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亮
(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祖?zhèn)魃褶r(nóng)嘗百草,發(fā)現(xiàn)了茶的藥用價值。隨著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茶文化也隨之不斷融入華夏文明,從唐代茶文化的興起到如今茶文化的源遠流長,可以說茶文化是我們東方文化的瑰寶。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茶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古代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的茶,茶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飲茶在古代中國也是非常普遍的。而隨著中國茶文化的不斷發(fā)展,人們也從普通的飲茶歸納總結出了茶道。茶道,是飲茶時所體現(xiàn)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品位。人們通過飲茶的技巧來陶冶情操、修身養(yǎng)性、升華思想,使自己成為質樸高尚的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茶文化所蘊含的精神融入了中國的各大領域,詩詞、書法、宗教等都離不開茶文化的精神。
茶文化有著深厚的內涵,其不僅包含“物質”層面還包含“精神”層面。其物質方面主要是指茶葉的種植培育,炒制加工等技術活動,而精神方面指的就是飲茶的風俗、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yǎng)性等主觀意識形態(tài)。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茶文化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弘揚茶文化,對社會進步和茶葉發(fā)展,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禪宗,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依善,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中國的禪宗源于達摩初祖當年在嵩山寺廟面壁打坐,坐禪九年得道創(chuàng)下禪宗。禪宗興盛之后,禪滲透于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茶文化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在佛家禪宗的禪文化融入之下,茶禪文化應運而生,更形成了“禪茶一味”的佳話,為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茶與佛教的淵源不僅體現(xiàn)于禪宗,茶與佛教之間的關系非常的普遍與廣泛,佛教對于茶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促進作用。
佛教中僧人飲茶歷史悠久,認為“茶有三德”,由“茶之德”生發(fā)出禪宗茶道,即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為“三德”。禪宗和尚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禪,要求靜坐、靜心,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凈”。坐禪難以堅持,除了身體上要保持“入定”的姿態(tài),既不能動,更不能偏,于身心而言都很難熬,在坐禪難以堅持或意識迷糊時,飲茶可提神醒腦,增加精神,使坐禪堅持更久。在坐禪時,通常一坐就是三個月,在日常的飲食生活中,因為飲食完畢后就要繼續(xù)坐禪,很容易出現(xiàn)消化不良、胃痛胃脹等癥狀,飲食完畢后飲茶可以生津潤腸,促進消化,避免上述癥狀的發(fā)生。在禪修的修行中,難免有紅塵之事侵擾,佛門雖清凈之地,但不染紅塵亦辦不到,僧人雖然出家,但也不可能不接觸異性,難免出現(xiàn)對異性的想入非非、魂不守舍,從而在坐禪時無法集中精神,而飲茶能夠轉移注意力、抑制性欲,自當是佛門首選飲料。所以佛門之中對茶有著特殊的感情,僧人和寺院在茶的種植生產(chǎn),制作技術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很多茗茶也出自寺院僧人之手,可以說茶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一禪一茶,兩種文化,佛是茶的升華,茶是佛的禪心。