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云寧
在科幻文學史上, 火星無疑是地球之外著墨最多的一顆行星。歷代科幻作者在幻想世界里的火星上開天辟地,移山造海。在火星探測如火如荼的今日,我們不妨跟隨科幻的腦洞,暢想一下火星改造的未來可能吧。
畢竟磁場是行星文明的一個先決條件,如果失去磁場的保護,即使我們短暫地創(chuàng)造出擁有海洋與大氣的生態(tài)圈也是徒勞。
有科學家大膽設想,一顆直徑在100 千米以上的小行星,如果以合適的速度和角度撞擊火星,就可以使其內部熔巖活躍起來,那么火星的磁場也將被建立起來。當然,想要精準操控一顆大質量小行星遠超出目前人類的科技能力。
在另一種方案中,人類可以在火星和太陽之間軌道的火星拉格朗日點形成一個偶極場,強度為1 ~ 2 特斯拉磁場,將火星整個包裹其中,使其免受太陽風的侵襲。
杰弗里·A. 蘭蒂斯的《生態(tài)形成》中有更瘋狂的想法。在火星同步軌道上利用火衛(wèi)二熔巖電解獲得的金屬,制造一個龐大的太陽能面板,收集起來的巨量太陽能轉化成電能,以微波的方式傳遞至火星表面。圍繞火星赤道鋪設的超導輸電線路,將涌動十億安培的電流,圍繞火星在形成磁場的同時還能給人類城市輸送電能。
一種直接方案是:在火星建設排放溫室氣體的工廠,釋放出的溫室氣體吸收太陽光,使氣溫升高,而升高的氣溫使兩極的干冰氣化,更多的二氧化碳可以被排入大氣??茖W家們甚至找到了一種超級溫室氣體。這種神奇的氣體只需要占到火星大氣層的六百萬分之一,就可以將溫度上升30 攝氏度,并且對人類無毒無害。更為關鍵的是,構成這種氣體的碳和氟存在于火星。
不過,即便如此,改造火星大氣也需花費上百年時間。
而一個更為激進的方案是使用核彈。在火星兩極不斷引爆核彈, 創(chuàng)造兩個新的迷你太陽, 融化凍結的二氧化碳, 形成火星大氣。
此外, 核爆火星表面的大量死火山,使其持續(xù)地噴出氣體, 造成全球變暖或溫室效應。當然, 核污染以及巨量揚灰也會是個問題。
經(jīng)勘測, 火星極地暗藏著巨大的地下水庫,人類只需考慮如何將其搬運到火星表面。金·斯坦利· 羅賓遜《火星三部曲》中設想, 在火星同步軌道建造大型軌道陽光反射器,直接把巨量陽光反射到極地,融化地下的冰川形成液態(tài)水。
我們還可以將目光轉向火星之外?;鹦菂^(qū)域有彗星頻繁造訪,通過在彗星上引爆核彈,再加上火星同步軌道陽光反射器的修正軌道,精準引導彗星撞向火星地表。彗星的主要成分是冰,碎冰在撞擊中融化,填充干涸的河道,形成一個個廣闊的湖泊。人類移民可以在湖泊中播撒藻類種子以及各種基因改造過的海洋生物,火星先驅者將暫時進入“漁獵文明”。
接下來,人類開拓者需要尋找?guī)孜坏昧Φ摹皫褪帧崩^續(xù)對火星生態(tài)精雕細琢。
植物: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氣環(huán)境??茖W家們甄選的結果讓人震驚,在充滿二氧化碳的大氣、高堿性的土壤條件下,啤酒花可以毫無困難地開枝散葉。未來這種彌散著淡淡啤酒清苦香氣的植物遍布火星是多么醉人。
科幻小說《戰(zhàn)神的后裔》里設想火星上遍植了一種富含葉藍素的植物,因為藍色光波長較短,能夠反射藍光的樹葉可以吸收與儲存較多的熱量。
微生物:人類還能帶藍藻這樣能抵擋宇宙輻射的原始細菌到火星,改造火星大氣。同樣,某些細菌還能讓貧瘠的火星土壤充滿養(yǎng)分。另外,運用基因改造技術,改造后的微生物能夠生產(chǎn)出燃料、塑料以及建筑材料,用于移民的火星建設。不過,微生物會不會聚合異化出怪異的新物種?就如貴家悠在科幻漫畫《火星異種》中描述的,人類將地衣與蟑螂送至火星用于生態(tài)改造,然而有一天人類不得不面對與進化后的火星蟑螂異種戰(zhàn)斗的窘境,這種未來需要警惕。
納米機器:如科幻小說《老宇航員和建筑工人的火星之夢》描述的那樣,未來我們可以向火星投放無數(shù)3D 打印機,充分利用火星自然資源打印出灰塵大小的納米機器人。這些微小的“基建狂魔”不分晝夜地挖掘、筑路、建房,飛速建設出城市、發(fā)電站、飛船發(fā)射場。
納米機器的控制中心可以運行于火星的同步軌道之上,通信鏈遍布整個火星,就能做到操控的無時差。
同時,可以像游戲《改造火星》那樣,采用遠程網(wǎng)絡游戲的方式讓更多地球人認領火星上的一畝三分地,制定與監(jiān)管工程進度。
很快,火星基建工程將進入一個重中之重的環(huán)節(jié)——可居住的城市。地下城市或許是一個優(yōu)先項。已知火星有大面積地下溝渠,是古老的熔巖通道,來自早期洪水的沖刷。人類可以利用它們建造出一個龐大而幽閉的地下城,抵擋宇宙射線以及火星表面的強風和沙塵暴。
當然,骨子里更習慣光明的人類還是會更樂于將棲息地置于星球表面。
對此建筑師提出了很多天才的構想,如著名的“紅木森林”。類似樹木結構的城市看上去是一個個白色穹頂:表層材料強度高、質量輕且能防范微型隕石;內部樹狀結構可以從土壤中汲取養(yǎng)分和水進行儲存;內部地下是樹根一樣勾連交錯的地道系統(tǒng),有獨立的居住空間和通路。
一座座城市像蘑菇一樣生長在地面上,配備離子推進發(fā)動機的懸浮車穿行在城市之間的真空管道。
就這樣, 火星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地球移民可以分批抵達,移居其中。
縱觀以上浩大工程,一定有讀者會吐槽它們代價高昂。那么何不轉換思維,就如弗雷德里克· 波爾在《火星超人》里描跡的那樣,對人類自己開刀?通過基因改造和機械化工程,將人類改造成為細胞能抵擋宇宙輻射,直接呼吸火星稀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無須太空服就可以火星漫步的生物?當然,這樣“定制”出來的火星人還算不算人類?或許志在走出地球搖籃的人類必須接受身體與精神異化所帶來的陣痛吧。
完成了物質層面的改造后,科幻作家們也探討了火星社會形態(tài):《火星三部曲》里的母系社會,郝景芳《流浪瑪厄斯》資源共享的公有社會,格雷格·貝爾《移動火星》中的政治族盟……無一例外,嶄新的社會形態(tài)不可避免地與地球固有的文明發(fā)生了沖突,甚至滑向了戰(zhàn)爭的深淵。
技術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火星上的人類社會也不是烏托邦??苹眯≌f中的火星未來就如一面鏡子,警示著人們不要踏入失敗的覆轍。
(摘自《科幻世界》2020 年第7 期,魏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