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去實踐化”、“去本質(zhì)化”到“去美學化”
        ——關(guān)于后實踐美學與后實踐美學之后的思考

        2020-12-20 16:34:14潘知常
        山東社會科學 2020年3期
        關(guān)鍵詞:海德格爾本質(zhì)美學

        潘知常

        (南京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一、“去實踐化”

        改革開放的40多年,是當代中國美學風云激蕩的一個時期:不同的學派應(yīng)運而生,新生的名家橫空出世。不得不承認,自20世紀初美學進入中國,要論美學的繁榮與興盛,無疑是于斯世為最。不過,也必須指出,對待這一時期,固然要看到其中的繁榮與興盛,更要看到其中貫徹始終的主線。正如波普爾指出的:“始于問題和終結(jié)于問題——甚至是不斷增加深度的問題,以及不斷產(chǎn)生的那些能夠啟示新問題的問題”(1)[英]戴維·米勒編:《開放的思想和社會——波普爾思想精粹》,張之滄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頁。,才是其中的常態(tài)。那么,貫徹這一時期始終的主線,是否也有“始于”的“問題”和“終結(jié)于”的“問題”?是否也有“不斷增加深度的問題,以及不斷產(chǎn)生的那些能夠啟示新問題的問題”?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在我看來,這個貫徹始終的主線,這個“始于”的“問題”和“終結(jié)于”的“問題”、“不斷增加深度的問題,以及不斷產(chǎn)生的那些能夠啟示新問題的問題”,就是“去實踐化”,亦即對于“實踐”問題的深刻反省。

        “實踐”,是實踐美學的阿基米德點。實踐美學,則是肇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迄至80年代,實踐美學更是風靡全國,成為當之無愧的主流美學。但是,實踐美學其實也好景不長,自1980年代始,首先是高爾泰先生揭竿而起,在1983年第5期的《當代文藝思潮》刊登《美的追求與人的解放》一文,率先批評了實踐美學的立足之本—— “積淀說”。我在1985年發(fā)表《美學何處去》(《美與當代人》1985年第1期),1990年又發(fā)表了《生命活動——美學的現(xiàn)代視界》(《百科知識》1990年8期),也開始告別實踐美學,1991年我的學術(shù)專著《生命美學》也正式出版。當然,這一切都還只是先聲,繼而,是陳炎先生對于實踐美學的“積淀說”的批評;到了1994年,楊春時先生挑起的美學大討論,則標志著“去實踐化”的正式登場,也標志著實踐美學主流地位的結(jié)束。

        因此,當代美學的40年,事實上也就是“去實踐化”的40年。所有的美學新學派、美學新思考都是以程度不同地與“實踐”保持距離作為基本特征,這就是我們在面對當代美學40年之時的一個共同感受。區(qū)別于實踐美學的基于“實踐”,楊春時的超越美學是基于“超越”,張弘的存在美學是基于“存在”,我的生命美學是基于“生命”,鄧曉芒、張玉能的新實踐美學是基于“新實踐”,朱立元的實踐存在論美學是基于“實踐存在”,即便是實踐美學的主將李澤厚,也開始了對于“情本體”的竭力提倡……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去實踐化”是其中貫徹始終的主線,也是其中“始于”的“問題”和“終結(jié)于”的“問題”、“不斷增加深度的問題,以及不斷產(chǎn)生的那些能夠啟示新問題的問題”。當然,也并非不存在差別,只是,這差別僅僅在于“去實踐化”的程度,亦即僅僅在于弱實踐化、泛實踐化或者解實踐化的區(qū)別而已。例如,超越美學的“超越”是“去實踐化”,存在美學的“存在”是“去實踐化”,生命美學的“生命”是“去實踐化”,這可以被稱之為“解實踐化”;新實踐美學的“新”當然不是“解實踐化”,而是“去實踐化”,還有實踐存在論美學的“存在”也是“去實踐化”,這可以稱之為“泛實踐化”;即便是實踐美學自身,它毅然走向“情本體”,其實也仍舊是在“去實踐化”,這可以稱之為“弱實踐化”。

        進而,在我看來,回首當代美學的40年,“去實踐化”理應(yīng)被看作20世紀中國美學史上一次真正的美學自覺,它意味著:當代的中國美學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探索,終于尋覓到了真正的起點與歸宿。美學,開始直面馬克思所揭示的“肉體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現(xiàn)實的、感性的”(2)[德]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頁。人,直面審美活動的獨立性、審美活動的本體地位。何況,這其實也正是百年來中國美學的孜孜以求,是自20世紀初就開始的美學的世紀之夢。當時,王國維針對“以文學為生活”的“憂世”美學傳統(tǒng),以及“無獨立之價值”,“皆以侏儒倡優(yōu)自處,世亦以侏儒倡優(yōu)畜之”,“多托于忠君愛國勸善懲惡之意”,“自忘其神圣之位置與獨立之價值,而蔥然以聽命于眾”,(3)王國維:《王國維文集》(第三卷),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頁。轉(zhuǎn)而首倡“為文學而生活”的“憂生”美學傳統(tǒng),以及“自道身世之戚”、“擔荷人類罪惡之意”、“以血書”、“純文學”、“純粹之美術(shù)”、文學藝術(shù)的“獨立之位置”、“獨立之價值”的美學取向。(4)王國維:《王國維文集》(第一卷),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頁。1949年8月,朱光潛也曾在《周論》周刊上發(fā)表《自由主義與文藝》一文,言之鑿鑿地抒發(fā)過自己的美學情懷:“文藝不但自身是一種真正自由的活動,而且也是令人得到自由的一種力量。”

