖風化殼土壤深度-各粒級磁化率關系剖面圖總體呈現出中凸型(圖3c),樣品各粒級磁化率與風化殼土壤剖面的層位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在0~160 cm深度,土壤層磁化率分兩個階段,在0~100 cm深度呈現減小的趨勢,表明成壤過程中鐵磁性礦物呈減少趨勢;在100~160 cm深度,土壤磁化率呈先增大后減小趨勢,表明成壤過程中鐵磁性礦物先增多后減少;在半風化層160~240 cm深度,土壤磁化率總體減小,說明成壤中鐵磁性礦物呈減少的趨勢。在160~170 cm深度,土壤磁化率減小趨勢最顯著,是土壤層與風化層的分界線。堿玄巖樣品中各粒級對全土磁化率的貢獻率見表3。由表3可知,堿玄巖在成壤過程中原生礦物磁性為主導。
3.2.4 板巖分布區(qū)
板巖樣品各粒級磁化率在4.85×10-3SI~0.001×10-3SI之間,樣品各粒級磁化率均值及方差見表2。板巖風化殼土壤深度-各粒級磁化率關系剖面圖(圖3d)呈現類似冪函數y=x-1單邊圖像,土壤中鐵磁性礦物總體含量呈現減少的趨勢,0~40 cm深度的磁化率高是由人工次生林改變其表層相對氧化還原環(huán)境引起。板巖樣品中各粒級對全土磁化率的貢獻率見表3。由表3可知,板巖在成壤過程中以原生磁性礦物為主,次生礦物為輔。
3.2.5 白云巖分布區(qū)
白云巖樣品各粒級磁化率在7.95×10-3SI~0.1×10-3SI之間,樣品各粒級磁化率均值及方差見表2。白云巖分布區(qū)風化殼土壤深度-各粒級磁化率關系剖面圖呈現半凸型(圖3e),磁化率總體呈減小趨勢,說明成土過程中鐵磁性礦物總體含量減小,土壤磁化率高可能是白云巖風化殼具有較高生物化學風化強度,是造成其磁化率高的重要原因。白云巖樣品中各粒級對全土磁化率的貢獻率見表3。由表3可知,白云巖成壤區(qū)中以粗磁性礦物為主,包含原生粗顆粒磁性礦物與生物化學風化中粗顆粒磁性礦物。
圖3 5種不同巖性樣品的深度-各粒級磁化率關系剖面圖Fig.3 Profil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th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each particle size of five different lithological samples
在輝綠巖、輝綠輝長巖、堿玄巖、白云巖和板巖5種成土母巖區(qū)分別取樣24、20、24、21、30件,進行相關性分析(表4)。從本文土壤粒度和磁化率測試結果看,① 輝綠巖-輝綠輝長巖各粒級與磁化率相關度總體較低,相關性系數最高為-0.314;② 堿玄巖中0.180 mm≤d<0.250 mm粒級和0.095 mm≤d<0.150 mm粒級與磁化率呈負相關,相關性系數為-0.487、-0.476,且顯著性水平達0.05;③ 板巖中均值粒徑、d≥0.850 mm粒級、0.180 mm≤d<0.250 mm粒級與磁化率具有很好相關性,分別為-0.603、0.580,顯著性水平為0.01;0.250 mm≤d<0.425 mm粒級、0.150 mm≤d<0.180 mm粒級、0.095 mm≤d<0.150 mm粒級、0.075 mm≤d<0.095 mm粒級與磁化率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65、0.399、0.406、-0.404,顯著性水平為0.05;④ 白云巖中0.150 mm≤d<0.180 mm粒級、0.095 mm≤d<0.150 mm粒級與磁化率相關性系數達0.533、0.493,顯著性水平為0.05。
表4 5種土壤剖面各粒級參數與磁化率的相關性Table 4 Correlation between particle size parameters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n five soil profiles
研究表明,若某一粒級組分含量與磁化率密切正相關,則表明該粒級富含磁性顆粒;若沉積物篩分成不同粒級分別檢測測磁化率,某粒級磁化率高,說明磁性顆粒粒級組成以該粒級為主[24]。在板巖中0.095~0.250 mm粒級富含磁性顆粒;在白云巖中0.095~0.150 mm粒級富含磁性顆粒,負相關表示含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在板巖-輝綠巖-輝綠輝長巖中0.850 mm粒級以上平均磁化率最大,表明在磁性顆粒以0.850 mm粒級為主;堿玄巖中0.250~0.425 mm粒級磁化率均值最大,表明磁性顆粒以0.250~0.425 mm粒級為主;白云巖中0.425~0.850 mm粒級磁化率均值最大,表明磁性顆粒以0.425~0.850 mm粒級為主。據此數據再一次表明輝綠巖、輝綠輝長巖、堿玄巖、板巖成土母巖,土壤磁性以原生巖石磁性礦物為主,白云巖成土母巖區(qū)均以此次生原生磁性顆粒為主,5種基巖成土區(qū)土壤的風化程度都較低。
1)通過對云南東川地區(qū)不同巖相學風化殼-土壤剖面成壤過程的研究,得出輝綠巖-堿玄巖分布區(qū)的風化殼土壤剖面中,磁化率變化與土壤的分層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可作為判斷土壤發(fā)生層次的標準,板巖-白云巖-輝綠輝長巖分布區(qū)對應關系較差。不同成土母巖區(qū)的土壤磁化率大小順序為堿玄巖>輝綠巖>輝長輝綠巖>白云巖>板巖。在成土的過程中,輝綠巖-輝綠輝長巖-堿玄巖-板巖,以原生鐵磁性礦物對全土磁化率貢獻起主要作用,白云巖中以次生鐵磁性礦物對全土磁化率貢獻為主,均以次生的鐵磁性礦物為輔。
2)5種風化殼發(fā)育土壤均屬砂土,成土母巖區(qū)內白云巖-板巖-堿玄巖土壤顆粒以粗粒為主,輝綠輝長巖-輝綠巖土壤顆粒以細粒組分為主。在板巖-輝綠巖-輝綠輝長巖中,以0.850 mm磁性組分為主,堿玄巖以0.250~0.425 mm磁性組分為主,白云巖以0.425~0.850 mm磁性組分為主。
3)在堿玄巖-板巖-白云巖成土母巖區(qū)內,堿玄巖中0.180~0.250 mm和0.075~0.095 mm粒級、板巖中值粒徑、≥0.850 mm、0.180~0.250 mm粒級、白云巖中0.150~0.180 mm和0.075~0.095 mm粒級與土壤磁化率具有良好的線性回歸方程,可以用來指示土壤中某一粒級含量的指標。
4)就輝綠巖、輝綠輝長巖、堿玄巖、板巖、白云巖成土母巖區(qū)整體而言,風化殼發(fā)育均較差,其粒度分選處于分選較好—分選好區(qū)間,但相比較而言,輝綠輝長巖發(fā)育最好,土壤中板巖發(fā)育最差,其次是白云巖、輝綠巖、堿玄巖成土母巖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