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大小七和弦、小小七和弦、減減七和弦等七種七和弦在自然、和聲大小調中調的歸屬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論述,以期為基本樂理的教學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屬七和弦 導七和弦 教學思維
四個音按照三度關系疊置起來構成七和弦。七和弦由根音、三音、五音、七音構成,根音到七音之間的距離是七和弦中最重要的音程關系,決定了七和弦的名稱。根據七和弦構成的三和弦基礎及根音至七音的音程關系可以分為大小七和弦(又稱為大三小七和弦)、小小七和弦(又稱為小七和弦)、減減七和弦(又稱為減七和弦)、減小七和弦(又稱為半減七和弦)、大大七和弦(又稱為大七和弦)、增大七和弦、小大七和弦七類。當以上七個七和弦放在不同調試中時,它們除了具備基本的和弦性質外,還具有獨特的調式意義。
一、大小調式中七和弦的構成情況
七和弦在自然大小調與和聲大小調中的構成情況不一致,現將七和弦的構成列表如下:
(一)自然大小調中七和弦構成情況
從七和弦在自然大小調中Ⅰ—Ⅶ構成的情況我們可以得知它們的構成數量是:1對大小七和弦、1對減小七和弦、2對大大七和弦、3對小小七和弦。
(二)和聲大、小調中七和弦構成情況
從七和弦在和聲大小調中Ⅰ—Ⅶ構成的情況我們可以得知它們的構成數量是:1對大小七和弦、1對大大七和弦、1對減小七和弦、1對小小七和弦、1對小大七和弦、1對增大七和弦、1對減減七和弦。
(三)小結
綜上,通過對自然大小調與和聲大小調中七和弦的構成情況分析,自然大小調中存在大小七和弦、減小七和弦、大大七和弦、小小七和弦四類七和弦,和聲大小調中除了以上四種七和弦外,還增加了小大七和弦、增大七和弦、減減七和弦三類,共有七種七和弦。也就是說大小七和弦、減小七和弦、大大七和弦、小小七和弦四類七和弦共同存在于自然、和聲大小調中,小大七和弦、增大七和弦、減減七和弦三類七和弦僅存在于和聲大小調中。本文將根據七種七和弦在自然、和聲大小調中的特點分別進行調歸屬問題的教學探究。
二、七種七和弦所屬調式教學思維
(一)減減七和弦
減減七和弦由減三和弦+減七度構成,音程關系為小三度+小三度+小三度,通過對自然、和聲大小調中七和弦的構成分析得知,減減七和弦僅存在于和聲大小調中。同時,該和弦的根音至七音為減七度,為特性音程,筆者在《大小調式中音程的教學思維探究》一文中論述過,可利用特性音程的方法找到減減七和弦所屬調。
通過研究發(fā)現減減七和弦中的減七度音程的兩個音級分別是和聲大調Ⅵ級與和聲小調Ⅶ級構成。因此,首先可將減七度音程中帶有降號的音作為和聲大調的Ⅵ級往上大三度找到主音確定和聲大調,或者將帶有升號的音作為和聲小調的Ⅶ級往上小二度找到主音確定和聲小調。再將另一個無變化的音級作為和聲大調的Ⅵ級往上大三度找到主音確定和聲大調,或作為和聲小調的Ⅶ級往上小二度找到主音確定和聲小調。
如:減減七和弦D-F-bA-bC
先找到減七度音程D- bC,將bC作為和聲大調的Ⅵ級音向上大三度找到主音bE,確定為bE和聲大調,再將D作為和聲小調的Ⅶ級往上小二度找到主音be,確定為be和聲小調。最后確定減減七和弦D-F-bA-bC所屬調與級數為:bE和聲大調(Ⅶ級,導七和弦)、be和聲小調(Ⅶ級,導七和弦)。
(二)增大七和弦
增大七和弦由增三和弦+大七度構成,音程關系為大三度+大三度+大三度,其中根音至五音為增五度,該音程是特性音程,僅存在和聲大小調中。同時,結合論文對自然、和聲大小調中七和弦的構成分析,可以得知增大七和弦只屬于和聲大小調,可利用特性音程找調的方式解決增大七和弦的調歸屬問題。
增大七和弦中增五度音程的兩個音級是和聲大調Ⅵ與和聲小調Ⅶ級構成。因此,首先可將增五度音程中帶有降號的音作為和聲大調的Ⅵ級往上大三度找到主音確定和聲大調,或者將帶有升號的音作為和聲小調的Ⅶ級往上小二度找到主音確定和聲小調。再將另一個無變化的音級作為和聲大調的Ⅵ級往上大三度找到主音確定和聲大調,或作為和聲小調的Ⅶ級往上小二度找到主音確定和聲小調。
如:增大七和弦F-A-#C-E
先找到增五度音程F- #C,將#C作為和聲小調的Ⅶ級音向上大二度找到主音d,確定為d和聲小調,再將F作為和聲大調的Ⅵ級往上大三度找到主音A,確定為A和聲大調。最后確定增大七和弦F-A-#C-E所屬調與級數為:A和聲大調(Ⅵ級,下中七和弦)、d和聲小調(Ⅲ級,上中七和弦)。
(三)小大七和弦
小大七和弦由小三和弦+大七度構成,音程關系為小三度+大三度+大三度,其中三音至七音為增五度,該音程是特性音程,僅存在和聲大小調中。同時,結合論文對自然、和聲大小調中七和弦的構成分析,也可以得知小大七和弦只屬于和聲大小調,可利用特性音程找調的方式解決小大七和弦的調歸屬問題。方法與減減七和弦、增大七和弦一致。
如:小大七和弦C-bE-G-B
先找到增五度音程bE- B,將bE作為和聲大調的Ⅵ級音向上大三度找到主音G,確定為G和聲大調,再將B作為和聲小調的Ⅶ級往上小二度找到主音c,確定為c和聲小調。最后確定小大七和弦C-bE-G-B所屬調與級數為:G和聲大調(Ⅳ級,下屬七和弦)、c和聲小調(Ⅰ級,主七和弦)。