        換言之,美學之為美學,說一千道一萬,其實核心的問題無非就是一個:“因為形象而引起的無功利愉悅”;“關(guān)于美的形而上學,其真正的難題可以以這樣的發(fā)問相當簡單地表示出來:在某一事物與我們的意欲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的情況下,這一事物為什么會引起我們的某種愉悅之情?”(5)[德]叔本華:《叔本華思想隨筆》,韋啟昌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頁。這就正如施萊格爾所說:“對于我們所喜歡的,我們具備天才!”由此,沿著這樣的邏輯起點,我們不難想見:此處的“快樂”——也就是“愉悅”。當然,這“愉悅”中的大部分都不需要去研究,因為都是已知的。例如道德的愉悅、功利的愉悅,都是已知的。其中,未知的而且異常神秘的,只有特殊的“愉悅”——“美感”,所謂“由形象而引發(fā)的無功利的快樂”,或者,所謂因為“美與不美”而導致的“無功利的快樂”。這就是康德在審美活動中所發(fā)現(xiàn)的“謎樣的東西”:“主觀的普遍必然性”(“主觀的客觀性”)(6)[德]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宗白華譯,商務(wù)印書館1985年版,第6頁。,也就是黑格爾所贊美的美學家們有史以來所說出的“關(guān)于美的第一句合理的話”(7)[德]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版,第75頁。。美感,是一種只與對象的外在形式有關(guān)的情感體驗,貌似無用,卻又必有大用。這其中,無疑必然大有深意,也無疑值得專門研究!換言之,在人是理性的動物之前,我們是否可以說,人首先是情感的動物?除了理性之外,有沒有一種情感,更首先是人獸之分的界限呢?“康德既是第一個把美學建立在情感基礎(chǔ)上的人,也是把情感一般地引入到哲學中來的第一個人,這絕不是偶然的?!?8)[德]蓋格:《藝術(shù)的意味》,艾彥譯,譯林出版社2012版,第98頁。蓋格的發(fā)現(xiàn)與提示,我們絕不可以等閑視之。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作為曾經(jīng)的主流美學,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實踐美學卻日益無法勝任。毋庸諱言,實踐美學自身也有其美學貢獻。與其同時的其他三派都還停留在認識論的角度,孜孜以求的,也只是期冀弄清楚:在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誰為第一性、誰為第二性。相比之下,實踐美學確實技高一籌。例如,從自然派的主張美是客觀的自然屬性,審美只是反映,轉(zhuǎn)向?qū)嵺`美學主張美是客觀的社會屬性,審美成為人的創(chuàng)造,實踐美學成功完成了“去實體化”的工作。美,不再是認識實體,而是實踐對象,實體觀念轉(zhuǎn)向?qū)ο笥^念。從而,實踐美學克服了傳統(tǒng)唯心主義美學的直觀性和片面的主觀性,也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片面的客觀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tǒng)美學的主客二元對立,最終完成了從認識論到本體論的美學轉(zhuǎn)進。然而,實踐美學的缺憾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其中畢竟?jié)摯嬷厝后w、重理性、重現(xiàn)實關(guān)懷的時代印痕。社會一旦從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zhuǎn)型,在市場經(jīng)濟的公平、平等背景下,個體的、人的價值必將脫穎而出。而且,伴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深入,勞動和工業(yè)的異化,尤其是科技文明的異化也日益凸顯,始終盲目堅信“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但是卻同樣始終無視“勞動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丑”的實踐美學顯然無法令人信服地予以回應(yīng)。于是,后實踐美學也就應(yīng)運而生了。

        也因此,后實踐美學之“后”,首先就“后”在審美活動的獨立性和本體地位的最終被確認,因此才不惜“析骨還父,析肉還母”(9)[南宋]嚴羽:《滄浪詩話》(附錄),郭紹虞注解,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冒天下之大不韙,為“實踐”“加括號”,并且將之“懸置”起來。例如,作為后實踐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命美學對實踐美學的“實踐”視界的批評,無疑就正是著眼于其中的生命的形上消解,生命蛻變?yōu)樾味蠈W的零,并且矢志尋回失去了的生命、失去了的審美。早在1991年,拙著《生命美學》的封面語就已經(jīng)寫著:“本書從美學的角度,主要辨析什么是審美活動所建構(gòu)的本體的生命世界?!憋@然,考慮到直至2007年左右,新實踐美學與實踐存在論美學才呱呱墜地,生命美學早在1991年就已經(jīng)起步的美學指向,無疑堪稱時代之先聲,無論如何都不容漠視。

        同時,還必須指出的是,后實踐美學之“后”,其次還“后”在它挺身而出、振臂一呼之后,美學界所有的學者(包括李澤厚本人)都或者公開地或者悄悄地逐漸與最初的“實踐”不同程度地拉開了距離。在我看來,這無疑正是后實踐美學的不可抹殺的歷史功績——改革開放40多年中不可替代并獨占鰲頭的歷史功績。也因此,美學界有人無視歷史真實,輕率地將第三次美學大討論中的后實踐美學、實踐美學以及新實踐美學、實踐存在論美學等的學術(shù)貢獻并列起來,視同學術(shù)貢獻對等的幾方,是毫無道理的。也因此,對于“去實踐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實踐美學、實踐存在論美學的 “泛實踐化”以及實踐美學自身的“弱實踐化”,無疑可以繼續(xù)進行商榷。

        顯然,正是出于對審美活動的獨立性和本體地位的孜孜以求,新實踐美學、實踐存在論美學才幡然醒悟,毅然以實踐為箭靶,走上了程度不同的“去實踐化”的道路。這一點,當然值得肯定;遺憾的是,其中仍舊存在困惑。因為它們或者擴大實踐的內(nèi)涵,以物質(zhì)性吞沒精神性,以物質(zhì)勞動包容精神勞動;或者提升實踐的地位,現(xiàn)實的、異化的實踐被提升為超越性、自由性的活動。盡管都是意在靠近審美活動的獨立性和本體地位,盡管也都是稀釋、降解“實踐”,但是,問題卻在于:就“實踐”而言,物質(zhì)感性活動這個立身之本、這個阿基米德點,卻實在不可缺失。把“實踐”這個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范疇海德格爾化,無論是對于理解馬克思的深刻思考還是對于理解海德格爾的獨特創(chuàng)新,都是極不可取的。馬克思的“實踐”側(cè)重的是社會性,對于現(xiàn)實的人來說,社會性也確實優(yōu)先于個體性;海德格爾的“存在”側(cè)重的是個體性,對于審美活動來說,個體性又確實優(yōu)先于社會性,二者實在難以兼容。而且,物質(zhì)實踐的功利性導致了它必須占有對象、改造對象,但是審美活動卻不需要占有對象、改造對象,因此,實踐活動是無論如何都無法被泛化到審美活動的,也無法與審美活動直接對應(yīng)。新實踐美學、實踐存在論美學執(zhí)意泛化實踐,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即便再泛化實踐,這實踐也不可能包括審美活動。馬克思當年就批評過黑格爾“把勞動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zhì);只看到勞動的積極方面,而沒有看到它的消極方面”(10)[德]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劉丕坤譯,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6頁。。新實踐美學、實踐存在論美學也是如此。它們肆意將實踐非歷史化,歷史中“實踐”被人為地抽象出來,異化性質(zhì)也被剝離而出,改頭換面,竟然以抽象勞動的形式出現(xiàn)。其實,作為物質(zhì)活動的實踐是社會存在的基礎(chǔ)部分,這就已經(jīng)足夠,而且已經(jīng)十分重要。但是,它畢竟不是社會存在的全部,更不是社會存在的主導部分,須知,只有精神活動才堪稱社會存在的主導部分。新實踐美學、實踐存在論美學一定要把“實踐”泛化到精神活動甚至審美活動,其實根本多此一舉,反而降低了審美活動的超越性、自由性和理想性。本來,奠基于超越性、自由性和理想性的審美活動是必然要超越實踐的。所謂實踐,再怎么樣也都無法涵蓋人類全部生命活動的內(nèi)容,人類生命活動的最高形式更是與之無關(guān)。進而,所謂實踐,也畢竟只是現(xiàn)實活動,因此而引發(fā)的情感也畢竟只是現(xiàn)實情感,因此,倘若一意孤行地要在現(xiàn)實活動或者現(xiàn)實情感中去尋找審美的根據(jù),審美活動的超越性、自由性和理想性也就蕩然無存了。

