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茂名農墾醫(yī)院(525200)韋一玲 王開明
肺癌是一種臨床常見呼吸系統(tǒng)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不斷變化,肺癌的發(fā)病率明顯增高[1]。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將近85%的肺癌為非小細胞肺癌[2]。大部分肺癌患者早期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當疾病確診時,基本發(fā)展到了晚期,錯過了最佳手術治療時機。吉非替尼是我國第一代EGFR-TKI(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可抑制癌細胞增殖信號表達,拮抗新生血管生成,加快癌細胞凋亡?;诖?,本研究選定本院2017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10例晚期肺癌患者,報道如下。
1.1 基線資料 選定本院2017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10例晚期肺癌患者,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項研究,以雙盲隨機抽樣法分組(每組樣本容量55例)。觀察組:女性24例、男性31例;年齡在36~79歲,平均(57.62±6.49)歲;TNM分期:19例IIIa期、24例IIIb期、12例IV期;病理類型:20例腺癌、25例鱗癌、10例鱗腺癌;體重在46~80kg,平均(63.59±7.44)kg;發(fā)病部位:30例中央型、25例周圍型;病程在4~20個月,平均(12.62±3.44)個月。對照組:女性25例、男性30例;年齡在38~78歲,平均(57.57±6.44)歲;TNM分期:20例IIIa期、26例IIIb期、9例IV期;病理類型:21例腺癌、23例鱗癌、11例鱗腺癌;體重在48~79kg,平均(63.52±7.41)kg;發(fā)病部位:32例中央型、23例周圍型;病程在6~19個月,平均(12.58±3.41)個月。兩組(病程、性別、病理類型、TNM分期、體重、發(fā)病部位等)相比P>0.05,可比較。
納入標準:①均滿足《中華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中對“肺癌”診斷標準[3]。②TNM分期在III~IV期。③病歷資料齊全、完整。④年齡在18周歲以上。⑤Karnofsky評分在70分以上。⑥患者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②中途從本研究退出者。③預計生存期在3月以內。④合并肺結核等疾病者。⑤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⑥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者。⑦研究未開展前接受過抗腫瘤治療者。⑧處于哺乳期、妊娠期女性。
1.2 方法 對照組:第1天,給予135mg/m2紫杉醇,溶于500mL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第2天,給予200mg卡鉑,溶于500mL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21d為1周期,共計治療2周期。觀察組:給予吉非替尼,口服,每次250mg,每日1次,4周為1周期,共計治療2周期。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兩組均在治療2周期后觀察治療效果。①臨床療效具體判定標準:病灶縮小50%以上為CR(完全緩解)。病灶縮小25%~50%為PR(部分緩解)。病灶無縮小、無轉移為SD(穩(wěn)定)。病灶面積擴大或出現(xiàn)新病灶為PD(進展)。[4]。②血清腫瘤標志物:抽取所有患者5mL空腹靜脈血,以10cm離心半徑、3500r/min離心速率,離心處理10min,分離血清,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酶聯(lián)免疫化學發(fā)光法檢測NSE(神經(jīng)特異性烯醇化酶)、CYFRA21-1(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CEA(癌胚抗原),試劑均由上??道噬锟萍加邢薰咎峁磺胁僮髦斪裣嚓P標準完成。③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統(tǒng)計皮疹、腹瀉、間質性肺炎、惡心嘔吐、骨髓抑制發(fā)生率。
附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結果[n(%)]
附表2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對比結果(±s)
附表2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對比結果(±s)
注:與治療前比較,a1t=3.660,a1P=0.000;a2t=2.575,a2P=0.011;a3t=2.310,a3P=0.023;b1t=9.203,b1P=0.000;b2t=10.066,b2P=0.000;b3t=15.802,b3P=0.000。
組別 NSE(ng/mL) CYFRA21-1(ng/mL) CEA(ng/mL)治療前 治療2周期 治療前 治療2周期 治療前 治療2周期對照組(n=55) 38.62±6.25 34.62±5.16a1 18.62±4.62 16.62±3.44a2 53.62±8.64 50.26±6.46a3觀察組(n=55) 38.69±6.21 30.06±3.13b1 18.65±4.59 12.16±1.34b2 53.69±8.55 34.26±3.17b3 t 0.059 5.604 0.034 8.959 0.043 16.490 P 0.953 0.000 0.973 0.000 0.966 0.000
附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結果[n(%)]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26.0軟件檢驗,配對或獨立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SAS以及SDS評分),以“±s”表示,檢驗計數(shù)資料(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n/(%)]”表示,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對比結果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89.09%)比對照組(67.27%)高,P<0.05,見附表1。
2.2 血清腫瘤標志物對比結果 治療前比較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P>0.05;觀察組治療2周期后血清NSE、CYFRA21-1、CEA水平均比對照組低,P<0.05;觀察組血清NSE、CYFRA21-1、CEA水平降低幅度均比對照組高,P<0.05,見附表2。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結果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7.27%)比對照組(25.45%)低,P<0.05,見附表3。
目前,臨床普遍認為肺癌的發(fā)生與免疫功能失衡、慢性肺部感染、遺傳、環(huán)境污染、吸煙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5]。肺癌多見于中老年人群,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將近50%的肺癌患者為老年人。肺癌具體表現(xiàn)為刺激性干咳、咳嗽咳痰、反復性肺部感染等,同時由于肺癌患者大部分合并糖尿病、高血壓、慢阻肺等基礎病,治療難度較大。晚期肺癌患者惡性腫瘤生長速度較快,同時由于腫瘤組織會對周邊的臟器形成持續(xù)性的刺激,容易引發(fā)局部炎癥反應,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當,則會引發(fā)全身炎癥反應,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一定威脅。
NSE、CYFRA21-1、CEA是臨床常見的腫瘤標志物,參與了細胞凋亡、各個器官功能維持以及組織重建。NSE屬于糖蛋白,在1965年被發(fā)現(xiàn),單獨檢測特異度較低。惡性腫瘤患者隨著癌細胞生長、浸潤,血清CYFRA21-1濃度會明顯升高,在小細胞瘤、神經(jīng)母細胞瘤中的含量最高。CEA屬于酸性糖蛋白,是肝臟細胞、胰臟、胎兒胃腸上皮細胞合成,在成人卵巢、腸道以及胰腺中均有表達,主要存在于癌細胞表面,具有廣譜性。
常規(guī)化療雖然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取得一定的抗腫瘤效果,但對于晚期肺癌患者機體處于免疫抑制狀態(tài),常規(guī)化療難以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吉非替尼可有效抑制絡氨酸激活以及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生長,降低絡氨酸活性,防止癌細胞再生長或轉移,達到延長患者生存周期、降低死亡率、防止疾病進展的作用和目的。吉非替尼口服給藥方便,藥物的半衰期較長,一般可以維持41h,藥物吸收速度緩慢,且毒副作用較輕,患者耐受性、接受度均較高。靶向治療可以降低化療藥物對正常組織、細胞的傷害,減輕毒副反應,加快新生血管生成,防止腫瘤轉移、侵襲。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89.09%)比對照組(67.27%)高,觀察組治療2周期后血清NSE、CYFRA21-1、CEA水平均比對照組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7.27%)比對照組(25.45%)低,P<0.05。表明吉非替尼靶向治療在晚期肺癌治療中臨床療效顯著、確切。吉非替尼靶向治療期間,即便是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經(jīng)過對癥處理后也會緩解,對抗腫瘤效果無較大影響。
綜上所述,晚期肺癌患者采納吉非替尼靶向治療,可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濃度,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