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曦
(福建博物院,福建福州350000)
2018 年3 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成立,原文化部、國家旅游局進行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統(tǒng)籌規(guī)劃文化事業(yè)、文化產業(yè)、旅游業(yè)發(fā)展。隨后,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fā)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fā)展,科學利用博物館等文化場所開展文化、文物旅游。這一系列舉措密切了文化事業(yè)、文化產業(yè)以及旅游業(yè)之間的關聯(lián),充分體現(xiàn)文化旅游這一旅游形態(tài)在旅游行業(yè)中的重要價值。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將工作重點放在滿足人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要內容。因而,文旅融合既是時代的背景也是時代發(fā)展的需求。
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文化場所,是我國文化事業(yè)的核心要素,博物館成為文化旅游的載體,能夠豐富文化旅游的內涵,提升文化旅游的品質,凸顯文化旅游的價值,為文化旅游的發(fā)展添磚加瓦。對于博物館自身而言,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積極參與文化旅游建設,不僅能夠擴大服務對象,充分發(fā)揮其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職能;亦能夠豐富收益渠道,助力博物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文旅融合對博物館而言既是挑戰(zhàn),亦是重要的機遇。
1682年,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成立并向公眾開放,由此,博物館逐漸成為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的公共場所。20 世紀以來,隨著博物館的進一步開放,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逐步擴大,除了收藏、科研、教育等基本功能之外,其在娛樂、文化交流、城市建設等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單霽翔先生在《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城市文化》一文中提到:“博物館應成為‘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綠洲’、‘知識的殿堂’、‘城市的客廳’、‘文明的窗口’”。在當前文旅融合發(fā)展的趨勢下,博物館功能的內涵與外延日漸豐富,博物館不僅是城市文化的記憶,亦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其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博物館是一個充滿思想、智慧的地方,那些經(jīng)年積累且大多經(jīng)過系統(tǒng)設計的文化符號,給觀眾帶來了強大的精神體驗。從博物館的誕生、發(fā)展的歷史來看,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是隨著時間的進程不斷被強化的。特別是西方發(fā)達國家,他們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的認識更是走在前列。1880年,美國學者詹金斯(Jenkins)在《博物館功能》一書中明確指出,博物館應該成為普通人的教育場所。1906年,美國博物館協(xié)會成立,就立即提出“博物館應該成為民眾的大學”。
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核心價值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認同,并且其重要性的提升在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 ICOM)對博物館定義的變化中可見一斑。1989 年ICOM 海牙會議通過的博物館定義為:“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的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并向大眾開放。它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的見證物?!倍?007年ICOM 維也納會議修訂的博物館定義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痹?007年的定義中,將“教育”提至“研究”、“欣賞”之前,充分體現(xiàn)了教育作為博物館核心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增強。
博物館是重要的社會教育基地,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在教育內容上,博物館教育依托館藏文物,以實物教育為主,內容多樣,體會直觀;在教育形式上,以互動與體驗教育為主,形式廣泛,生動有趣。近年來,隨著博物館教育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博物館方面也更加注重教育內容及形式上的革新。教育內容上,除了依托館藏文物進行闡釋、開發(fā)與延伸之外,也積極尋求外部合作,以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內容;教育形式上,除了傳統(tǒng)的陳列展覽和講解服務之外,流動展覽、講座、課程教育、體驗活動、文創(chuàng)產品、演出等形式的活動亦趨多樣。例如,近年來福建博物院開展的“文博名家說”講壇活動,邀請包括單霽翔先生在內的國內外知名文博專家學者開展各類教育活動,為博物院的觀眾帶來精彩紛呈的學習內容。
文化與旅游融合,為博物館帶來了大量的觀眾群體,這對博物館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博物館應利用既有優(yōu)勢,針對新觀眾群體,在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上積極拓展、主動創(chuàng)新,充分展現(xiàn)教育功能,以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職能。
文旅融合為博物館帶來最直觀的變化就是觀眾群體的拓展,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博物館公眾拓展到更為廣泛的社會公眾。傳統(tǒng)意義上的博物館公眾多是文物愛好者、藝術愛好者,或是關注博物館的個體或群體。而因文旅融合所帶來的新觀眾,除了傳統(tǒng)的博物館公眾之外,還有可能是從未涉足博物館,甚至從未關注過博物館的人群。針對這一部分博物館觀眾,我們要加強觀眾研究,對其群體特征、參觀心理及行為進行深入分析,以提供更加符合觀眾需求的教育內容及教育活動,讓觀眾獲得滿意的進館體驗,讓這些博物館觀眾轉化為博物館新公眾,使其主動走進博物館成為潮流。
