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芳,歐陽紅,樊鳳仙,王俊,張靜
作者單位:
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核磁共振科,蘭州 730000
偏側舞蹈癥是一組少見的錐體外系疾病,通常由于對側腦底部核團病變,尤其是丘腦底核、豆狀核及尾狀核或其聯(lián)絡纖維疾病所致,表現(xiàn)為偏側肢體及(或)面部、頸部突發(fā)不規(guī)則、無目的的舞蹈樣不自主運動,癥狀在清醒時出現(xiàn),睡眠時消失。其病因多樣,主要有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腫瘤、神經(jīng)變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中毒等。最常見的原因是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其次是非酮癥高血糖癥[1-2]。
非酮癥高血糖性偏側舞蹈癥(hemichorea associated with non- ketotic hyperglycemia,HC-NH)是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患者,在不合并酮癥酸中毒和腦血管疾病情況下,表現(xiàn)為偏側肢體不自主舞蹈樣運動的綜合征。本研究對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2011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例HC-NH患者臨床表現(xiàn)、影像特征進行總結,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明確診斷,減少誤診率。
回顧性收集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2 0 11 年3 月至2 0 1 9年10月期間經(jīng)臨床確診并住院治療的8例HC-NH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齡51~80歲,平均年齡70.3歲;8例均有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病史,病程5~30年,平均病程14年;其中4例合并高血壓,1例合并高尿酸血癥,1例合并玻璃體出血。排除Huntington舞蹈病、急性腦血管病、錳沉積相關疾病(肝性腦病、長期胃腸外營養(yǎng))、肝豆狀核變性、中毒性疾病(CO中毒)、鈣化性疾病(基底節(jié)生理性鈣化、特發(fā)性基底節(jié)鈣化、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等)、藥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可能導致舞蹈病的疾病。
8例患者均急性起病,4例表現(xiàn)為右側上肢不自主運動3 d至2個月余,1例表現(xiàn)為右下肢不自主運動伴行走不穩(wěn)40 d,1例表現(xiàn)為右側上、下肢體不自主運動2個月伴不自主聳肩轉頸,1例表現(xiàn)為左側上、下肢體不自主運動伴肢體無力1個月余,1例表現(xiàn)為左側上肢不自主運動7 d,癥狀均在緊張和情緒激動時加重,入睡后消失;四肢肌力正常,5例患側肌張力減低,雙側病理征陰性。
發(fā)作時血糖值最高約8.73~26.09 mmol/L,平均血糖17.09 mmol/L;糖化血紅蛋白水平6.8%~11.4%,平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9.2%;血漿滲透壓298.16~327.33 mOSM/L,平均血漿滲透壓305.13 mOSM/L;尿糖(-)~(+++),尿酮體均陰性;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電解質、血清銅及銅藍蛋白均正常。
8例患者就診后均行頭顱MR平掃,其中2例同時接受了頭顱CT平掃,設備采用Siemens VERIO 3.0 T MRI掃描儀,8通道頭線圈,包括T1WI、T2WI、T2WI-FLAIR及DWI序列。掃描參數(shù):梯度回波(gradient-echo sequence,GRE)序列T1WI:TR 250 ms,TE 2.48 ms;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xiàn)SE)序列T2WI:TR 4000 ms,TE 96 ms;DWI序列TR 4500 ms,TE 102 ms,b值為0、1000 s/mm2。FSE序列FLAIR:TR 4500 ms,TE 102 ms,視野220 mm×220 mm,矩陣256×256,層厚5 mm,層間距1.0 mm。CT采用Siemens Somaton Sensation-64層螺旋CT掃描儀,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50 mA,層厚、層間距均為6 mm,視野200 mm×200 mm。
因該病發(fā)病率低,影像科醫(yī)生經(jīng)驗不足,MRI平掃僅考慮代謝性疾病,CT示基底節(jié)區(qū)高密度,臨床醫(yī)生依據(jù)典型的急性起病偏側舞蹈樣癥狀,血糖升高、糖化血紅蛋白升高,尿酮體陰性及患肢對側基底節(jié)區(qū)T1WI高信號或CT高密度,排除遺傳性、藥物性、感染性、血管性、免疫性及其他代謝性舞蹈癥疾病后,診斷為HC-NH。積極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注射控制血糖,2例患者加服多巴胺受體拮抗劑等。8例血糖控制后癥狀明顯好轉,隨訪,14~36 d內癥狀完全消失。