        進而,在后實踐美學看來,其實審美活動并不包含于實踐活動之中,也無法從實踐中推演出來。審美活動與實踐活動之間,沒有簡單的、直接的因果對應(yīng)關(guān)系。充其量,實踐活動也只是審美活動得以產(chǎn)生的外部條件之一。倘若簡單地將審美活動等同于實踐活動,那其實也就是把審美活動等同于異化活動等現(xiàn)實生活了。而且,審美活動的超越性、自由性和理想性,無疑是在實踐活動之外的。實踐活動并不是審美活動的來源,審美活動來自在超越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所形成的理想活動,或者,對于“創(chuàng)造了丑”的實踐活動的否定與批判也可以成為審美活動的來源。因此,恰恰是對于實踐的超越而不是實踐本身才導致審美活動,無視審美的超實踐性,也就抹掉了審美的最基本的品格。因此,后實踐美學對于“實踐烏托邦”那樣一種想在現(xiàn)實活動中尋覓審美根據(jù)的做法,或者對于“情感烏托邦”那樣一種想在現(xiàn)實的情感世界中尋覓審美根據(jù)的做法,都是持鮮明的否定態(tài)度的。實踐之為實踐,無疑并不可能走出主客對立,既然是實踐,那就一定是社會的,也就一定不是個體的,這一切,都是由實踐的物質(zhì)性、社會性決定的。但是,構(gòu)成社會實踐前提的,卻只能是個體活動,一旦無視這個前提,一味推崇所謂實踐,這種實踐也就等同于機器的工作了。審美活動正是出于個體活動這個前提,也是個體選擇與創(chuàng)造的結(jié)果。因此,絕對不允許將實踐活動與審美活動的關(guān)系從發(fā)生論蛻變?yōu)闆Q定論,最后又蛻變?yōu)檫€原論,從而將審美活動還原為實踐活動。至于所謂“人的本質(zhì)力量”,說到底,也無非就是沒有超越必然王國的本質(zhì)力量、有限的本質(zhì)力量等諸如此類的本質(zhì)力量的“對象化”,“對象化”為人造自然是可以的,“對象化”為社會成果也是可以的,但是,卻實在無法想象竟然能夠被“對象化”為美。而且,在如今實踐所導致的科技文明已經(jīng)給人類帶來無盡災難的情況下,如果還要一味贊美實踐而對它所造成的異化現(xiàn)實視而不見,甚至對實踐所導致的危害喪失應(yīng)有的警惕,那就遠遠地偏離了美學的天命,無異于美學的失職。

        也因此,相形之下,倒是李澤厚的“晚年變法”更加切中要害。他通過“積淀”獲致的“情本體”其實也是“去實踐化”。但是,他的聰敏之處在于:沒有直接把現(xiàn)實勞動等同于審美活動,也沒有把現(xiàn)實感受等同于審美感受,而是創(chuàng)造了“積淀說”來加以貫通。這意味著:他已經(jīng)意識到了實踐活動與審美活動的根本不同。由此,區(qū)別于“新實踐美學”和“實踐存在論美學”的未涉審美本體,李澤厚的晚期美學卻十分敏捷地指向了本體。但是,卻仍舊是“妾身未分明”,因為“審美本體”其實是不可能簡單地來自實踐活動的“積淀”的!因此,不同于后實踐美學的游刃有余,李澤厚盡管也不斷附加幾句強調(diào)個體、強調(diào)感性的話,然而卻因為與他的體系不合,因此非但未能使得他的理論更加完善成熟,反而適得其反,恰恰使得他的理論更加矛盾也更加混亂了。例如,他最初提倡的是“社會實踐本體論”、“工具本體論”,這眾所周知,可是后來卻轉(zhuǎn)向了“心理本體論”、“情感本體論”, “自然的人化”—“工具本體”轉(zhuǎn)移為“人化的自然”—“情感本體”,這完全就是在玩魔術(shù)——李氏特有的美學魔術(shù),也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美學魔術(shù)。其中的美學魔術(shù)之一,可以稱作“主體性”的美學魔術(shù);其中的美學魔術(shù)之二,則可以稱作“積淀說”的美學魔術(shù),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在背后悄悄靠近的,卻是生命美學幾十年中都在孜孜以求的生命活動。也因此,在李先生那里,“社會實踐本體論”、“工具本體論”也就逐漸成了招牌,暗地里強調(diào)的卻是 “心理本體論”、“情感本體論”;“自然的人化”所導致的“工具本體”實際也只是說說而已,暗地里強調(diào)的則是“人化的自然”所導致的“情感本體”。還有“群體”與“個體”,他無疑是時時把群體性、客觀性和必然性掛在嘴上的,可是究其實質(zhì),卻不難發(fā)現(xiàn),落腳的還是個體性、主觀性和偶然性。但是,由于他無法自拔于自己信奉多年的基于“實踐”的美學,因此,雖實則已經(jīng)轉(zhuǎn)入后實踐美學,但是表面上卻不得不信誓旦旦仍舊效忠于實踐美學。

        可是,動物也已經(jīng)“制造工具”了很多很多年,為什么它們至今也沒有進化為人?人類同樣“制造工具”,為什么就偏偏進化為人了呢?還有“狼孩”的問題,他們都是已經(jīng)被“制造工具”的實踐“積淀”過的,但是為什么在回歸社會以后卻無論怎么教育都無法恢復為人?地震災害到來的時候更加奇特,形形色色的動物都在面臨危險,可是,我們每每會吃驚地發(fā)現(xiàn),為什么其中反應(yīng)最為緩慢的,恰恰就是已經(jīng)被“制造工具”的實踐“積淀”過的人類自己?諸如此類的問題,即便是晚年變法之后的李澤厚也仍舊無法直面,更談不上去回答了。何況,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是他的老問題了,在邏輯上就是不通的,二者并不在一個邏輯層面上,這是明眼人一看即知的??墒?,真正的客觀派美學倒是直截了當,就是直接聲稱:美是客觀世界的自然屬性。在李澤厚,卻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于是,實踐美學自身的邏輯混亂就是必然的。

