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鵬,邊陳琛
麗水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課堂話語互動對于高校思政理論課來說是其基本需求,在日常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都是以話語為載體的雙向互動,課堂話語互動的整體質量決定著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對廣大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已有學者對高校思政理論課堂話語互動的主題展開了深入研究,并初步建立了思政課課堂話語互動規(guī)范模式。這進一步揭示了思政理論課課堂話語互動質量的本質內涵,從中發(fā)現(xiàn)其真實存在的核心問題,且其構建有助于提高思政理論課課堂話語互動質量的體制,進而可綜合評估它對思政課作用發(fā)揮的具體價值,實現(xiàn)思政理論課課堂話語互動由理論轉為實踐。
高校思政理論課程肩負著向大學生實施系統(tǒng)化思政教育的重要責任,可以幫助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政治觀、道德觀。將話語互動理論運用到其中,能夠進一步發(fā)揮思政理論課的積極作用。話語互動理論注重學生們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與學生的平等地位,這種遵從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規(guī)律的課堂互動范式,能讓思政理論課真正與當下社會要求保持一致[1]。因此,加強思政理論課課堂高質量的話語互動,可極大程度地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學質量,還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課程的應有功效。
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動力,高校思政理論課程想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單純依靠學生自身是不夠的,還需在師生、生生之間自由、平等的互動中進行。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堂的有效話語互動是促使學生產生濃厚學習興趣的關鍵因素。利用師生與生生間的溝通和交流,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激情,提高他們對思政理論課程的學習興致,可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此外,高校思政理論課程還要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所謂學生個性主要是指學生在外界環(huán)境下所構成的穩(wěn)定而特別的心理品質、行為方式以及思維模式。思政理論課程既要幫助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還要加強個性培養(yǎng),使其改掉日常懶散、拖拉等不良習慣,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新、自主、積極上進的優(yōu)良品質。而高質量的課堂話語互動則有助于推動學生個性的進一步發(fā)展,對學生進取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2]。
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堂話語互動高度重視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尤其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性,提高學習熱情,能有效增進師生間的互動,促使他們形成一種民主、親密、開放且平等的關系。進而通過理解和有效溝通,讓師生與生生出現(xiàn)思想碰撞,深化彼此情感,達到預期理想的互動效果。提升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堂話語互動不僅能加快學生認同思政理論知識的進程,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同時還能讓教師在課堂中得到更多的鼓勵和認可,從而增強教師與學生的自信心。
首先,提高思政教師自身的專業(yè)話語能力。第一要求教師應具備深厚且扎實的理論功底,要能全面掌握思政理論知識并向將其合理闡釋給廣大學生。第二要了解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網(wǎng)絡流行語言、外來語言、創(chuàng)新語言、生活語言以及主流語言等,積極創(chuàng)新個人話語體系。第三要堅定馬克思主義話語互動自信,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并與其保持相同的立場和觀點,努力滿足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的實際需求,主動回應他們的各種疑惑。激發(fā)課堂教學的活力,用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解答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用真實情況來驗證書本中所學的知識。最后則要對有關的科學文化知識語言加以了解,要能夠用多種學科話語來闡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其次,增強思政教師自身的教學話語魅力。教學話語魅力屬于一種藝術美感,這要求思政教師做到以下幾點:其一是做到習總書記要求的“高大上”以及“接地氣”,也就是語言表達不僅要旁征博引,適當引用經(jīng)典名著、名言名句、經(jīng)典詩句等,還要通俗易懂,讓教學語言真實可靠、喜聞樂見。其二是形象生動、深入淺出、解答疑惑,合理運用雙關、設問、比喻、夸張等多種修辭手法,并配合手勢和肢體動作進行教學。其三則是要真情實感,利用真摯的情感溝通來構建語言互動的橋梁,教師應為學生營造相應的情景,以便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與教師交流。
最后,確保思政教師課程語言的質和量。提高思政教師語言的質,把控其語言的量,關鍵就是要盡可能用最少的話來表達或闡釋量大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強化教師話語的實效性,同時還能為學生預留更多的思考時間。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是防止照本宣科,應突出教學語言的總結性、闡釋性,避免出現(xiàn)假大空或是官方語言。第二是激發(fā)學生思維,充分發(fā)揮提問的作用和功效,幫助廣大學生拓展語言表達的空間。
