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450000)羅艷玲 張琳 康貴心
目前臨床上高血壓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口服降壓藥物,且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用,老年患者合并癥多、記憶力差,治療的依從性不足,因此患者的血壓常常得不到良好的控制[1]。基于峰值攝氧量的有氧運動康復方案,能夠通過運動抑制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增高的迷走神經(jīng)張力,降低血管緊張素、腎素等激素的分泌量,降低晨峰血壓、減慢心率,改善心臟功能[2]。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基于峰值攝氧量的有氧運動康復方案對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及心臟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連續(xù)納入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老年醫(yī)學科就診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的原發(fā)性高血壓診斷標準[3],且高血壓分級為1級或2級;②依從性好,能配合研究的開展;③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各種繼發(fā)性高血壓患者;②合并其他嚴重性疾病;③已出現(xiàn)明顯高血壓相關并發(fā)癥的患者。最終納入134例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患者67例,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1例,年齡(67.24±5.41)歲,病程(8.41±0.72)年;治療組67例,年齡(68.41±5.83)歲,病程(8.32±0.64)年,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9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和性別分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符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在入組護理前,已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
附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水平比較(±s,mmHg)
附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水平比較(±s,mmHg)
注:a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b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觀察時間 SBP DBP MAP對照組(n=67) 干預前 156.33±15.16 100.12±10.45 118.86±12.37干預后 144.16±12.48a 93.26±9.22a 110.23±11.86a觀察組(n=67) 干預前 158.57±16.14 101.79±11.66 120.72±12.35干預后 134.46±11.26ab 85.63±7.62ab 101.91±10.77ab
附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臟功能對比(±s)
附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臟功能對比(±s)
注:*P<0.05,與同組干預前比較。
組別 LVPWT(mm) IVST(mm) LVEF(%)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67) 11.63±1.24 10.83±1.07* 11.81±1.32 10.36±1.02* 52.23±4.76 55.84±4.09*研究組(n=67) 11.58±1.03 9.74±0.92* 11.85±1.26 9.53±0.91* 52.34±4.48 61.53±4.14*t 0.2539 6.3226 0.1794 4.9701 0.1377 8.0031 P 0.4000 0.0000 0.4289 0.0000 0.4453 0.000
1.2 血壓管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用藥、飲食、睡眠和運動護理,督促患者早晨監(jiān)測血壓,按時、按量服藥,并定期到醫(yī)院復查。觀察組增加基于峰值攝氧量的有氧運動康復方案,根據(jù)患者運動評估結果確定有氧運動的強度,制定個體化合理的運動計劃和目標,組織集中式的運動訓練,實施方案為20min有氧運動結合20min輕中度抗阻力運動,每周3次。運動前后均進行5分鐘的熱身運動,有氧運動開始前測定每位患者的峰值攝氧量,強度目標要達到40%~60%的峰值攝氧量。阻力訓練要求患者持續(xù)用力,緩慢進行,使用上下肢肌群,每一人動作以8~10次為1組,每組間休息1min,6個動作做完為1個循環(huán)。運動過程中,隔20min測定1次血壓,如血壓高于180/100mmHg,則降低運動強度,避免出現(xiàn)劇烈的血壓波動。兩組患者均隨訪6個月后對比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血壓變化情況:靜坐10min以上,連續(xù)測量3次血壓,求平均值,記錄訓練前和訓練后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和平均動脈壓(MAP)。②心臟功能評價標準: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后用超聲診斷儀行心臟超聲檢測患者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間隔厚度(IVST)、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統(tǒng)計檢驗應用SPSS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時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比較 干預后,兩組的上述血壓值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的降低程度要顯著大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附表1。
2.2 心臟功能 兩組患者干預后LVPWT、IVST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LVEF均顯著升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高血壓是嚴重危害老年群體生命健康的心血管疾病,管理好血壓對患者的預后效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高血壓需要長期甚至終生治療,強調在治療過程中做到平穩(wěn)降壓,這不僅需要遵醫(yī)囑服藥,還需要從生活習慣、飲食、運動等多個方面進行干預和調整。
合理的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對于保持和改善心臟功能具有特別的意義,有氧運動可促進血管內皮釋放一氧化氮,舒張小微血管,改善機體的氧化應激狀態(tài)。適度的抗阻訓練則是可以增加肌群力量,減少脂肪蓄積,改善心血管自主神經(jīng)的興奮性[4]。本研究干預后,兩組的收縮壓、舒張壓和平均動脈壓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的降低程度要顯著大于對照組,這說明基于峰值攝氧量的有氧運動康復方案能夠顯著提高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水平,進一步提升生活質量水平。
LVPWT、IVST是評價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指標,LVEF是評價左心室泵血功能的指標。老年高血壓可導致過度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誘導心肌代償性增生,降低其泵血功能。本研究中,干預后研究組LVPWT、IVST顯著低于對照組,LVEF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峰值攝氧量的有氧運動康復方案能夠顯著提高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心臟功能。運動耐力訓練通過開展心臟康復運動可調節(jié)交感神經(jī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緩解過度激活的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誘導的心臟增厚;同時可增強呼吸肌強度及耐力,增加每分通氣量,降低潮氣量及死腔通氣量,改善氣體交換;此外可重新分配骨骼肌與心臟耗氧量,改善骨骼肌形態(tài)功能、生化代謝、運動耐力,降低骨骼肌安靜狀態(tài)下的氧耗量[5];多種途徑共同作用可緩解心臟異常性增生,促進其舒縮功能恢復,提高心臟泵血功能。
綜上所述,基于峰值攝氧量的有氧運動康復方案能夠顯著增強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對血壓的控制能力,增強運動耐力,改善心臟功能,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