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人民醫(yī)院(342600)許雪娣
重型顱腦損傷是指傷后昏迷6h以上或再次昏迷,主要是由間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的顱腦組織損傷。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意識障礙、頭痛、惡心、嘔吐、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失語等,常伴有呼吸障礙,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臨床治療需借助呼吸機輔助呼吸,而機械通氣中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發(fā)生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預后[1][2]。出現(xiàn)VAP的患者撤機困難,住院時間增加,醫(yī)療費用增加。長時間無法控制肺炎癥狀,甚至會出現(xiàn)機械通氣失敗,患者死亡,其死亡率在30%以上[3]。VAP一般被認為和機械通氣時間緊密相關,重型顱腦損傷后機體各項機能下降,常有昏迷不能進食,自主活動困難或喪失、二便失禁等,機體抵抗力下降,以及各種侵入性操作多也會導致肺部感染機會增加。預防VAP是促進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早日康復的重要一環(huán),本院自2018年7月正式針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觀察實施前后預防VAP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ICU收住的重型顱腦損傷使用呼吸機的95例患者為對照組,2018年7月~2019年12月本院ICU收住的重型顱腦損傷使用呼吸機的95例患者為觀察組。入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均有明確的外傷史,經(jīng)頭部CT、MRI等影像學確診為顱腦損傷;②患者無機械通氣禁忌證,③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排除標準:①患者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②原有肺部感染性疾病。③多臟器合并傷。④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8分。對照組男49例,女46例,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47.84±5.64)歲,車禍56例,高處墜落傷24例,其他15例;觀察組男47例,女48例,年齡19~76歲,平均年齡(48.16±5.42)歲,車禍55例,高處墜落傷23例,其他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遵醫(yī)囑予吸氧、吸痰、生命體征監(jiān)測,每日進行口腔護理、皮膚護理及防壓瘡等基礎護理,每日行喚醒和脫機評估。如病情許可,予患者半臥位,床頭抬高30°~45°。
1.2.2 觀察組 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針對每個可能導致VAP的誘因制定預防措施:①洗手:接觸患者前按標準洗手動作進行嚴格的手部清潔,在護理過程中如接觸到呼吸道分泌物、食道反流物等可能的污染源,應當立即重新清洗手部再繼續(xù)操作。執(zhí)行各項護理操作嚴格無菌。②體位:如病情許可,予患者半臥位,抬高床頭30°~45°。③氣道護理:機械通氣時間>72h的患者進行常規(guī)聲門下分泌物吸引,根據(jù)患者分泌情況操作,在保持氣道通暢前提下,減少吸引次數(shù)。每24h更換一次溫濕交換器。定時檢測氣囊壓力,保持在25~30cmH2O內(nèi)。在機械通氣過程中需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定期進行消毒,呼吸機管道每7d更換一次。輔助患者按時翻身、叩背,使用三步排痰法幫助患者排痰[4]。改善肺功能。④飲食護理:在做鼻飼前,必須要對氣囊壓力進行嚴格監(jiān)測,以免鼻飼液逆流進呼吸道,引起再次呼吸道感染,進行喂食時,先調(diào)整患者姿勢,緩慢勻速給予食物,避免患者誤吸,或發(fā)生胃內(nèi)容物反流[5]。⑤口腔護理:每次口腔護理前,檢測患者口腔pH,依此選擇不同的口腔護理液,每6h執(zhí)行一次。⑥喚醒與運動:每天間斷停止給予鎮(zhèn)靜劑,進行喚醒,病情觀察與脫機評估。每日3次對患者下肢進行氣壓治療及按摩,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在病情許可下,對機械通氣≥24h患者進行肢體的被動運動,按摩,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加強防壓瘡護理。⑦環(huán)境:每日對病房地面、物品用含氯消毒劑擦拭,并對空氣進行消毒,保持室內(nèi)安靜、空氣流通及一定的溫濕度。⑧特殊群體:關注患者病史,有高血壓、糖尿病史的應給予高密度監(jiān)護。對年老體弱、抵抗力低下者予保護性隔離,減少探視。制定的措施由專項護理小組實施,由護士長指導操作,定期對護士進行培訓考核,設立相應的獎懲制度。每日檢查數(shù)據(jù)及護理操作都由當日護理人員記錄并整理成文檔,交予次日當值護理人員對前日護理文檔進行檢查,并與醫(yī)生溝通,對存在的問題重新評估,調(diào)整護理干預措施。
