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蜚聲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福建泉州362000
在攝影藝術實際創(chuàng)作中,優(yōu)秀的作品取決于攝影師主觀因素的表達,而主觀因素則是由攝影師的精神勞動來決定。因此,在具體拍攝過程中,應提高對主觀藝術性的重視程度,攝影師要通過熟練的攝影技巧、與眾不同的拍攝角度和敏銳的洞察力拍攝出優(yōu)秀作品,抓住每個精彩瞬間。
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包含主觀與客觀兩部分,其中主觀指的是在世界觀以及藝術觀念引導下的攝影實踐。而客觀則含有兩個因素:其一是攝影師用來表現實際生活的物質工具,即照相機;其二是表現的對象,即客觀真實生活。攝影師利用照相機記錄現實生活中具有代表性與審美體驗的各種場景,以此來影射社會生活,表達個人情感,攝影藝術實踐創(chuàng)作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是主觀對客觀能動反映的具體表現。
過去有許多學者利用攝影的客觀性來全盤否定攝影在藝術領域中的地位,這些學者認為,攝影主要依靠機械性能的拍攝工具,這種工具是沒有生命的,不僅無法辨別美與丑,也不能識別真真假假[1]。攝影師只需要按下快門就能將現實世界中的客觀存在的事物記錄下來,缺少創(chuàng)新性和想象力。這種觀點過于片面,只強調了拍攝的客觀性,卻嚴重忽視了拍攝的主觀性以及攝影師自身的思想情感和他們面對現實生活的思維活動。在攝影藝術實踐過程中,脫離了自然與客觀現實是無法展開攝影實踐的,優(yōu)秀的攝影作品是利用機械方法對客觀現實的主觀表達,哪怕是較為抽象的攝影作品,也同樣要以自然和客觀現實為創(chuàng)作基礎。但攝影作品的成功與失敗并不全取決于客觀因素,關鍵在于主觀因素,也就是創(chuàng)作者的精神勞動。在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如果缺少思維活動,最終的作品將會失去靈魂,進而也就不具有任何藝術價值。
首先,攝影藝術作品實際上是主觀與客觀地相互融合。具有代表性、知名度較高的攝影作品,比如拍攝于希望小學中,一名臟兮兮的女孩那雙清澈、純真的眼睛,這名女孩是現實存在的人物,生活在偏遠貧困的山區(qū),攝影師當時抓拍的瞬間只是女孩的日常。但在攝影師看到女孩的那一剎那,卻不由自主地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情感,決定以寫實的方式近距離拍攝,將女孩明亮的雙眸作為拍攝的重點。與此同時還挑選了較為柔和的光線,充分將這名女孩的天真無邪及其脆弱的心靈表現出來。由此可見,任何事物在攝影師眼中,已不再是原本客觀的形態(tài),而是變成了帶有主觀情感的特殊對象。
其次,主觀性藝術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客觀性藝術的發(fā)揮。在攝影實踐創(chuàng)作過程中,攝影師可以完全按照個人喜好來決定鏡頭拍攝范圍,重點表現自己感興趣的那部分[2]。在某些新聞媒體報道中,的確存在很多虛假報道的現象,僅僅將鏡頭對準特定的方向,抓取主觀想要呈現的內容,以此來達到某種目的。這種斷章取義的新聞報道,通常以主觀意識為主,嚴重影響了客觀事實的呈現,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因素是主觀與客觀性之間缺乏磨合。
洞察力是攝影藝術作品誕生的前提基礎,在不斷發(fā)展的客觀世界中,原創(chuàng)者能否真正發(fā)現蘊含普遍內涵的生活哲理和蘊含深刻寓意的景物,將極大程度的影響這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質量及其藝術美。例如全國攝影藝術大賽中金獎作品《士兵》,就充分表現了攝影師武治義與眾不同的視角和敏銳的洞察力,他并未像常見的攝影作品那樣重點表現戰(zhàn)爭的激烈,也未重點拍攝刻苦訓練的官兵們,而是從嶄新的視角將軍隊中一名槍桿上插著色彩格外耀眼玫瑰花的士兵作為拍攝目標,想要借此來影射士兵對美好的心靈及其對生活的熱愛,側面表達出了抗戰(zhàn)官兵對和平世界的憧憬[3]。
感知力是每位藝術創(chuàng)作者對日?,F實生活細致觀察后所產生的最直觀的心理感受,是原創(chuàng)者對周邊環(huán)境信息分辨和接收的綜合性感知,這種較為敏銳的感知力部分是源自原創(chuàng)者在攝影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瞬間直觀感受,而其他部分則是其長時間對自身所處的現實社會的一種主觀認知和體會。在全球和平青年攝影藝術競賽中,斬獲最佳瞬間獎項的攝影作品《第一回》,和榮獲上海國際攝影藝術競賽的第一名的《有子萬事足》,就充分在作品中體現出了攝影師在實際拍攝過程中,主觀藝術性的充分發(fā)揮與其自身及時創(chuàng)作能力。事實上,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經歷、思維模式、文化層次、社會經驗以及創(chuàng)作水平等存在較大區(qū)別,所以他們對客觀事物理解的深度與廣度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不斷豐富專業(yè)知識、提高藝術修養(yǎng)的感知力、提升作品層次等是保障主觀藝術性有效發(fā)揮的重要途徑。