禪茶,是佛門寺院和尚居士喝的茶,是清凈之地的一種茶道。茶禪是一種文化,是茶文化和禪文化的有機結合,二者一物一心,不即不離,融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茶禪文化,對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我國在茶葉種植生產(chǎn)與技術制茶發(fā)展過程中與佛教文化有著不解之緣。上文也說到寺院中的僧人在打坐修禪時,飲茶是一種很好的提神醒腦的方式,茶也是僧人們必備的一種飲料。再者我國的寺院大多數(shù)都建造在風景優(yōu)美的山林之中,佛學禪修講求一個“靜”,佛門圣地也有清凈之地一說,而將寺院建立在山林中,既可以滿足佛教中對寺院的要求,也可以滿足僧人對修行的要求。由于寺院建造在山林中,這些地區(qū)的空氣以及土壤環(huán)境又十分有利于茶樹的生長,因此僧人在靜心修禪修佛的同時,對茶的研究也頗有造詣。隨著時代的不斷推進和發(fā)展,我們的前輩們對茶的種植和技藝不斷探尋和研究,寺院種茶和制茶的方法及技術逐漸興起。
僧人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晉書·藝術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痹诠糯搅炙聫R林立,每個寺廟多多少少都會種植一些植被以凈化美化環(huán)境,由于茶是僧人們在修行中不可缺少的飲品,再加上禪農(nóng)經(jīng)濟在中國的發(fā)展,使得僧人們開始逐漸在寺院內種植茶樹。僧人們飲茶修行,也逐漸成為其獨特的寺院茶文化,飲茶也成為寺院制度的一種重要部分。
在歷史的長河中,農(nóng)禪思想的推廣與發(fā)展,讓許多名山大川中的寺院都種植上了茶樹,采制茶葉。在這種背景條件下,各個寺院但凡有適宜的條件可以栽種茶樹的地方,都會被寺院的僧人開辟土地種植茶樹。由于我國佛教寺院大部分都建在風景宜人的山林之中,其所在自然條件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所以,當下我國很多的名品茶,可以說是出自寺院的僧人之手。例如在古代,四川省蒙山甘露寺的一位名叫吳理的僧人是最早在我國開始栽種茶樹的,其培育出的“蒙山頂上茶”可以說是聞名天下,蒙山茶歷史悠久,還有仙人共同種植的傳說,被稱為“仙茶”。福建武夷山到現(xiàn)在也是產(chǎn)茶大戶,其出產(chǎn)的“武夷巖茶”是烏龍茶的始祖。武夷巖茶以寺院所制最為得法,僧徒們按照不同時節(jié)采回的茶葉,分別制成“壽星眉”、“蓮子心”和“鳳尾龍須”三種名茶。浙江杭州以產(chǎn)龍井茶而聞名,據(jù)《茶經(jīng)》記載,最初的龍井茶出自于錢塘天竺寺、靈隱寺中僧人之手。黃山毛峰被列為我國十大名茶之一,產(chǎn)于著名的旅游勝地黃山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一帶,它“狀如雀舌,香如蘭花”,至今仍被各大愛茶人士贊不絕口。江西廬山由于地勢雄奇險峻,山中寺廟眾多,僧人們在白云深處栽種茶樹,采制茶葉。這種茶喝起來有一種在云里霧里的感覺,因此得名廬山云霧茶,聞名全國。這些名茶無論哪一個都可以說是全國聞名甚至是世界聞名,而最初的種植和生產(chǎn)都出自于寺院僧人之手,可見佛教與茶之淵源甚深。
當然,佛教寺院在長期的種植和飲用茶葉的過程中,對栽培、焙制茶葉的技術也有很大的影響和推進作用。茶樹有喜愛溫濕和耐陰的特性,為了創(chuàng)造茶樹生長的良好環(huán)境,唐代湖南佛寺中創(chuàng)造了竹間種茶的方法。唐永貞元年(805 年)柳宗元被貶謫到湖南,在永州龍興寺品嘗到新采的“竹間茶”,作《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同年,劉禹錫被貶郎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馬,作《西山蘭若試茶歌》曰:“山僧后檐茶數(shù)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蘭若是梵語寺廟的意思,山僧在寺院的后面栽種的數(shù)叢茶樹到了春天發(fā)出了新芽,就好像客人到來抖擻的衣裳。將新鮮的嫩芽采摘炒制,一會兒就炒的滿室茶香,再加上金沙水入壺中,就仿佛疾風驟雨和松林婆娑聲在耳邊回響,將茶水倒入碗中,仿佛有白云和鮮花互相徘徊。詩中提到在竹間種茶的方法,可使茶樹有適度的庇蔭環(huán)境,并且“竹露所滴其茗,倍有清氣”。佛教徒們創(chuàng)造的“竹間茶”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茶園庇蔭栽培方法。從劉禹錫的詩中,可以看到僧徒們將新采的竹間茶,經(jīng)過炒焙的工藝處理,使?jié)M室生香。隨著時代的推進,寺院的僧人將在種茶制茶上的技術加以推進和推廣,并將飲茶的習俗傳到民間,對茶文化的發(fā)展和推動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僧人飲茶的方法最初采用的是民間之法,將茶葉、果料同桂圓、姜等一起煮飲,稱為茶蘇。