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童
(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海西寧 810016)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革新,當今社會呈現(xiàn)出“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的時代特征,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新興媒體的出現(xiàn)和普及與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休戚相關,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因此,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路徑進行研究,是順應當代社會發(fā)展趨勢的必然要求。
傳統(tǒng)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師生在固定的時間和空間內進行,依靠思政課堂、專題講座、實踐基地、師生談話等方式完成,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極大的局限性。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革新,全媒體不斷發(fā)展,移動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產生深刻影響。如今,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必需品,理想信念教育也更多的依靠這些移動平臺來完成。全媒體時代,通過新興媒介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師生能夠隨時隨地進行授課、學習、交流、互動、答疑解惑以及資源共享。傳播平臺以其流動性的特征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使教育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思政課堂授課、專題講座學習、實踐基地教育等線下形式,而是更多的依靠線上平臺資源進行傳授,給師生間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帶來了極大地便利。
有效的傳播包括信息、傳播者、傳播媒介、受眾和反饋五個基本要素,全媒體時代,以大學生為受眾的理想信念教育信息傳播越來越多地通過微信、QQ、微博、學習強國等媒介來完成。在以往相對封閉的教育環(huán)境中,一個理想信念教育知識點的傳授面對的是廣泛的大學生群體,學生們不能進行自主選擇教育內容,現(xiàn)在隨著傳播方式的個性化,不同的媒介平臺會依據(jù)大學生的興趣及特質推送相應的教育內容,學生們也可自主選擇。因此,新興媒介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可以使教師在充分把握大學生自身狀態(tài)的前提下傳授相應的知識,進行“因材施教”,同樣學生也可根據(jù)學習特點及興趣方向在不同的教育平臺上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查漏補缺”,提高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和高效性。
網絡科學技術迅速革新的同時社會環(huán)境正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知識需求、理解能力、接受方式、興趣范圍等同樣在與時俱進。隨著全媒體時代網絡平臺的發(fā)展,信息的傳播減少了復雜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可以及時、直接地對受眾進行傳遞和共享。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傳播信息的共享性使得每位學生都可以無層次、無等級地接受知識,同時能夠無差別地進行反饋,把“有教無類”變得更加平等、民主和自由。通過網絡在線教學平臺,采用開放互動的教育模式,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去探索知識和思考問題,教師轉變角色,在共享信息方面給與學生指點和幫助,進行答疑解惑。因此,傳播信息的共享性特征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無差別化狀態(tài),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教育特征和教育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增加了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成效。
“全媒體時代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要牢牢把握思政課堂這一主陣地,把思政理論研究成果和互聯(lián)網技術、智能化技術結合起來,完善思政理論課堂內容和實施路徑,提升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大學生中的傳播效度,突出教育引導與全媒體時代大學生接受方式的契合性?!盵1]思政課堂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陣地,運用新興媒介平臺優(yōu)化課程體系、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首先,充分利用新興媒介創(chuàng)新授課模式。在課堂上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慕課、云課堂、微平臺等新興媒介,擴大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增強目標性和實效性。除了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形式外,教師同樣可以利用微助教、微課堂等微平臺進行實時簽到、在線學習、資料分享及交流互動,改變傳統(tǒng)教育中的單向、填壓和灌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傳遞正向的價值觀,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對學生的進行引領、管理和教育。其次,遴選符合主旋律的授課內容。全媒體時代,社會轉型中的多樣化發(fā)展帶來了多樣的價值觀,為避免大學生受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教師在進行授課時要對內容進行遴選,使其符合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要求,如弘揚主旋律的時政熱點、貼近學生實際的生動案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最后,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意識。隨著全媒體時代大學生自主意識的提高,要實現(xiàn)高校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就要在課堂中實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積極引導學生在利用新興媒介幾乎獲得與教師同樣教育資源的前提下進行自我學習和管理,實現(xiàn)自主領會、傳播和交流,積極主動參與到理想信念教育中,實現(xiàn)學生成為課堂主體的常態(tài)化。
“線上線下聯(lián)動機制的建立,將更好促進網絡平臺與現(xiàn)實平臺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時代感和實效性?!盵2]全媒體時代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堅持網絡資源和現(xiàn)實資源相結合的方式,樹立媒介思維,建設“線上”和“線下”聯(lián)動機制,做到傳統(tǒng)思政工作與網絡信息平臺的高度融合,提高教育成效。
首先,做到因事而化。當代大學生成長于網絡信息高度發(fā)達的時代,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都離不開網絡。隨著QQ、微信、微博等社交系統(tǒng)的普及和革新,越來越多的學生依靠這些平臺獲取信息、發(fā)表言論、互動交流,這讓學生與世界全面接觸的同時帶來了判斷與意志方面的考驗。當學生的理想信念出現(xiàn)矛盾時要堅持正面干預的原則,積極引導、因事而化,實現(xiàn)糾正偏差。其次,做到因時而進。全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的更新速度極其迅猛,各類社會事件曝光在大眾面前。由于大學生一直處在校園,他們對社會事件的性質判斷并不成熟和理智。因此,對一些網絡熱點新聞要堅持線下跟進,通過主題辯論、組織研討、專題講座等形式讓學生對事件形成更加全面、系統(tǒng)、理性的認識,達成與主流理想信念相一致的社會共識。最后,做到因勢而新。為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不能脫離網絡平臺而單獨進行,建設“線上”和“線下”聯(lián)動機制是教育創(chuàng)新的必然選擇。這不僅是教育手段和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聯(lián)動機制的建立能夠把握社會大勢,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是指大學生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理解能力、選擇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盵3]隨著大學生與網絡關系的日益密切,意志薄弱的學生很容易受到消極信息的蠱惑,缺少相應的媒介素養(yǎng),時有不良事件發(fā)生。因此,在全媒體時代,加強媒體監(jiān)管,凈化網絡空間,給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方面積極正向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首要,國家要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從法治層面加強對媒體的監(jiān)管是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有力舉措,能夠合法阻斷網絡謠言的傳播,切實維護網絡秩序,有力保障大學生網民的切身權益。雖然我國相繼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管理辦法》以及《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等條例,但針對新時代新形勢下的新情況,國家還應繼續(xù)完善。其次,社會要加大對媒體的監(jiān)管力度。隨著媒體的不斷革新,信息傳播的路徑日益擴大,其中不乏一些社會的錯誤思潮,影響了大學生的理性思考和正確判斷。因此,主管部門要加大對發(fā)布不良信息媒體的懲處力度,社會各界也要積極舉報相關媒體的違法行為,履行好監(jiān)管義務,媒體自身更要明確運營職責,篩除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從源頭上阻斷錯誤信息的傳播路徑,切實承擔起社會責任。最后,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處在信息紛繁錯雜的時代中,大學生應具備相應的媒介素養(yǎng),學會辨別網絡信息的真?zhèn)?,能夠理性看待各種社會問題,提高自身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