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迪,仇申強,韓欽一,王增濤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 手足外科,山東 濟南 250021)
指端皮膚軟組織及骨缺損臨床常見,該損傷嚴重地損害傷指的功能[1],如今臨床修復辦法多樣[2-4],目的均為最大限度保留、恢復傷指外觀和功能。其中感覺的重建至關重要,攜帶指固有動脈及指神經的指掌側V-Y推進皮瓣由Venkataswami于1980年首次報道[5],在覆蓋創(chuàng)面的同時,可以較好地恢復指端感覺,作為一種局部轉移皮瓣,其皮膚質地、結構與指端相近,是較理想的選擇。由于該皮瓣常規(guī)切取辦法僅在蒂部保留手指一側血管、神經束,皮瓣靜脈回流機制尚不完全明確[6],臨床上時常遇到因靜脈危象導致皮瓣壞死、萎縮現象。為保證皮瓣血液回流,提高皮瓣成活率及成活質量,我們設計了保留淺靜脈的指掌側V-Y推進皮瓣,并應用于臨床,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2016年1月-2018年11月我科共收治指端皮膚軟組織及骨缺損19例(21指),年齡2~62歲,平均33歲;其中男12例,女7例。受傷指別:拇指2指,示指7指,中指4指,環(huán)指6指,小指2指,創(chuàng)面面積0.6 cm×0.9 cm~1.5 cm×1.8 cm,該組病例均有骨質外露,甲床缺損。
本組患者均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手術在袖帶式氣壓止血帶控制下進行。創(chuàng)面清創(chuàng),切除冗余指神經,考慮功能和美觀要求,將皮瓣設計在拇、示、中、環(huán)指的尺側和小指的橈側。皮瓣近端,即V形頂點,設計在指中間紋稍近側(拇指為拇指近側紋近端),側方切口自皮瓣近端沿赤白線走行直至創(chuàng)面一側,掌側切口連接皮瓣近端和創(chuàng)面另一側,為避免皮瓣近端因角度太小而壞死,可將掌側切口設計成弧形,弧頂朝向對側。切取時,先將皮瓣遠端掌側及側方切開,將所需血管神經束保留在皮瓣內,在屈肌腱鞘表面掀起,注意保護皮瓣內血管、神經束,當切取至皮瓣近端,尋找掌側淺靜脈,一般位于皮瓣蒂部略偏向手指正中線附近[6],其數量不等,保留一條即可滿足皮瓣靜脈回流需求,如不影響皮瓣向遠端推進,也可保留兩條甚至更多,并將其向遠、近端適度游離,在皮瓣蒂部,保護、游離皮瓣血管、神經束,切斷其周圍皮系韌帶等妨礙皮瓣向遠端推進的組織,必要時可向血管、神經束近端繼續(xù)潛行分離,以增加推進距離。皮瓣切取完畢后,松止血帶,徹底止血,將皮瓣向遠端推進覆蓋創(chuàng)面。供區(qū)傷口直接縫合,無菌敷料包扎。術后應用抗感染及活血治療,2周拆線,拆線后即開始行功能訓練。
本組皮瓣均順利成活,未出現血管危象、皮瓣感染、壞死,傷口均一期愈合。術后5例失訪,余14例隨訪1~17個月,平均7個月,皮瓣質地及外形良好,感覺佳,兩點辨別覺3~5 mm,平均4 mm,患指屈、伸活動度較術前無明顯減小,患者滿意度高。
典型病例:患者女,41歲,因左手示指擠壓后疼痛、流血、活動受限5 h就診。急診于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手術治療,清創(chuàng)后示指末節(jié)殘存0.9 cm×1.4 cm大小創(chuàng)面,設計、切取以指固有動脈、指神經束為蒂的掌側V-Y皮瓣覆蓋,術中保留掌側淺靜脈2條,推進距離約1.0 cm,重建后指端飽滿,且感覺良好。
手是人的第二張“面孔”,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及交際過程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功能。指端皮膚軟組織及骨缺損修復要求高,不僅僅是單純覆蓋創(chuàng)面,更要積極追求外觀及功能的恢復[7]。為實現這個目標,臨床常用修復辦法多樣,包括V-Y推進皮瓣、指動脈島狀皮瓣、指動脈背側支皮瓣、帶蒂魚際皮瓣、趾腓側皮瓣、游離橈動脈掌淺支皮瓣、甲皮瓣等。皮膚、軟組織缺損的修復應遵循like-to-like原則,即優(yōu)先選用與缺損區(qū)皮膚軟組織結構、質地相同或類似的組織覆蓋,對于指端皮膚軟組織缺損,指掌側V-Y推進皮瓣使用毗鄰組織予以覆蓋,符合此項原則,且皮瓣攜帶感覺神經,術后感覺好,是一種較為理想的修復辦法。臨床工作中,為改善靜脈回流,我們在切取皮瓣時保留掌側淺靜脈,既為皮瓣靜脈回流做出有力保障,同時也允許我們可以對皮瓣血管、神經蒂進行更加充分的松解,以增加皮瓣推進距離,重建更加飽滿的指端。該皮瓣的切取平面為屈肌腱鞘表面,游離過程中,不僅要保護血管、神經蒂,也應避免破壞屈肌腱鞘的完整性,避免術后發(fā)生肌腱粘連;在切開皮瓣掌側時,因手指掌側淺靜脈與真皮貼合較緊密,要注意控制切口深度,避免將其損傷。該皮瓣存在以下不足:較傳統(tǒng)的掌側V-Y推進皮瓣增加了手術時間和技術要求,不能重建指端的骨與指甲缺損等。
總之,保留淺靜脈的指掌側V-Y推進皮瓣感覺恢復較好,能保留指體長度,并且皮膚質地與受區(qū)類似,靜脈回流確切,在掌握適應證的情況形下,適宜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