附表1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對比(±s)
附表1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對比(±s)
組別 n 機械通氣時間(d) ICU住院時間(d)觀察組 95 7.32±3.49 11.82±4.37對照組 95 9.68±3.68 14.35±4.07 t 4.542 4.129 P 0.000 0.000
附表2 兩組VAP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病原菌分布情況對比
1.3 觀察指標 以《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診斷、預防和治療指南(2013)》[6]為診斷標準,分別計算兩組VAP發(fā)生率;護理進行5日后比較兩組患者出現(xiàn)肺部感染相關情況,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呼吸道分泌物中檢出病原菌的分布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應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VAP發(fā)生率對比 對照組出現(xiàn)VAP患者26例(27.37%),觀察組出現(xiàn)VAP患者14例(14.74%),對照組VAP發(fā)生率比觀察組顯著高(χ2=4.560,P=0.033<0.05)。
2.2 患者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 觀察組的機械通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以上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3 呼吸道分泌物中病原菌分布情況 兩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病原菌分布構成比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平均病原菌株數(shù)比對照組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呼吸機是ICU治療呼吸衰竭的常見儀器,重型顱腦損傷后留住ICU的患者往往身體機能下降、免疫力低下、而呼吸機操作具有侵入性,極易帶入病原菌發(fā)生感染。進行集束化護理首先要明確VAP的感染途徑及危險因素,感染途徑整理如下:①置入呼吸機氣管時攜帶致病菌,避開上氣道防御系統(tǒng),直接入侵呼吸系統(tǒng)內(nèi)部,氣囊上留滯的殘液也極易滋生致病菌,入侵患者體內(nèi)[7-11]。②吸痰操作中吸引器攜帶致病菌入侵,ICU病患無正??忍的芰?,為保障呼吸道暢通,吸痰是必需的操作,但頻繁的吸痰會增加感染機會,應避免不必要的吸痰操作。③患者長期仰臥,仰臥狀態(tài)下細菌進入呼吸道阻礙少,并容易定植,患者半臥已是ICU護理中的常規(guī)標準。④ICU患者不能正常進食,需要鼻飼管幫助補充能量,而鼻飼管限制食道括約肌的收縮,胃內(nèi)容物反流其中可能攜帶的細菌也隨之進入呼吸系統(tǒng)。⑤治療使用的拮抗劑和制酸劑運動會改變食道環(huán)境,利于細菌生長。⑥病原菌在口腔中滋生,逐步入侵呼吸道,受藥物的影響,患者口腔環(huán)境也可能變化,易滋生的菌群也不同,定期檢測pH,選擇對應的口腔清理液,可減少此途徑的感染。這些感染途徑大多受護理人員手部清潔度的影響,洗手是VAP集束化護理最簡單也最重要的一步,一定要確保每名護士充分了解無菌操作對患者的重要性。劉衛(wèi)平等[12]對VAP的危險因素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發(fā)現(xiàn)老年人群,機械通氣時間過長,肺功能不全,抗菌藥物治療1周以上的患者發(fā)生VAP的可能性較高,護理中應當給予特別關注。避免抗菌藥物濫用也是預防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發(fā)生VAP的一環(huán)。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集束化護理阻斷了大部分病菌入侵的路徑,痰液中菌株檢測也顯示觀察組患者接觸病菌較少。范紅柳在相關研究中得出的結論與本研究一致[13]?;颊呋謴洼^對照組快,縮短呼吸機的使用時間,進一步降低VAP的發(fā)生可能。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干預應用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VAP的預防可從各路徑阻止病菌入侵,減少VAP危險因素出現(xiàn),大幅降低VAP發(fā)病率,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