(四)大大七和弦
大大七和弦由大三和弦+大七度構成,音程關系為大三度+小三度+大三度,無特性音程關系,結合上文分析得知大大七和弦屬于2對自然大小調,1對和聲大小調。首先利用調號循環(huán)的方法找到所屬的自然大小調,再將找到的調進行和聲化,看是否滿足大大七和弦音構成情況,確定和聲大小調。
如:大大七和弦G-B-D-#F
根據大大七和弦G、B、D三個音無變化,#F升高的特點,先利用調號循環(huán)的方法往升號調方向找,確定1個升種調號G自然大調與e自然小調,2個升種號調D自然大調與b自然小調符合要求。在此基礎上,將以上4個自然大小調和聲化確定滿足條件的調是:G和聲大調、b和聲小調。
最后確定大大七和弦G-B-D-#F所屬調與級數為:G自然大調/和聲大調(Ⅰ級,主七和弦),e自然小調(Ⅲ級,上中七和弦)、D自然大調/和聲大調(Ⅳ級,下屬七和弦)、b自然小調(Ⅵ級,下中七和弦)。
(五)減小七和弦
減小七和弦由減三和弦+小七度構成,音程關系為小三度+小三度+大三度,無特性音程關系,結合上文分析得知減小七和弦屬于1對自然大小調,1對和聲大小調。首先利用調號循環(huán)的方法找到所屬的自然大小調,由于減小七和弦在和聲大小調中都在Ⅱ級上構成,需在自然小調上進行大小調和聲化,確定同主音和聲大小調。
如:減小七和弦A-C-bE-G
根據減小七和弦A、C、G三個音無變化, bE降低的特點,先利用調號循環(huán)的方法往降號調方向找,確定2個降種調號的bB自然大調與g自然小調, 在此基礎上,將g自然小調分別同主音大小調和聲化得到滿足條件的調是:G和聲大調與g和聲小調。最后確定減小七和弦A-C-bE-G所屬調與級數為:bB自然大調(Ⅶ級,導七和弦),g自然小調、G和聲大調、g和聲小調(Ⅱ級,上主七和弦)。
(六)大小七和弦
大小七和弦由大三和弦+小七度構成,音程關系為大三度+小三度+小三度,無特性音程關系,結合上文分析得知大小七和弦屬于1對自然大小調,1對和聲大小調。首先利用調號循環(huán)的方法找到所屬的自然大小調,由于大小七和弦在和聲大小調中都在Ⅴ級上構成,需在自然大調上進行大小調和聲化,確定同主音和聲大小調。
如:大小七和弦C-E-G-bB
根據大小七和弦C、E、G三個音無變化, bB降低的特點,先利用調號循環(huán)的方法往降號調方向找,確定1個降種調號的F自然大調與d自然小調, 在此基礎上,將F自然大調分別同主音大小調和聲化得到滿足條件的調是:F和聲大調與f和聲小調。最后確定大小七和弦C-E-G-bB所屬調與級數為:d自然小調(Ⅶ級,導七和弦),F自然大調、F和聲大調、f和聲小調(Ⅴ級,屬七和弦)。
(七)小小七和弦
小小七和弦由小三和弦+小七度構成,音程關系為小三度+大三度+小三度,無特性音程關系,結合上文分析得知小小七和弦屬于3對自然大小調,1對和聲大小調。首先利用調號循環(huán)的方法找到所屬的自然大小調,再將找到的調進行和聲化 ,看是否滿足小小七和弦音構成情況,確定和聲大小調。
如:小小七和弦D-F-A-C
根據小小七和弦G、F、A、C四個音無變化的特點,先利用調號循環(huán)的方法往無調號方向找,確定為C自然大調與a自然小調,按照升號調方向不能滿足條件,故沒有符合的答案。按照1個降號調方向找,確定為F自然大調與d自然小調,2個降號調方向找,確定bB自然大調與g自然小調。在此基礎上,將以上6個自然大小調和聲化確定滿足條件的調是:bB和聲大調、a和聲小調。
最后確定小小七和弦D-F-A-C所屬調與級數為:C自然大調(Ⅱ級,上主七和弦),a自然小調/和聲小調(Ⅳ級,下屬七和弦),F自然大調(Ⅵ級,下中七和弦),d自然小調(Ⅰ級,主七和弦)、bB自然大調/和聲大調(Ⅲ級,上中七和弦)、g自然小調(Ⅴ級,屬七和弦)。
三、結語
大小調中七和弦的調歸屬問題,是基本樂理課程中的教學難點。作者將調式中的七和弦分為大小七和弦、小小七和弦、減減七和弦、減小七和弦、大大七和弦、增大七和弦、小大七和弦七類分別進行了教學探究,提出了一個新的思維方式,期望為該課程調式中的七和弦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貴州省省級重點支持學科“音樂學”項目(項目編號: ZDXK[2016]15);2017年凱里學院“基本樂理”課程教學范式改革試點項目(項目編號:KCFS14);2019年度凱里學院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基本樂理》項目(項目編號:hh202019);2019年度貴州省省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音樂學”項目(項目編號:黔教函[2019]630)的成果。
(作者簡介:向少華,男,碩士研究生,凱里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理論)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