直至宋代,余杭徑山寺舉行了茶宴,將茶的嫩芽研磨成粉末,再用開水進行沖泡,這種飲茶之法被稱為“點茶法”,這種飲茶法對推動民間飲茶習俗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說到佛教與茶禪文化的傳播,可以將其分成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兩部分,對內傳播的主要體現(xiàn)為寺院僧人將種茶、制茶以及飲茶的習俗傳播到民間,“禪茶一味”也為中國的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礎。中國茶道重自然,輕禮法,玄精神,輕形式。茶文化也得到了普及。以至于到如今,“茶道”已經(jīng)演變成了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在唐代茶禪文化盛行時期,人們對飲茶的習俗已經(jīng)做出了一些規(guī)矩和儀式,對環(huán)境、禮節(jié)等都有了一些講究。宋代開創(chuàng)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藝的形式出現(xiàn)在文人雅士之間。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jīng)山寺求學取經(jīng),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說到這就提到了佛教和茶禪文化的對外傳播。如今日本的茶道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很有名氣,而日本茶道的起源就來源于中國。日本僧人來中國學習佛法,也將中國寺院中的茶帶回了日本寺院種植,隨著日本寺院的精心栽培,茶的種植規(guī)模再也不斷增加,隨著佛教禪師在日本的傳教,茶文化也在日本民間普及,僧人們?yōu)榱伺c施主結緣設立了專門飲茶用的茶屋,日本茶道也隨之興起,至今已經(jīng)影響世界。當然,除了日本外,我國的茶禪文化已經(jīng)傳入了英、法等各個國家,可以說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很多國家感受到我們中國的茶禪文化進而來到中國學習佛學,二者相輔相成,兩種文化的結合與傳播又影響了其他國家以及社會的文明,可以說佛教和茶禪文化的傳播為全世界很多國家的文化都添上了一筆濃重的色彩。
提到茶道精神,不由的想起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意思是說茶葉最適合道德質檢、行為端正的人喝。中國的茶道精神強調自省,自悟,以茶養(yǎng)德,主要表現(xiàn)在“怡”、“清”、“和”、“真”四個方面,“怡”是指修身養(yǎng)性,畢竟茶在最初的作用就是藥物價值,茶本身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同時在飲茶的過程中,身心也能得到放松,“清”是指清心寡欲,力爭做到佛教中人的清心寡欲,縱使面對燈紅酒綠和各種誘惑也能保持清醒?!昂汀笔侵钢t和,儒家的中庸大和之道,為人要謙和低調,秉承中庸之道,以茶會友、以茶待客等都是中庸之道的體現(xiàn)?!罢妗本褪且貧w本真,審視自我,也是對待身邊的人要真誠,要真情實感,不做作不虛偽。而在佛教所傳達的禪茶精神中,這四個字也同樣可以適用于茶禪的理念。在茶禪文化的發(fā)展中,寺院的僧人們通過對茶禪文化的不斷加深,逐漸開創(chuàng)了很多與茶文化相關的活動,例如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與文人唱和茶事等,豐富了茶文化內容的同時,也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行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佛門中更是有茶是佛的化身的比喻,世間萬物皆帶有佛性,都可被視為佛的化身。茶自然也可看作是佛的化身,能修身養(yǎng)性,為眾生解毒、解渴,人通過喝茶與自然界的相通,獲悉萬物真理,最終悟得佛性。從茶道中便可感悟到人生的真諦,一泡好茶要經(jīng)過多道復雜的程序,才沖泡怡人的茶湯,歷練出清香。人生不也正是如此嘛,需歷經(jīng)磨難與挫折,方可不斷成長,歷經(jīng)修行終可成佛。
中國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相互影響不斷發(fā)展,佛教文化擴大了茶的影響力,提高了茶的社會地位和作用,而茶文化又可以幫助佛教中人參悟禪機。所以,茶禪文化是佛教和茶道精神的載體,可以讓人們明悟人生哲理,修養(yǎng)身心,領悟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