        相比之下,后實踐美學的態(tài)度就堪稱徹底。在后實踐美學看來,從來源的角度,所謂實踐距離審美并不是最遠的;從根源的角度,所謂實踐距離審美也并不是最近的。相比之下,最近的,當然還是生命活動,它是生命活動本身的必然與必需,至于實踐活動,則僅僅是與審美活動相關(guān)而已。審美活動是滿足自己生命需要的特殊活動,是人類的生命需要。它是人類之為人類的“不得不”或者“欲罷不能”的生命動機。由此,我們不難順理成章地稱審美活動為生命的最高境界,可是,我們能夠說實踐活動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嗎?顯然不能。這意味著:審美即生命、生命即審美,但是,我們卻無法稱實踐即生命或者生命即實踐。因此,我們可以說因生命而審美,也可以說因?qū)徝蓝?;但是,我們卻不能說因?qū)嵺`而審美,也不能說因?qū)徝蓝鴮嵺`。

        二、“去本質(zhì)化”

        不過,還必須強調(diào)的是,就后實踐美學與實踐美學的對話而言,倘若只關(guān)注到程度不同的“去實踐化”,無疑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去實踐化”僅僅是后實踐美學所面對的特定對象——實踐美學所導致的產(chǎn)物。事實上,隨著對話的深入,后實踐美學之“后”,早已逐漸從程度不同的“去實踐化”向程度不同的“去本質(zhì)化”轉(zhuǎn)換。這意味著:后實踐美學之所以要挑戰(zhàn)實踐美學,“去實踐化”只是發(fā)端,“去本質(zhì)化”才是核心。當然,其中的根本問題,無疑仍舊是圍繞著審美活動的獨立性和本體地位而展開的。但是,相對于“去實踐化”,“去本質(zhì)化”無疑要更為深刻。

        審美與生命始終相依為命,二者互為表里,而并非與實踐始終相依為命,這是后實踐美學與實踐美學論爭的重要收獲。然而,“實踐化”還是“去實踐化”,卻恰恰與“本質(zhì)化”還是“去本質(zhì)化”直接相關(guān)?!胺簩嵺`化”甚至“弱實踐化”其實都不難做到,但是“泛本質(zhì)化”甚至“弱本質(zhì)化”卻很難做到了。因此,“去本質(zhì)化”,才是后實踐美學與實踐美學對話的最為實質(zhì)的底蘊,而且,在我看來,也才是實踐美學(包括新實踐美學與實踐存在論美學)所最難跨越的一關(guān)。

        顯而易見,實踐美學所謂基于“實踐”,究其實質(zhì),無非正是“本質(zhì)化”的思維方式在起著根本的制約作用。因此,要“去實踐化”,就必然會走向“去本質(zhì)化”。以審美起源問題為例,實踐美學特別關(guān)注的就是這個問題,并且自以為可以令人信服地予以解答。但是,審美起源研究果真具備理論價值嗎?如果從“本質(zhì)化”的角度去看,那當然是這樣。但是,倘若從“去本質(zhì)化”的角度去看,則會發(fā)現(xiàn),其實這個問題更多地只具有某種歷史價值、學術(shù)價值,卻實在談不上什么理論價值。動輒談?wù)搶徝榔鹪磫栴},主要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已。當然,也因為誤以為“實踐創(chuàng)造美”,所以實踐美學對審美起源問題念念不忘,也是在維護自己基于“實踐”的美學話語權(quán)。把審美活動的起源與審美活動的性質(zhì)等同起來,是傳統(tǒng)的歷史主義的看法。但是,卻絕非公理。設(shè)想從猿到人來考察人的本質(zhì),乃至同樣地設(shè)想從實踐到審美來考察審美活動的性質(zhì),都實在是美學研究中的南轅北轍之舉。首先,我過去說過多次,實踐美學表面上堂而皇之、大言鑿鑿,似乎拉到了大旗作虎皮,但是,卻很容易一擊而破。因為既然一口咬定“實踐創(chuàng)造美”,那就必然要證明實踐先于審美??墒?,一旦被反證有些審美卻是先于實踐的,實踐美學的最為根本的美學基石——“實踐創(chuàng)造美”就會轟然倒塌。可是,這又何其容易!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性審美肯定就是先于實踐的,這毫無疑問。其次,我也已經(jīng)一再提示:與實踐美學不同,在生命美學看來,“起源”問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根源”問題。而且,以審美發(fā)生僭代對于審美活動的性質(zhì)的思考,是實踐美學的致命缺憾。對于審美活動的反思,應(yīng)該是通過對于審美活動本身的考察來完成的。至于審美起源,如果它與審美活動的性質(zhì)彼此一致,那么考察與不考察都是一樣的;假如它與審美活動的性質(zhì)不相一致,其實考察與不考察也都是一樣的。在這個方面,且不要說實踐并不先于審美,即便是先于審美,也不能因此就證明了實踐對于審美有多么重要,更不能證明審美就必然會稟賦了實踐的本質(zhì)。何況,實踐美學對于實踐的強調(diào),其實只是源自“本質(zhì)化”的某種伎倆。從一開始,實踐美學的審美起源研究就完全不是對審美起源本身感興趣,而恰恰是對審美活動的性質(zhì)問題感興趣。至于審美活動的性質(zhì)是否必然地隱含于審美起源之中,則從來未予追究。因此,在實踐美學中,審美起源從來就沒有被作為一個真正的學術(shù)問題提出來,而只是作為一個得心應(yīng)手的證據(jù)。遺憾的是,審美是什么與審美起源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審美起源也說明不了審美活動的性質(zhì),在實踐美學那里,恰恰是對于審美活動的性質(zhì)的思考導致了對于審美起源的思考。

