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來提·艾則孜阿地力·阿布拉
胃食管反流?。╣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種較常見的胃腸道疾病,胃灼熱、反流癥狀為其主要特征。除此之外,GERD還可引起其他系統(tǒng)的癥狀。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改進和人們生活習慣改變,目前GERD的患病率有所增加,特別是在北美和東亞國家。一項系統(tǒng)的調查顯示,GERD的患病率在全球發(fā)病率為8.7%~27.8%,全球各地區(qū)有分布差異[1]。在亞洲,GERD的患病率在過去10年里有所增加[2]。
臨床工作中發(fā)現,慢性膽囊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噯氣、反酸、胃灼熱等反流癥狀,然而噯氣、反酸、胃灼熱作為GERD的典型癥狀之一[3],因此多被誤診為“胃病”,同時讓不少學者聯想膽囊炎是否與GERD有某種程度的關系。本研究旨在探討GERD與慢性結石性膽囊炎之間的關系,測試膽結石的發(fā)生是否代表存在GERD的風險,為GERD患者預后及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新疆民心醫(yī)院通過胃食管反流病調查問卷(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GerdQ)被診斷為GERD的53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GERD組),其中男性261例,女性277例,平均年齡(42.50±6.17)歲,平均身高(163.45±7.30)cm,平均體質量(71.85±8.33)kg,平均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為 (26.42±6.81) kg/cm2, 同 時 選 取 非GERD的590例患者臨床資料(非GERD組),其中男性204例,女性386例,平均年齡(44.25±6.82)歲,平均身高(166.75±8.14)cm,平均體質量(68.93±6.16)kg,平均 BMI(25.42±5.37)kg/cm2,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質量、BMI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一樣(P>0.05),具有可比性。
嚴格按照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篩選符合條件的患者。
1.納入標準:(1)年齡 18~75歲;(2)經GerdQ及內鏡檢查,同期將非GERD患者納入非GERD組;(3)簽署知情同意書。
2.排除標準:(1)年齡>75歲或<18歲者;(2)合并有惡性腫瘤者;(3)膽囊及膽道腫瘤;(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5)合并嚴重循環(huán)、呼吸、內分泌、免疫、神經等系統(tǒng)疾??;(6)拒絕填寫GerdQ調查問卷者,內鏡診斷組中無同期腹部彩超者。
GerdQ是一種簡單且易于執(zhí)行的六項問卷,可以在門診中心使用。GerdQ的表現與胃腸病專家基于GERD診斷癥狀所取得的效果相似[4]。與此同時,胃鏡也是GERD診斷的依據之一。
(一)GerdQ法
2組患者診斷均由經內鏡和GerdQ問卷調查專業(yè)培訓過的同一醫(yī)務人員進行相關檢查;GerdQ問卷包括3類共6個問題。
第一類問題為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癥狀,包括2個問題:(1)在過去1周內胃灼熱發(fā)生的天數。(2)在過去1周內反流發(fā)生的天數;1周內沒有發(fā)生者評分為0,1~2 d發(fā)生為1,3~4 d發(fā)生為2,5~7 d均發(fā)生為3。
第二類問題也包括2個問題:(1)在過去1周內上腹痛發(fā)生的天數。(2)在過去1周內惡心發(fā)生的天數;評分標準與第一類問題相反,毎天發(fā)生為0。
第三類為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情況,包括:(1)在過去1周內影響睡眠的天數;(2)在過去1周內需要服藥的天數;評分標準同第一類問題。
GerdQ問卷調查評分范圍為0~18分,根據GERD‐Q國際標準診斷GERD,即GerdQ≥8[5]提示存在胃食管反流癥狀,一項ROC分析顯示GerdQ診斷GERD的靈敏度為65%,特異度為71%[6]。
(二)內鏡檢查法
符合以下任何一項標準的患者被診斷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1)內鏡下發(fā)現的反流性食管炎;(2)內鏡下Barrett食管的表現,組織學檢查證實為柱狀化生[4]。
除已知膽囊切除術或胃鏡合并有腹部彩超的患者外,所有研究對象在隔夜禁食后都接受了腹部超聲檢查。由同一經驗豐富的醫(yī)師對所有患者腹部彩超做出診斷,比較2組患者慢性膽囊結石的患病率。
根據腹部彩超結果得出,診斷為膽囊結石患者數量及結論,入選的488例GERD患者中有64例(13.1%)診斷為慢性結石性膽囊炎,診斷為非GERD的590例患者中有72例(12.2%)診斷為結石性膽囊炎,GERD組膽囊結石患病率與非GERD組膽囊結石患病率差異不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01,P=0.654)。
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發(fā)現膽汁反流成為GERD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十二指腸‐胃‐食管反流在GERD暖氣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關注[7],也有學者認為除鹽酸外,膽汁和胃成分在GERD發(fā)生中的作用仍然是推測的[8]。有人認為膽石癥和既往膽囊切除術有助于十二指腸胃反流的發(fā)[7],但其與GERD發(fā)生的總體相關性尚不清楚。
本研究中,538例GERD患者中有64例(13.1%)診斷為慢性結石性膽囊炎,診斷為非GERD的590例患者中有72例(12.2%)診斷為結石性膽囊炎,GERD組膽囊結石患病率與非GERD組膽囊結石患病率差異不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01,P=0.654)。然而,以往研究中膽石癥被認為是影響胃黏膜屏障重要因素[9]。膽囊切除后膽汁儲存庫功能的喪失會導致膽汁流動動力學的改變,可能影響十二指腸竇運動和促進十二指腸胃反流的持續(xù)流動[10]。與此結論相反,最新一項研究表明,胃酸與胃蛋白酶結合在一起,才是對動物和人類造成嚴重的食管損傷的重要原因[11],由此可見,與本研究結果一樣,單純膽囊結石不足以引起GERD,GERD可能也不能引起膽囊結石,兩者之間關系需要進一步探討。
在一項前瞻性研究中,通過24 h動態(tài)pH監(jiān)測和胃膽紅素檢測來測量手術前后的胃食管反流和十二指腸胃反流,膽囊切除術后患者反流癥狀未見明顯改善,可見膽石癥或膽囊切除術帶來的生理變化在GERD的發(fā)展中沒有顯著作用[12]。雖然,在本研究中未能涉及24胃酸阻抗實驗或pH測定等結果,但是GerdQ評分作為GERD診斷的重要評判工具,不同的方式反映胃食管反流程度。另外,既往研究中有充分的據表明,食管裂孔疝在GERD及其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12],而不是膽囊結石,本研究結果間接的表明膽石癥的發(fā)生和食管裂孔疝之間可能無直接關系。因此可見,無論是在GERD的發(fā)生中,還是在GERD疾病加重過程中的影響上,膽囊結石不能對GERD的發(fā)展構成風險。
綜上,由于GERD與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具有相同的危險因素,臨床上極容易被認為是GERD的誘發(fā)因素,事實上本研究結果表明,膽石癥對上消化道生理的影響較小,在GERD發(fā)生中無直接作用,因此在臨床時間工作中不應將慢性結石性膽囊炎作為GERD的危險因素,不應過早的進行預防性膽囊切除術,避免破壞原有的生理消化過程,對人體帶來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