8例患者MR平掃示患肢對側基底節(jié)區(qū)信號異常,其中6例為左側,2例為右側,累及左側尾狀核頭、豆狀核(殼核和蒼白球)3例,累及左側殼核2例,累及左、右側尾狀核頭、殼核各1例,累及右側尾狀核頭1例;T1WI序列8例均呈高信號;T2WI序列4例呈等信號,3例呈稍低信號,1例呈略高信號;T2WI-FLAIR序列8例均呈不均勻等及稍高信號;DWI序列5例呈等信號,3例呈略低信號,相應ADC值約0.610~0.683 mm2/s,相對應的對側正常腦區(qū)ADC值約0.743~0.797 mm2/s。其中2例患者行CT平掃示患側基底節(jié)區(qū)高密度,CT值35~46 HU,病灶邊界清晰,無水腫及占位效應。1例右側尾狀核頭病變患者5月后復查示MR T1WI序列高信號轉為稍低信號(圖1)。
HC-NH由Bedwell[3]于1960年首次報道。該病患病率不到十萬分之一,常見于血糖控制較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也可為糖尿病的首發(fā)癥狀,80%分布于亞洲,大多數(shù)是70多歲的女性[4]。多為急性起病,少部分患者為亞急性或慢性起病。多數(shù)患者表現(xiàn)為單側肢體舞蹈樣動作,通常以上肢最嚴重,少數(shù)可合并有患側肢體肌張力下降、短暫性肌無力等現(xiàn)象。極少部分患者累及雙側肢體[5]。
Oh等[6]一項包括53例HC-NH患者資料的Meta分析結果示:平均發(fā)病年齡71.1歲,男∶女=17∶30,發(fā)病后平均血糖水平481.5mg/dL,HbA1c水平14.4%,平均血漿滲透壓305.9 mmol/kg,88.6%為單側肢體癥狀,殼核最常受累。本組病例與該項分析結果基本一致。
到目前為止,由高血糖引起的偏側舞蹈癥的病理生理學機制還沒有闡明,可能的機制有:(1)神經(jīng)解剖學機制:錐體外系的神經(jīng)環(huán)路中,新紋狀體釋放抑制性神經(jīng)遞質γ-氨基丁酸(GABA) 至丘腦底核,后者釋放谷氨酸至蒼白球內側部及黑質網(wǎng)狀部,進而降低皮質運動區(qū)興奮性,產(chǎn)生抑制運動的效果;黑質致密部神經(jīng)元釋放多巴胺至新紋狀體,提高皮質運動區(qū)的興奮性,產(chǎn)生易化運動的效果[7]。結合HC-NH典型的影像學表現(xiàn),多考慮紋狀體是常見的損傷部位,導致γ-氨基丁酸功能減退,丘腦去抑制,表現(xiàn)為典型的運動障礙。(2)病理生理學機制:①高血糖狀態(tài)下血小板凝集性增加,使腦血流量降低,三羧酸循環(huán)被抑制,腦細胞代謝轉向可得到的γ-氨基丁酸代謝途徑,非酮癥高血糖患者不能通過乙酸乙酸合成γ-氨基丁酸,導致代謝紊亂、基底節(jié)能量供應障礙,使GABA減少,從而表現(xiàn)為典型的運動障礙[8-9]。②本病多見于老年女性,而絕經(jīng)期后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顯著降低,使黑質紋狀體的多巴胺功能降低,多巴胺受體敏感性增高[10]。
HC-NH影像學表現(xiàn)具有明顯特征性[11-12]:在基底神經(jīng)節(jié),殼核的受累最多見,其次為尾狀核,少數(shù)病例累及蒼白球。頭顱CT平掃多表現(xiàn)為患側基底節(jié)區(qū)高密度影,少數(shù)情況下也可在CT上表現(xiàn)正常;MR平掃表現(xiàn)為患側基底節(jié)區(qū)T1高信號和T2低信號,亦有三分之一的病例表現(xiàn)為T2等信號,DWI呈稍高或等信號,增強未見明顯異常強化。病灶邊界清楚,無明顯水腫及占位效應。本組病例與文獻報道一致。磁共振波譜(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MRS)分析示患側基底節(jié)區(qū)N-乙酰天門冬氨酸(NAA)峰降低,膽堿(Cho)峰、肌酸(Cr)峰升高,NAA/Cr比值降低,Cho/Cr比值升高,并可出現(xiàn)乳酸(Lac)峰,分別提示患側基底節(jié)區(qū)存在神經(jīng)元損傷、膠質細胞增生及缺血改變。磁敏感加權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示患側基底節(jié)區(qū)呈點、片樣稍低信號,提示可能有順磁性物質沉積。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顯示患側基底節(jié)區(qū)腦葡萄糖代謝率降低。
近年來,HC-NH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治療以控制血糖為主,若癥狀較重未見明顯改善者,可加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等對癥治療。本病需與成人Huntington舞蹈病、藥物誘發(fā)舞蹈病、真紅細胞增多癥(polycythemia vera,PV)鑒別。依據(jù)臨床病史、癥狀、影像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和基因檢測等可明確診斷。
綜上所述,雖然HC-NH發(fā)病率低,但基于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特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可以明確診斷。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可減少誤診、漏診,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早期糾正高血糖,改善患者癥狀及預后。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