        推而廣之,盡管已經(jīng)開始了主客統(tǒng)一的進程,但是實踐美學卻仍舊以“本質(zhì)化”的“我思”作為出發(fā)點,也因此,它才會設(shè)定了形形色色的二元對立。它所謂的基于實踐的審美活動也完全與超越性、自由性和理想性格格不入,只是一種形象化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例如,實踐美學認為理性是人的本質(zhì),非理性不是人的本質(zhì),而是動物的本質(zhì)。所以李澤厚總是批評生命美學的“生命”是動物的生命。但是人不僅是理性動物,而且也是非理性和超理性的動物,把非理性等同于動物性,是完全錯誤的。因此,在這個方面,“去本質(zhì)化”要比“本質(zhì)化”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性質(zhì)。世界不僅僅在理性的世界之中,而且還在理性世界之外。須知,工具理性的非絕對客觀性早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量子力學所證明。維特根斯坦也承認在可言說的東西之外還有不可言說的東西,總之,用理性是不能完全把握世界的。何況,理性也是雙刃劍,既給人類帶來利益,也給人類帶來危害。因此,擺脫理性走向自由選擇才成為存在主義的目標;把理性懸擱起來從而進入純粹意識、直覺也才成為現(xiàn)象學的追求;技術(shù)異化、理性異化更是被西方馬克思主義排除在生命活動之外。實踐活動也如此,作為現(xiàn)實活動,它肯定是理性指導下的活動。作為一種現(xiàn)實的生命活動,它無可厚非,但是,倘若作為哲學本體論,就有點左右失當。人的全部的生命活動不能被片面地壓縮在理性囚牢之內(nèi),非理性和超理性活動也不能無情地被排除在外。審美活動也如此,僅僅從理性活動的角度來談,距離深刻說明審美活動的根源與性質(zhì)還是十分遙遠的。美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對象化,就必然意味著審美活動是理性活動嗎?但是,恰恰并非如此。審美活動并非理性活動,審美活動也不是實踐活動的直接結(jié)果,它是超越實踐活動的結(jié)果。審美活動只存在于超越性的精神領(lǐng)域。實踐美學從“本質(zhì)化”的角度出發(fā),誤以為審美活動是一種現(xiàn)實活動,誤以為美與真、善一樣都是現(xiàn)實的屬性,甚至誤以為僅僅依靠理性的勝利就可以使現(xiàn)實世界搖身一變而為美的世界。無疑,“實踐創(chuàng)造美”、“美是客觀的社會屬性”,當然就是這樣問世的。也因此,實踐美學還不惜干脆就以物質(zhì)實踐取代精神創(chuàng)造,不惜干脆無視審美活動的精神性。在實踐美學看來,人類通過實踐活動改造了世界,然后在對象世界中看到了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成果,于是愉悅油然而生。這,就是美感。與此相應(yīng),實踐美學強調(diào)了審美活動的理性屬性,但是卻忽視了審美活動的非理性屬性、超理性屬性;實踐美學強調(diào)了審美活動的現(xiàn)實屬性,但是卻忽視了審美活動的超現(xiàn)實屬性;實踐美學強調(diào)了審美活動的物質(zhì)屬性,但是卻忽視了審美活動的精神屬性;實踐美學強調(diào)了審美活動的社會屬性,但是卻忽視了審美活動的個性屬性……

        蘇格拉底常說:“駁倒我并不困難,但是要駁倒邏各斯則是困難的?!?11)轉(zhuǎn)引自田海平:《事件背后的哲學話語——論蘇格拉底之死》,《開放時代》2000年第11期。對此,尼采稱之為“邏輯樂觀主義形而上學”,柯拉柯夫斯基則稱之為“形而上學的恐怖”。然而,其實高于生命的存在者都是虛構(gòu)的,根本不存在。不妨聽聽克爾凱戈爾的反省:“我忘不了自己,即使在睡夢中也忘不了?!?12)轉(zhuǎn)引自[法]讓·華爾:《存在哲學》,翁紹軍譯,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第19頁。也不妨聽聽叔本華的告誡:“抽象之所以為抽象,就在于抽掉了細致的規(guī)定,而在實際上,要緊的正是這些東西。”(13)[德]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石沖白譯,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版,第437頁。因此,我們應(yīng)該去做的,就是從“本質(zhì)化”到“去本質(zhì)化”?!叭ケ举|(zhì)化”提示我們:未曾思及的,是生命,尤其是超越性的生命。在邏輯、知識之前,“此在”已在;在邏輯、知識之前,“生命”已在。遺憾的是,實踐美學始終都未能聽到這神圣而莊嚴的生命的邀約。

        新實踐美學、實踐存在論美學出現(xiàn)的問題也是一樣。在它們那里,盡管也在程度不同地“去本質(zhì)化”,因此實踐活動被擴展到精神活動,但是,卻畢竟都仍舊是“本質(zhì)化”的,畢竟都仍舊是主體的自由(而且是相對的),客體的自由仍舊無法涉及,因此也就截然區(qū)別于主客體都實現(xiàn)了自由的審美活動。而且,無論實踐活動是如何被擴展到精神的,它都必須實際占有或者改變客體,可是,審美活動卻不需要實際占有或者改變客體,更不要說,在實際占有或者改變客體的過程中,本質(zhì)化的認識活動還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即便是在泛化到精神的實踐活動之中,也是不可能包括審美活動的,至于從這種現(xiàn)實的活動與現(xiàn)實的情感中提升而出以超越性、自由性和理想性著稱的審美活動,那更是難以想象!

        也因此,后實踐美學之所以能夠鮮明區(qū)別于實踐美學乃至新實踐美學、實踐存在論美學,至為關(guān)鍵之處,就在于“去本質(zhì)化”。后實踐美學就是“去本質(zhì)化”的美學,而實踐美學則是“本質(zhì)化”的美學,新實踐美學、實踐存在論美學是“泛本質(zhì)化”的美學。后實踐美學的根本價值與歷史意義則恰恰就在“去本質(zhì)化”中才得以凸顯。具體而言,在后實踐美學看來:人作為“在世之在”,存在先于真理,存在先于本質(zhì)。所以恩斯特·布洛赫說:“我在。但我沒有我。所以我們生成著”(14)[德]費迪南·費爾曼:《生命哲學》,李健鳴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頁。。蘇珊·朗格同樣說:理智和思想“都是從那些更為原始的生命活動(尤其是情感活動)中產(chǎn)生出來的”(15)[美]蘇珊·朗格:《藝術(shù)問題》,滕守堯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頁。。這意味著審美與藝術(shù)的秘密其實并不存在于實踐關(guān)系中,也不存在于認識關(guān)系中,而就在生命關(guān)系之中。這一點,我們不難從西方現(xiàn)象學的發(fā)現(xiàn)里得到啟迪。而且,也正是因為思及至此,后實踐美學才有可能真正開始思想。這就是:我在故我思!或許也可以稱之為:我在故我思?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我在我不在處思,我在我不思處在”。這就正如海德格爾所疾呼的:“對眾神我們太遲,對存在我們又太早。存在之詩,剛剛開篇,它是人?!?16)[德]海德格爾:《海德格爾詩學文集》,成窮等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頁。因此,我們亟待“從哲學中抽身,返回存在之思”(17)[德]海德格爾:《海德格爾詩學文集》,成窮等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8頁。。

        由此不難理解,長期以來,我為什么一直都在強調(diào):后實踐美學是轉(zhuǎn)向理性思維之前,是先于理性思維的思維,即先于理性,先于認識,先于意識……不是“純粹理性批判”,而是“純粹非理性批判”。因此,它無關(guān)乎現(xiàn)實世界中的“真理”,而只是超越世界中的“真在”。這也就是說,對審美之謎的解答其實也就是對人的生命之謎的解答。因此,要解答審美之謎,就必須回到生命,而回到生命也就是回到審美。須知,“希臘人的藝術(shù)并不只是一種裝飾,而是生命攸關(guān)的必須滿足的一種急需?!?18)[德]黑格爾:《美學》(第3卷上冊),朱光潛譯,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版,第180頁。日本批評家濱田正秀也指出:文學不過是“用語言來表現(xiàn)在現(xiàn)實的貧困面前所燃燒著的生命的神秘之火及其燃燒變化過程的藝術(shù)”(19)轉(zhuǎn)引自[日]吉田精一:《現(xiàn)代日本文學史》,齊干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76頁。?!八囆g(shù)就可以被看做是生命的呈現(xiàn),是一種自由的并且是獨立的生命,它已經(jīng)存在著,并且呈現(xiàn)著,就在此時,就在此地。”(20)[意]馬里奧·佩爾尼奧拉:《當代美學》,裴亞莉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頁。因此,后實踐美學不但是在為過去的傳統(tǒng)美學致悼詞,而且還是為未來的全新美學發(fā)放通行證,它必然使得“本質(zhì)化”的美學思考蕩然無存。值此之際,走出前此美學的所有答案并且不再執(zhí)著于對前人的所有答案的批判,同時,也走出昔日的“跪著”研究美學的陳舊方式,并且絕對不再允許提供假問題、假句法、假詞匯,就成為當務(wù)之急!

