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逢
(河南省信陽市南灣水庫管理局 河南 信陽 464031)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情況十分嚴重,特別是人類的社會經(jīng)濟活動和不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如林木的濫砍濫伐,不合理開荒,河道內(nèi)挖沙取石,礦山廢石亂放亂排等都會加劇水土流失。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營造水土保持林就成為重要的措施。水土保持林具有涵養(yǎng)水源、控制地表徑流、保持和改良土壤,影響小氣候、改善環(huán)境條件、保護農(nóng)田以及保護水利工程等作用,尤其是在山區(qū)、水庫、河道等地方,其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更加顯著。
1.1 林冠截留。在降雨的過程中,雨滴直接落下會引起土壤濺蝕,雨水將土粒挾入水中流動,對土壤造成侵蝕破壞。當(dāng)林木郁閉后,樹冠相接,枝葉重疊,承接著雨水,使林地土壤免受雨水沖刷,延緩降水滲透和徑流形成的時間。樹冠截留量的多少,取決于樹木的組成、結(jié)構(gòu)、郁閉度和降雨量、降雨強度等因素。一般來說,混交林比純林的截留量大;同一林地,枝葉越密集,郁閉度越大,截留量就越大。針葉樹較闊葉樹的枝葉密,層次多,枝葉總面積大,截留量就大;灌木截留量在針、闊葉樹之間。陰性樹種樹冠密,比陽性樹種截留量大。被樹冠截留的雨水,除一小部分被蒸發(fā)掉,其余的穿過樹葉,慢慢滴落或沿著枝干落下,這樣一方面減少了林下的降雨量,也減少了降雨強度,使雨水打擊地面土壤的能力大大減弱,同時也就減少了林下地表徑流量或減緩地表徑流的速度和時間,從而也減輕了暴雨對地面的直接打擊和徑流對土壤的侵蝕。
1.2 枯枝落葉層吸水。林地里形成枯枝落葉層可以直接承受從林冠枝葉落下和沿樹干流下來的雨水,減弱了雨滴對地表的直接沖擊,保護地表免遭徑流的侵蝕。良好的枯枝落葉層具有較大的水容量和透水性。一般枯枝落葉層的上層覆蓋尚未分解的枯枝落葉物,下層多處于半分解狀態(tài),最下層的是已完全分解,富含有機質(zhì)。這樣的覆蓋物結(jié)構(gòu)疏松、通氣良好,具有很高的透水性和吸水能力。由于覆蓋在地表,能減弱雨點對地表的直接打擊,枯枝落葉縱橫交錯,使小股徑流多次改變方向曲折前進,這就顯著地降低了流速并增加了滲透,同時也使徑流所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避免土壤流失。枯枝落葉層吸水性能的大小與積聚枯枝落葉層的厚度成正比,積聚越厚,分解越好,吸水性能就越大,反之,吸水性較差。另外,與形成枯枝落葉層的樹種及樹齡關(guān)系也很大,一般來說,闊葉樹的枯枝落葉層比針葉林厚度大,吸水性能強;混交林比純林厚度大,吸水性能強;林齡大的枯枝落葉層比林齡小的厚度大,吸水性能強。所以,在林內(nèi)若有一定厚度的枯枝落葉層,就能有效地發(fā)揮林地土壤的透水和蓄水性能。
1.3 改良土壤。一般林下土壤都具有很好的結(jié)構(gòu),尤其是土壤的透氣性較好,利于水分的滲透。枝葉繁茂的林下土壤,有堆積在地表的枯枝落葉,土壤內(nèi)還有大量的遺留的毛根,這些都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物質(zhì),這些有機物質(zhì)經(jīng)過分解,逐漸形成腐殖質(zhì)。隨著腐殖質(zhì)的增多,有利于土壤團粒結(jié)構(gòu)的形成和理化性質(zhì)的改善,增加了土壤的持水性。另外,樹木的根系不斷向土壤內(nèi)部延伸,深深地穿入土層,使土壤變得疏松多孔,給地表水滲入深土層開辟了通道,使水能夠很快地滲入地下水層,也增加了土壤的透水性。