想象力是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最基本的推動力,不管是哪一種藝術都需要藝術家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對于攝影藝術來說更是如此。世界知名哲學思想家黑格爾就曾表示:“最優(yōu)秀的藝術技能就是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想象力,而想象是需要創(chuàng)造的?!蓖瑫r,著名哲學家康德也認為:“想象力屬于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認知能力”[4]。這些偉大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他們身上有著明顯的共性,那就是極其豐富的想象力,對于攝影這一獨特的藝術門類來說,因紀實性照片的特殊屬性,使其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但即使在實踐創(chuàng)作中面臨各種挑戰(zhàn),攝影師們也依然能夠克服困難,突破各種限制,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并按照自己的喜好,在個人主觀意識的引導下,對客觀物體加以重塑,通過抽象性的藝術提取,根據藝術本身的具體需求,在充分遵循真實性原則下,采取合理的手法與方式來體現攝影作品的主觀藝術性。
攝影藝術實際上精神層面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行為,包含豐富的情感元素。其中情感是對客觀物體產生的最直接心理感受以及最真實的態(tài)度表現,情感和人自身的現實需求、美好愿望、理想具有緊密聯系,帶有顯著的主觀色彩。情感始終貫穿在攝影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它是主觀藝術性充分發(fā)揮的關鍵驅動力。在攝影藝術日常實踐過程中,在客觀物體切實達到攝影師拍攝愿景和理想的情況下,會使其產生極其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讓他們不由自主地展開深入探索和創(chuàng)作。當攝影師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是他們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刻,整個人處在比較緊張的狀態(tài),但片刻后內心便會感到極大的滿足和幸福感,緊張的情緒也隨之消散。這種心情事實上就是主觀藝術性在攝影藝術實踐中充分發(fā)揮的真實表現。
首先,攝影師應具有敏銳力、洞察力,要從光的色彩、透視、虛實關系以及比較等多個層面全方位地進行觀察和拍攝,并且還要具有預測拍攝效果的能力。由于人眼看到的客觀實物與攝影機拍出的物體存在一定程度的區(qū)別,人眼觀察的角度是不變的,但鏡頭卻包括常規(guī)鏡頭、廣角鏡頭等。因為視覺角度的不同將直接影響著視覺場景和不同位置物體之間的透視比例,若鏡頭焦距長,則視覺角度就會小,繼而鏡頭中的透視率也會小于真實的視覺。
其次,人眼所看到的物體全部是立體的,具有較強的縱深感,但鏡頭卻只能從某個固定的角度來觀察和拍攝物體,攝影師看到的畫面更接近平面。大部分物體重新出現在攝影作品中時,通常失去了原有的立體感,顯得過于平淡、普通。因此,如果想要二維空間的攝影作品具有明顯的立體感,就要求攝影師在拍攝時,合理把控個人的主觀意識,利用縝密的構圖在平面畫面中刻意制造錯位,以此來凸顯作品的立體感。
最后,人眼在觀察實際物體時,通常會進行主觀上的選擇,更傾向于自己感興趣的物體,因此所觀察的物體僅僅是一小部分,具有顯著的主觀性。往往這種紀實相片拍出后,畫面背景顯得較為混亂,作品的核心和主題不夠明顯,對于這種情況,在挑選拍攝物體時,攝影師應通過拍攝角度仔細觀察物體,既要觀察個人感興趣的物體,也要注意中心物體與其他物體間的具體關系,進而在此基礎上,確定最佳拍攝角度,去掉某些不太重要的物體。
攝影藝術作品是一種瞬間藝術,每個作品都是攝影師在瞬間拍攝的,這是由拍攝工具的獨特屬性所決定的。在攝影師看到拍攝物體時,在什么時間按下快門、在什么樣的空間對拍攝目標加以重塑,都取決于攝影師自身對目標的把控能力以及他們的藝術形態(tài)創(chuàng)新水平。針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攝影師精準且全方位地把控拍攝目標的基本發(fā)展規(guī)律,要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發(fā)現拍攝目標獨特之處,進而挑選出既契合自身主觀思想,又可以充分表現出拍攝目標自身獨特屬性的精彩瞬間。
要想讓個人的攝影作品原本簡單的拍攝轉變成真正意義上的主觀藝術性創(chuàng)作,就要求攝影師具備高于他人的高超技巧和表現能力,可以讓拍攝鏡頭最大限度地彰顯出與眾不同的藝術性。拍攝的過程是攝影師對客觀現實物體的一種獨特藝術實踐行為,往往拍攝者自身的主觀創(chuàng)作思維會受到客觀事物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嚴格意義上的主觀拍攝的人并不會因各種條件的限制而不知所措,他們會在自身的主觀意識引導下,積極深入的探索可行性路徑,以此來讓主觀藝術性在攝影藝術實踐中得到最大化發(fā)揮。
所謂拍攝者的表現技巧指的是其自身的拍攝水平、技術能力以及藝術審美觀念等諸多要素的綜合性表現,是攝影師努力戰(zhàn)勝外在所有限制條件所采取的一種有效把控拍攝畫面整體效果的技巧。例如通過控制鏡頭焦距的遠近來調整拍攝畫面的空間與視角,利用合適的快門速度生動地表現動態(tài)物體。通過光照角度的不同來把控不同物體之間的虛實關系,重點體現拍攝的核心目標,適當掩蓋次要目標。此外,還能按照各種暗房技巧來控制拍攝畫面,營造多種氣氛,以便達到預期拍攝效果。
攝影藝術實踐創(chuàng)作過程是一種人在特定目的創(chuàng)新性行為,是原創(chuàng)者長期對自身生活環(huán)境的深入觀察與真實體會的外在表現。只有充分意識到主觀藝術性在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意義,才能促使攝影師打破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各種客觀限制條件,發(fā)揮個人主觀意識,更加深入地感受社會、表現社會,進而逐漸開辟出其他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