        三、“去美學化”

        “去實踐化”,究其實質(zhì),固然意味著“去本質(zhì)化”,但是,事實上問題又不僅僅如此,因為,它還意味著“去美學化”。

        我們知道,以美學的方式談?wù)搶徝阑顒?,是西方的一個獨創(chuàng)。因此,所謂美學,與西方本質(zhì)化思維密切相關(guān)。理性主義的背景,是西方思維的前提:“根據(jù)純粹的理性,即根據(jù)哲學,自由地塑造他們自己,塑造他們的整個生活,塑造他們的法律?!?21)[德]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xiàn)象學》,張慶雄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8頁。美學也是如此。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開始,美學之為美學,其實都是本質(zhì)化思維的產(chǎn)物。因此,所謂美學,其實也不是復數(shù),而是單數(shù),就完全等同于西方美學。以形而上學為例,本來應(yīng)該有兩個含義:一是 “知識”,二是“覺悟”。但是,在作為單數(shù)的美學之中,卻完全就是“知識”的含義。結(jié)果,不但伽達默爾所發(fā)現(xiàn)的“藝術(shù)經(jīng)驗里真理問題的展現(xiàn)”的重要內(nèi)容根本就容納不進去,而且中國思想傳統(tǒng)中的“形而上覺”更是完全不在其中了。何況,中國古代的所謂“學”,也與愛智之意無關(guān),而是指的做人之道。朱子解“學”為“效”,就是這個意思??墒牵@然,這在作為單數(shù)的美學之中也是無法容納的。克爾凱戈爾的反省更加深刻,他指出:有兩種思想家即抽象思想家和實存思想家。前者只是埋頭于抽象的邏輯思維過程,而把自己全部個人的現(xiàn)存在排除在外。用一種形象的說法就是,他在自己的思想中建筑宮殿,但自己并不住入其中,因此,即使宮殿被燒光,對他也不會發(fā)生什么影響。相反,對于實存的思想家來說,則是從自己最為內(nèi)在的生存困境出發(fā),因而也并不把自己全部個人的現(xiàn)存在排除在外,猶如在自己的思想中建筑宮殿,而且自己也住入其中。(22)參見[丹麥]克爾凱戈爾:《克爾凱戈爾日記選》,晏可佳等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頁。毋庸諱言,克爾凱戈爾的區(qū)分非常有助于我們洞察作為單數(shù)的美學的局限性與不足之處。

        遺憾的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上述的一切竟然都沒有被理所當然地予以質(zhì)疑,不但沒有,反而被美學學者作為美學之為美學的必要前提而強制接受。幸而,在當代世界,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學人業(yè)已大夢初醒。例如,“尼采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包括了美學,或者說是從美學出發(fā)的。”(23)王逢振等編:《最新西方文論選》,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215頁。比梅爾則指出:“過去,人們往往把對藝術(shù)的考察還原為一種美學的觀察,但這樣的時代已經(jīng)終結(jié)了。”(24)[德]瓦爾特·比梅爾:《當代藝術(shù)的哲學分析》,孫周興等譯,商務(wù)印書館2012年版,第1頁。“古典主義美學這座巨大的紀念碑,無論它多么具有系統(tǒng)性、創(chuàng)造性、豐富性和精巧性”,古茨塔克·豪克也要告訴我們,“但由于它片面的出發(fā)點,今天顯得陳舊了?!?25)[德]古茨塔克·豪克:《絕望與信心》,李永平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頁。因此,帕斯默爾的斷言也就并非毫無道理:“本來就沒有什么美學”,“美學的沉悶來自人們故意要在沒有主題之處構(gòu)造出一個主題來”。(26)轉(zhuǎn)引自王治河:《后現(xiàn)代哲學思潮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頁。托馬斯·門羅在20世紀談到美學研究狀況時指出:“盡管人們作了種種嘗試,力圖把美學轉(zhuǎn)變成為一門科學,但美學至今仍舊屬于思辨哲學的一個分支。在哲學所屬的全部分支中,美學可能是最沒有影響和最缺乏生氣的了,雖然美學研究的課題——藝術(shù)及與之有關(guān)的經(jīng)驗類型——是最容易產(chǎn)生影響和最富有生氣的。”(27)[美]托馬斯·門羅:《走向科學的美學》,石天曙、滕守堯譯,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頁。貝爾在他的美學名著《藝術(shù)》的開篇伊始,就曾感嘆:“在我所熟知的學科中,還沒有一門學科的論述像美學這樣,如此難于被闡釋得恰如其分?!?28)[英]克萊夫·貝爾:《藝術(shù)》,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頁。維特根斯坦則譏諷說:“象‘美好的’、‘優(yōu)美的’,等等……最初是作為感嘆詞來使用的。如果我不說‘這是優(yōu)美的’,只說‘啊!’,并露出微笑,或者只摸摸我的肚子,這又有什么兩樣呢?”(29)蔣孔陽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下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82頁。海德格爾也聲稱過:“最近幾十年,我們常常聽到人們抱怨,說關(guān)于藝術(shù)和美的無數(shù)美學考察和研究無所作為,無助于我們對藝術(shù)的理解,尤其無助于一種創(chuàng)作和一種可靠的藝術(shù)教育。這種抱怨無疑是正確的”;“這種美學可以說是自己栽了跟斗”。(30)[德]海德格爾:《尼采》(上卷),孫周興譯,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91、89頁。甚至,他還不惜與所謂的“美學”劃清界限:“本書的一系列闡釋無意于成為文學史研究論文和美學論文。這些闡釋乃出于思的必然性?!?31)[德]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2頁。