1.4 固結(jié)土壤。樹木的根系在生長的過程中,可以對根系周圍的土壤起到固結(jié)作用,使原本松散的土壤顆粒變的更加密實,從而起到抵抗水流的沖刷,有效的減少水土流失。特別是在喬灌混交林中,各類樹種根系分布不同,有的根深葉茂,有的側(cè)根發(fā)達、覆蓋范圍廣,它們構(gòu)成密集的根網(wǎng),牢固地抓緊土壤,確保了土壤的穩(wěn)固扎實,免遭徑流的侵蝕。
1.5 改善局部小氣候。利用水土保持林建立小型生態(tài)系統(tǒng),改善局部溫度、濕度、蒸發(fā)量、氣流運動等氣候條件,營造出適宜植物生長的有利條件,形成良性循環(huán),改善自然環(huán)境。
2.1 整地
2.1.1 整地的作用。細致整地可改善土壤水分條件,通過整地可有效阻攔地表徑流,增加土壤透水和持水性,減少或避免大的水土流失;還可以改良土壤結(jié)構(gòu)和土壤理化性質(zhì),達到保土、通氣、減少病蟲害、增加微生物活動和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分解,從而使有效氮、磷、鉀的含量增加。同時,整地后清除了雜草、石塊、草根等雜物,有利于幼樹的生長,可顯著提高造林成活率。整地時間一般在造林前一年秋季進行。
2.1.2 整地方法。主要有以下5種:一是塊狀整地。在各種坡度、土壤、植被情況下都可采用。塊狀整地的大小可根據(jù)當(dāng)?shù)貙嶋H情況而定,深度約40cm,坡面稍向內(nèi)傾斜,外坡培土埂。二是帶狀整地。適用于地形較為平坦或坡度小于10°的地方;帶寬一般1~2m,帶長可按實際情況確定。三是反坡水平階整地。適用于坡度10°~20°,坡面較為完整的地帶;沿等高線自上而下順序進行,作成階面水平或稍向內(nèi)傾斜成反坡;階寬約1.0m,坡度大,階面稍窄些;坡度小,階面稍寬些;階長視地形而定,深度40cm以上。四是水平溝整地。適用于土壤瘠薄、較陡的斜坡。水平溝的上口寬0.5~1m,溝底寬0.4~0.6m,溝深約0.5cm左右,溝長視情況而定。五是魚鱗坑。適于地形破碎地帶;坑穴似半月形,呈“品”字形排列,坑面低于原坡面,稍向內(nèi)傾斜;魚鱗坑上口長約1.5m,底長約1.2m,深約0.6m,坑外沿的土埂高約0.3m。
2.2 樹種選擇。根據(jù)當(dāng)?shù)刈匀粭l件,選擇適宜的樹種??偟膩碚f,所選擇樹種一是要根系發(fā)達的樹種,能網(wǎng)絡(luò)固土;二是枝葉茂密的樹種,可較快形成落葉層,保水、保肥;三是耐干旱瘠薄,適應(yīng)性強的樹種;四是生長迅速,具有經(jīng)濟價值的樹種,如:油松、落葉松、側(cè)柏、山杏、桑樹、刺槐、紫穗槐等。栽植前,要選擇莖干粗壯、木質(zhì)化程度高、頂芽飽滿、無病蟲害的1~2年生健壯苗木。
2.3 栽植。截植時間根據(jù)當(dāng)?shù)赝寥浪?、溫度條件決定,冬、春、雨季造林均可,要以利于苗木的生根發(fā)芽。栽植方式主要采用植苗造林。植苗一般采用挖穴栽植。挖穴大小以使所栽苗木根系舒展為宜。栽植時,要把苗木栽植扶正,深度一般在苗根頸原土痕處(苗根頸3~5cm),填土后踏實,切忌漏風(fēng),最后上面覆一層松土。栽植時,可蓋濕麻片保持苗根濕潤,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栽植針葉幼苗時,有條件的地區(qū)可帶土叢植,每穴放2~3株。所植苗木不要經(jīng)過遠距離運輸,最好在造林地周邊育苗,邊起邊栽植,可顯著提高苗木成活率。栽后做好除草、松土、除萌、平茬等幼林撫育工作,確保幼苗健壯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