近年來,伴隨著博物館管理理念的演進,以“物”為本轉變?yōu)橐浴叭恕睘楸镜乃枷胫饾u深入到博物館的日常管理中,博物館的服務意識愈發(fā)濃烈。對于博物館教育而言,觀眾服務的理念也應深入日常工作。面對文旅融合帶來的博物館觀眾,教育工作的服務理念應見之于細節(jié)。一是將“分眾”理念引入博物館教育工作,為不同需求、不同層次的觀眾群體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例如在講解服務的提供上,可針對不同人群提供不同形式、風格、內容的講解。針對不遠萬里而來的文物愛好者,提供系統(tǒng)專業(yè)的講解內容;針對親子旅游的人群,提供生動有趣的解說;針對跟隨旅行團而來的人群,提供簡明清晰的解說等。二是在軟硬件上為觀眾提供便利的獲取知識的工具,例如講解器的維護及更新、手機應用程序的開發(fā)及運用等。三是做好博物館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工作,從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到一線的講解人員都應在知識體系上及時更新,跟上博物館教育工作的開展水平,以更好地為觀眾提供教育服務。
對文旅融合帶來的新觀眾群體而言,探索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是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博物館作為城市文化的記憶和城市文明的窗口,肩負著展示城市歷史文化的責任。一方面,博物館教育內容應充分利用和挖掘館藏資源,深挖館藏文物與城市歷史、城市發(fā)展之間的關聯(lián),以創(chuàng)意多樣的方式展現(xiàn),讓觀眾能夠見證城市發(fā)展的歷程。另一方面,博物館應加強對外合作交流,引進并利用優(yōu)質文化資源,將其與館藏文物充分結合,推出優(yōu)質的教育活動內容,以滿足觀眾多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福建博物院《絲路帆遠—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七省文物精品展覽》,展覽薈萃沿海七省51家博物館300多件絲路文物,全面介紹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發(fā)展、繁榮的過程,呈現(xiàn)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遺存,驗證了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qū)地位。展覽緊跟時代潮流,尋求全方位合作,為博物館觀眾呈現(xiàn)古代絲綢之路波瀾壯闊的往昔。
博物館教育形式多種多樣,基本的有展覽、講解、講座等。如今,面對文旅融合下的新觀眾群體,博物館應充分考慮旅游觀眾的性質特點,開發(fā)出更適應于旅游人群的教育方式。
一是體驗感的提升。對于文旅融合帶來的觀眾群體,在短時間內激發(fā)其對博物館的興趣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標。因而在教育形式上可更加靈活多樣,例如在展覽的呈現(xiàn)方式上,可充分考量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潮流,巧妙運用例如AR、VR 等多媒體技術,寓教于樂,讓展覽更加生動有趣,不再晦澀難懂,讓公眾更樂于親近展覽,在樂趣中獲取知識。
二是線上線下融合。2020年初開始的疫情給全世界帶來了一場震動,亦對文博行業(yè)帶來重大影響。疫情雖然限制了線下博物館的訪問,但各博物館線上活動的開展如火如荼,無形中大力促進了線上博物館的建設。關于后疫情時代線上博物館的發(fā)展走向也成為當下討論的熱點之一。博物館參觀活動有其不可替代的線下沉浸式體驗,這與旅游活動的特性相符;然而博物館又同時具有文化與知識傳播的特性。因而,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館教育工作可充分利用線上博物館建設的成果,將教育活動伴隨著旅游活動的進行從線下延伸至線上,將二者有效融合,以最大化教育效果。例如此次抖音聯(lián)合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九大博物館推出的“在家云游博物館”活動,通過直播、360度全景逛展等形式,展示文物風采。這不僅是一次很好的博物館教育活動,亦是一次很好的博物館營銷,可為博物館帶來大量的潛在旅游觀眾。又如敦煌博物院與騰訊聯(lián)合開發(fā)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以其精美的制作和豐富新穎的內容,成為博物館線上內容的佼佼者?!霸朴味鼗汀笔蔷€上互動式教育活動的一個典型案例,可以成為線下旅游活動的有效延伸,讓博物館教育活動不止步于旅行的結束。
三是文創(chuàng)產品應用。文創(chuàng)產品作為博物館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能夠在觀眾與博物館之間建立一種互動關系,無論是購買文創(chuàng)產品,還是參加文創(chuàng)活動都能使參與者通過這種互動關系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藝術修養(yǎng),發(fā)展個人潛能、提升個人素質。因而,對于旅游觀眾而言,參加文創(chuàng)活動及購買文創(chuàng)產品也是良好的教育活動。一方面,博物館可組織一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的創(chuàng)意制作活動,吸引旅游觀眾參加,不僅能促進觀眾獲取知識,還能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另一方面,旅游觀眾購買文創(chuàng)產品,不僅能夠充分發(fā)揮文創(chuàng)產品文化傳播與推廣的作用,還能將其作為具有文化意義與紀念意義的精美旅游紀念品,把文化旅游的記憶帶回家。例如福建博物院在開發(fā)“近現(xiàn)代中國繪畫大師齊白石作品展”的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時,利用好齊白石畫展中的經(jīng)典圖案、作品所蘊含的故事,將文物背后的故事設計到文創(chuàng)產品當中,為文創(chuàng)產品賦予新的“性格”,從而使消費者對文創(chuàng)產品產生認同感和共鳴,讓觀眾在觀賞“齊白石畫展”之余把博物館記憶帶回家,并延伸和拓展了博物館文化傳播和教育的社會功能,成為連接博物館與觀眾,增強文化記憶的最佳載體,更好地滿足了廣大觀眾渴望將“博物館記憶帶回家”的愿望。
博物館與旅游發(fā)展之間關系的討論在國際博物館界由來已久。1977 年,在莫斯科舉行的ICOM 第12 次大會上所發(fā)布的第2 號決議就是“博物館與世界旅游”;2009 年,ICOM 將“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確定為“博物館與旅游”。博物館是旅游活動的重要載體,更是文化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當前,我國大力推行文化與旅游融合發(fā)展,博物館作為兩者連接的重要部分,是其綜合發(fā)展的良好時機,也對其公眾文化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作為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需要不斷革新工作思路,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讓文旅融合帶來的新觀眾群體樂于親近博物館、主動走進博物館,讓博物館真正成為連接文化與旅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文旅融合時代下發(fā)揮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