        而在所謂“美學”之外,眾多的思想大師們的看法竟然也是出奇的一致。例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提示說:其實西方美學無非只是某一種美學、某一種形式化思維的美學而已。海德格爾20世紀50年代與亞洲學者對話時就說:“對東亞人來說,去追求歐洲的概念系統(tǒng),這是否必要,并且是否恰當?”(32)孫周興編:《海德格爾選集》(下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版,第1006頁。這無疑是在提醒我們,不要低估了在所謂“美學”之外的中國美學的潛在的世界意義與貢獻,而且要防止中國美學資源的“美學”化。對此,伽達默爾也早有預見:“我們在我們特有的思想中繼續(xù)進行的會話,也許在我們時代豐富壯大到新的合作伙伴(他們來自全球性擴展的人類遺產(chǎn))的會話,理當廣泛地尋求它的會話伙伴,特別是那些與我們完全不同的會話伙伴?!?33)[德]伽達默爾:《摧毀與解構(gòu)》,《哲學通訊》1995年第5期。古茨塔克·豪克在談到要“擴大和改造以往通常是標準的古典主義美學”時也指出:“古典主義美學這座巨大的紀念碑,無論它多么具有系統(tǒng)性、創(chuàng)造性、豐富性和精巧性,但由于它片面的出發(fā)點,今天顯得陳舊了。例如對亞洲藝術(shù)現(xiàn)象的判斷通過新的研究被超越。此外,民俗學的研究也擴大了我們關(guān)于‘原始文化’的知識,以致于這種文化在當今的‘現(xiàn)代’藝術(shù)中引發(fā)了許多新的表現(xiàn)形式?!?34)[德]古茨塔克·豪克:《絕望與信心》,李永平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53頁。甚至,勞倫斯·比尼恩說得更為清楚:“我請各位用心地觀察另一半球上的那些有創(chuàng)造力的成就,那不僅僅是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消遣品,而且可能會觸發(fā)我們對人生以及對生命的藝術(shù)所產(chǎn)生的若干有益的觀念?!?35)[英]勞倫斯·比尼恩:《亞洲藝術(shù)中人的精神》,孫乃修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頁。

        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不論是海德格爾“對形而上學的摧毀”還是??聦Α翱傮w性話語的壓迫”的拒絕,或者是拉康對“主人話語”的不屑乃至德里達對“在場形而上學的解構(gòu)”,也包括中國的后實踐美學對于實踐美學的批判,其中始終存在著與“本質(zhì)化”立場的針鋒相對,而且更存在著“美學”與“后美學” 立場的針鋒相對。

        當然,“后美學”也還仍然是美學。只是,它已經(jīng)不再是昔日的單數(shù)的美學,而已經(jīng)是今日的復數(shù)的美學。這也就意味著:在后實踐美學之后,必然導致 “美學的終結(jié)”;而美學的任務(wù),則是“美學的重建”?!罢軐W如何在現(xiàn)時代進入其終結(jié)了?”(36)引自[德]海德格爾:《哲學的終結(jié)和思的任務(wù)》一文,原文載海德格爾:《面向思的事情》,陳小文等譯,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版。是海德格爾所發(fā)出的驚天一問,不過,他又認為:“哲學的終結(jié)”僅僅意味著某種“完成”。也就是說,僅僅意味著傳統(tǒng)的哲學已經(jīng)“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因此,哲學的終結(jié)并不意味著思想的結(jié)束,而只意味著:思想已經(jīng)獲得了新生,已經(jīng)得以直面那些被傳統(tǒng)哲學的特定追問方式所遮蔽了的問題。顯然,這也正是海德格爾關(guān)于“哲學終結(jié)之際為思想留下了何種任務(wù)”的反思的潛在內(nèi)涵。美學也如是?!懊缹W的終結(jié)”,絕非審美的問題不再重要,而只是現(xiàn)行的所謂“美學”無法成功地予以應(yīng)對。這樣,倘若輕率地一走了之,實施美學的大逃亡,其結(jié)果,無非是在離開美學的同時也離開了對于審美問題的必要關(guān)注,我們承認過去的美學研究由于沒有找到“哲學終結(jié)之際為思想留下了何種任務(wù)”而風光不再。可是,這又怎么可能成為我們毅然逃離美學的理由。既然沒有找到,那就繼續(xù)尋找,為什么要逃跑呢?正確的做法應(yīng)當是:毅然走向更加深刻的美學之思、真正的美學之思。這使我們不由念及海德格爾那驚天一問:“一種非對象性的思與言如何可能?”(37)[德]海德格爾:《路標》,孫周興譯,商務(wù)印書館2000年版,第75頁。顯然,審美活動是不能借助“本質(zhì)”去把握的,這已毋庸置疑;但是,審美活動卻又畢竟是可以借助“非本質(zhì)化”去把握的,這也同樣毋庸置疑!而且,它還正是美學終結(jié)之際為后實踐美學所留下的任務(wù)。也因此,對于美學而言,重要的不是放棄思想,而是學會思想,并且比過去更為深刻地去思想——盡管它已經(jīng)是“非美學的思想”。借用因瓦根的提示,是“要嘗試著表明形而上學畢竟并不是一項可疑的事業(yè)”(38)[美]因瓦根:《形而上學》,宮睿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頁。。于是,“后美學”以及“非美學的思想”,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后實踐美學的立身之本,

