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基公
據(jù)報載,“孝”被日本一所小學奉為校訓。在該校大廳正廳,懸掛著文天祥手書“孝”字的拓片。“孝”是文天祥的遺訓。所書“孝”字筆力蒼勁,氣勢感人。“孝”字下又書“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復如是”。該校對文天祥遺訓推崇備至,奉為校訓,代代相傳,教導學生以“孝”為一生做人處世的根本原則。文天祥是宋朝的民族英雄。他的一首《正氣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傳萬代。他在遺訓中傳承孝道,也是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天”“地”是古人認為承載萬物、孕育萬物的主宰。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敬天、敬地為第一大事。明清兩代,均在北京天壇、地壇舉行盛大的祭天、祭地儀式,乞求福運。中國人在遇到危難時,往往在第一時間脫口而出的就是:“我的天啊!”“我的媽呀!”可見在國人的心中早已“天”“母”合一了。子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笨梢姡⒕锤改甘翘旖?jīng)地義的事?!熬锤溉缣?,敬母如地”,就是說要教導我們的后代,要像尊崇天地那樣孝敬自己的父母。
南方有一所小學,在迎校門的影壁上用醒目的大字寫著:“要愛你的媽媽!”這真是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播撒孝道種子的好經(jīng)驗。孝敬父母包括物質贍養(yǎng)和精神贍養(yǎng),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精神文明的進步,躬行孝道會越來越重視精神贍養(yǎng)。要讓父母頤養(yǎng)天年,才是盡了最大的孝心。孝道不重在孝“物”,而重在孝“心”。父母不求兒女對家有多大貢獻,只盼你常回家看看,說說話,談談心,精神上得到慰藉。文天祥在遺訓中特別重視孝道的代代相傳。我國國民道德水平滑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孝道傳承的斷代。孝道,既要靠言傳,又要靠身教。“今天,你如何孝敬你的父母;明天,你的兒女將如何孝敬你?!边@已被萬千家庭證明過的家教定律,應使已為人父母的家長銘刻在心,提升自己的孝心,以孝行為兒女做出榜樣:“敬父如天,敬母如地?!边@樣,才能實現(xiàn)“汝之子孫,亦復如是”。
文天祥的遺訓在日本成為校訓,應引起國人的深思。我們對自己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是不是還應進一步提高認識。這使我不禁想到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選自《周易》,北京二中的校訓“敬業(yè)樂群”選自《學記》。這些都啟示我們要進一步認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要提高德育實效,要提高家教的實效,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務必提高教育工作的文化品位,讓教育充滿文化,以文化塑造國魂,切實培養(yǎng)真正中國人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