首先,鼓勵學生積極閱讀和實踐,深化他們的話語底蘊。加強思政理論課程話語互動,第一要任務就是解決學生當前話語存量匱乏的問題,轉變過去“想說但無話可說”的窘境。第二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話語質量,防止他們因話語太過膚淺而逐漸被邊緣化。這需要學生增加閱讀量,積累更多話語、提高話語能力,繼而養(yǎng)成熱愛讀書、勤于讀書、善于讀書的良好習慣。充分將精讀、泛讀緊密結合在一起,將閱讀筆記、問題思考與質疑等多種思維模式有效運用到實踐中,實現(xiàn)閱讀入心、入腦,構成豐富、獨特、深刻的自我話語風格。第三還要求學生加強社會實踐,拓展他們的感性話語。知識是從實踐中獲得的,生活中的思政話語要更加真實、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生動有趣。在思政課堂話語互動中,學生自身的感性話語和教師理性話語之間的深入交談,有助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深度和廣度上要明顯高于理性對話。
其次,促使學生課堂話語生成,讓他們產生強烈的話語表達欲望。真正意義上的話語互動需將內在話語體系進行外化,也就是有效解決“有話不愿說”、“有話沒機會說”等問題[3]。具體來看,其一,要增強學生話語自覺意識,激發(fā)他們的話語表達欲,課堂架構要成為自主表達個人觀點的場合。隨著當代大學生思想觀愈發(fā)多元化,他們權利意識不斷增強,更加敢于爭取與保護自身切實利益、為個人觀點進行辯護,愈發(fā)注重自己的表達權。對此,教師應努力激發(fā)他們的話語承擔意識,刺激學生自主思考、認知或質疑、批判所學內容。其二,教師應向學生提問,通常在問題的不斷刺激下,會讓學生主動組織語言,教師話語的可批判與可質疑在一定程度上會強化學生的表達欲望。教師必須要保證向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并給予他們充足的想象空間,便于學生針對問題產生特定的理解和感悟,進而促使學生積極表達話語。
最后,鍛煉學生話語實踐運用力,提高他們的話語自信。大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不足會導致他們“想表達卻表達不出來”,或是無法正確將心理想法用語言闡述出來,嚴重影響他們的話語自信。因此,需要加強學生話語運用力鍛煉,重點提高他們語言轉換力、語言表達力以及語言辯論力。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引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語言闡釋問題、改善生活,將日常閱讀過程中的觀點積極轉換成思政語言,將個人內在語言轉換成課堂所需語言。二是鼓勵學生多說、敢說,幫助他們克服話語表達的緊張情緒,增強學生的話語記憶力,讓學生多表達,加大語言實訓力度,培養(yǎng)學生良好語感。與此同時,還要讓學生想說、愛說,從中感受到話語表達的成就感,從而逐漸形成個人的話語表達技巧。三是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語言科學分析、對比,客觀評斷不同思想觀點,對自身或其他人的觀點看法加以分辨、批判,提出合理的建議。
首先,建立親密友好的師生話語互動關系。在日常上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應該是平等、尊重、協(xié)作、自由、創(chuàng)新、進步、批判的關系,需要師生做到以下幾點。其一,教師和學生要具有平等的發(fā)言地位,既擁有平等的表達機會與發(fā)言權利,享有對不同觀點贊同、質疑的自由,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其二,教師和學生之間彼此尊重對方的話語闡述。高校思政課程是科學調整學生以往的思想認知體制,幫助廣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各種思想相互碰撞、不同價值觀念間的矛盾是無法避免的。人人都應耐心的傾聽他人建議和想法,對反對及錯誤的言論保留個人意見,客觀的辯論、全面的分析。其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應以合作共贏為目標,思政課共識主要是在話語互動過程中逐漸構成的,其中師生提問回答、建議、協(xié)商、探討與反饋都建立在雙方合作基礎上,這樣的合作需給予教師和學生充分的自由,以便防止提前設定好的結論對雙方交流產生影響,促進師生進步。
其次,拓展師生話語互動形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話語互動形式要轉變傳統(tǒng)單一性,努力實現(xiàn)多樣性、激活雙方的熱情。從話語互動主體來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話語互動包含教師與某些學生的交流、教師與某個學生小組的交流以及教師與班級全體學生的交流這幾種形式。如果從學生自身發(fā)展角度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單獨對話形式相對來說效果最好。可從教學新穎程度上看,教師和班級全體學生的交流則更容易碰撞出不同的思維火花。對此,教師 要適當調整改變話語互動形式,突破地位觀、素養(yǎng)能力觀以及成績觀等落后思想觀念的束縛,盡可能多的與學生交流。具體可通過交流表達、問題引領、實際案例研究、課堂探討、彼此傾聽、相互質疑、自我反思、換位思考等多種形式進行師生對話[4]。
最后,提高師生話語互動質量。課堂話語互動實際上并不是單純的停留在教師象征性的向學生提問,學生機械作答上,而是要讓廣大學生徹底脫離教材,充分表達個人的看法和觀點,或是將個人的疑問提出來。個別教師在與學生對話時,通常只是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正確答案,這種毫無創(chuàng)新、毫無自主性的對話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要做到真實提問,應精心設計一些新穎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比如社會熱點問題、存有較大爭議的問題、答案不唯一的問題等,利用問題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啟發(fā)學生思維。而學生則要積極主動的給出有意義的答案,勇敢表達個人真實看法并為自己的觀點加以辯護,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發(fā)展,才能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與學生作為思政理論課的主體,對于學生來說,要明確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中,深化彼此的話語交流。思政課教師要轉變觀念,不斷提升自身話語體系,重視學生話語權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發(fā)揮,師生共享課堂話語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思政理論課課堂話語互動質量,才能實現(xiàn)其教學目標,進而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