        以我所提倡的生命美學為例,一般會被簡單地與西方的生命美學等同起來,當然,這無疑也是對于我所提倡的生命美學的“后美學”以及“非美學的思想”屬性的肯定,因為正如沃林所指出的:“從浪漫主義時代以來,在‘唯美主義’的幌子下,美學越來越多地假定了某種成熟的生命哲學的特征。正是這個信念把從席勒到福羅拜,再到尼采,再到王爾德,一直到超現(xiàn)實主義者的各個不同的審美領(lǐng)域的理論家們統(tǒng)一起來了。盡管這些人之間存在著種種差異和區(qū)別,但他們都同意這樣一個事實:審美領(lǐng)域體現(xiàn)了價值和意義的源泉,它顯然高于單調(diào)刻板日常狀態(tài)中的‘單一生活’。從這個方面來說,在現(xiàn)代世界美學已經(jīng)變成工具理性批判的最重要的武器庫之一。”(39)[美]理查德·沃林:《存在的政治——海德格爾的政治思想》,周憲等譯,商務(wù)印書館2000年版,第217頁。這就是海德格爾所發(fā)現(xiàn)的:“美既不能在藝術(shù)的問題中討論,也不能在真理的問題中討論。毋寧說,美只能在人與存在者本身的關(guān)系這個原初問題范圍內(nèi)討論。”(40)轉(zhuǎn)引自劉旭光:《“存在”之鏈上的美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7頁。但是,即便如此,也畢竟遠沒有觸及問題的關(guān)鍵。因為我所提倡的生命美學其實是源于中國古老的思想傳統(tǒng)。中國的思想傳統(tǒng)從來就是基于生命的,是生命哲學,它追問的是愛的智慧而不是智慧的愛。也因此,它從來孜孜以求的都是愛的智慧而不是愛智慧,是“成人之美”,也就是提升生命的境界。無疑,這個思想傳統(tǒng)是無法被歸納到西方的本質(zhì)主義的思想傳統(tǒng)之中的。在此基礎(chǔ)上,我所提倡的“萬物一體仁愛”的生命哲學與情本境界生命論的美學,也都無法簡單地與西方作為單數(shù)的美學等同,而理應(yīng)隸屬于“后美學”,也就是作為復數(shù)的美學。至于其中的不論是作為生命哲學的“我愛故我在”以及愛即生命、生命即愛與“因生而愛”、“因愛而生”,或者作為生命美學的“我審美故我在”以及“生命即審美”、“審美即生命”與“因生命而審美”、“因?qū)徝蓝?,也都是作為單?shù)的美學所無法涵蓋的,因為它們都與形上之愛以及情感、境界密切相關(guān),都是與生命同源同構(gòu)的,源于生命,同于生命,更為了生命。也因此,早在1991年《生命美學》這本處女作里,我就首次提出:美學考察的出發(fā)點“只能是‘人類為什么需要審美’,它意味著轉(zhuǎn)而把審美活動作為一種本體活動或一種生命存在方式,并由此出發(fā)去考察審美活動”,而且,即便是到了今天,我也不為當年的堅定預言而感到后悔:由此出發(fā),才“庶幾可以期望破解審美活動之謎”(41)潘知常:《生命美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頁。。因為,它至今也是完全正確的。正是借助于生命美學,美學才從實體本體論到生命本體論、從知識論范式到人文范式、從本質(zhì)論到價值論,也才再一次回到了不可或缺的生命前提,回到了“主客體交融”,回到了主客相互從屬、相互決定的“在直觀中呈現(xiàn)出來的東西”,這是真正屬于美學的領(lǐng)地。

        何況,正如西方著名美學家蓋格所提示的:“與美學相比,沒有一種哲學學說,也沒有一種科學學說更接近于人類存在的本質(zhì)了?!薄皩τ谟嘘P(guān)人的存在的知識來說,美學要比倫理學、邏輯學或者宗教哲學更加重要?!?42)[德]蓋格:《藝術(shù)的意味》,艾彥譯,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頁。這意味著:美學之為美學,已經(jīng)一躍成為哲學——而且還是第一哲學,這無疑就是杜夫海納所發(fā)現(xiàn)的美學對哲學的貢獻。德國18世紀的音樂家喬-弗-亨德爾曾經(jīng)提示:“如果我的音樂只能使人愉快,那我感到很遺憾,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來?!?43)轉(zhuǎn)引自宗白華:《康德美學原理評述》,載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商務(wù)印書館1964年版,第220頁。英國著名詩人葉芝也曾經(jīng)贊譽詩人、作家是“為我的靈魂作歌唱的教師”,可是,審美為什么會“使人高尚起來”?審美又為什么會“為我的靈魂作歌唱”?在作為單數(shù)的美學中一直沒有答案。換言之,從審美看“人類存在的本質(zhì)”,從審美考察“有關(guān)人的存在的知識”,至今也還是后美學所亟待直面的問題。幸而,這始終都是生命美學矢志不移的努力方向!

        總之,“行偉大之思者,必入偉大之迷途。”(44)海德格爾語,轉(zhuǎn)引自田海平:《哲學的轉(zhuǎn)向:從“愛智慧”到“棄絕智慧”》,《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當今之世,猶如哲學已經(jīng)成為舊時代神學的遺物(45)參見[德]伽達默爾:《科學時代的理性》,薛華等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23頁。,曾經(jīng)一度作為主流美學的實踐美學也已經(jīng)成為舊時代的遺物;而且,猶如“本質(zhì)化”的方式已經(jīng)無法再成為存身之地,“美學”也無法再成為實踐美學的存身之地?!叭ッ缹W化”,恰恰更為深刻地隸屬于前面已經(jīng)提及的“去本質(zhì)化”,更為深刻地隸屬于前面已經(jīng)提及的“非美學的思想”。借助于“去美學化”,后實踐美學最終使得其中隱匿不彰的對于審美活動的獨立性和本體地位的殷切關(guān)注得以開啟,也因此,后實踐美學與實踐美學的對立,而今業(yè)已逐漸從“實踐化”與“去實踐化”的對立、“本質(zhì)化”與“去本質(zhì)化”的對立轉(zhuǎn)向了以“美學的”與“后美學的”方式談?wù)搶徝阑顒拥膶α?,亦即“美學”與“后美學”的對立。這意味著:曠日持久的對于實踐美學的批評已經(jīng)告一段落,未來至為重要的,是亟待從“破”轉(zhuǎn)向“立”,亟待從美學的批判轉(zhuǎn)向美學的重建——“后美學”的美學建設(shè)。為此,楊春時先生已經(jīng)推出了大作《作為第一哲學的美學——存在、現(xiàn)象與審美》,我也即將出版自己50萬字的新著《走向生命美學——后美學時代的美學問題》,然而,實踐美學乃至新實踐美學、實踐存在論美學將向何處去?尤其是,它們是否愿意走近“后美學”、走近“非美學的思想”?是否愿意從美學的批判轉(zhuǎn)向美學的重建——“后美學”的美學建設(shè)?我實在未敢預料。而且,它們是否能夠順利地走近“后美學”、走近“非美學的思想”?是否能夠成功地從美學的批判轉(zhuǎn)向美學的重建——“后美學”的美學建設(shè)?毋庸諱言,我的猜測也并不樂觀。

        猜你喜歡
        海德格爾本質(zhì)美學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闡釋進路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08
        實踐哲學視域下海德格爾的“存在”
        時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0
        回歸本質(zhì)
        童年的本質(zhì)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死亡是一種事件嗎?——海德格爾與馬里翁的死亡觀比較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對求極限本質(zhì)的探討
        從海德格爾的“形式指引”看《詩》《書》中的“帝”與“天”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9
        精品亚洲国产探花在线播放| 奶头又大又白喷奶水av|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 日本不卡不二三区在线看| 国产极品视觉盛宴| 吸咬奶头狂揉60分钟视频|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一区二区| 能看不卡视频网站在线| 中文字幕av伊人av无码av| 国外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国产三级韩三级日产三级| 欧美伦费免费全部午夜最新| 国产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久久这里都是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画质|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性色av| 最近最好的中文字幕2019免费| 精品国产性色av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视频| 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老熟妇| 中日韩字幕中文字幕一区| 蜜臀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 | 中文| √最新版天堂资源在线| 国产av在线观看91|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cn| 亚洲精品一区网站在线观看 | 美女与黑人巨大进入免费观看| 日本熟日本熟妇中文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不卡无码视频| 乳乱中文字幕熟女熟妇|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 精品伊人久久大线蕉色首页|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