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芝 陸 云
面向新時代,江蘇省蘇州市作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yè)基地和長三角地區(qū)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一直大力推進教育對外開放戰(zhàn)略,著力打造具有蘇州特色的國際理解教育模式,全面提升教育國際化發(fā)展水平,全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在2018年、2019 年連續(xù)召開的蘇州國際理解教育大會,集中展現和總結了蘇州教育國際化階段性的成果。
回歸到學生,他們的國際化素養(yǎng)水平如何?做好迎接未來世界競爭的準備了嗎?教育應該如何變革以應對挑戰(zhàn)?為此,項目組對全市范圍內的10275 名初中生的國際化素養(yǎng)現狀、存在問題及影響因素進行監(jiān)測研究,以期為制定和規(guī)劃教育國際化相關政策和項目、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實踐探索提供可資參考的建議。
本研究基于亨特(Hunter)的國際能力理論,結 合DeSeCo(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計劃關于國際化發(fā)展趨勢下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的分析,以及PISA 發(fā)布的2018 全球勝任力框架,將“國際化素養(yǎng)”劃分為“知識”“理解”“技能”“態(tài)度”四個維度,并將其定義為:具有世界語言、文化、歷史、地理以及全球問題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擁有和平、民主、發(fā)展的全球化視野和開放性態(tài)度,對文化差異保持理解和尊重,能夠運用有關知識有效地進行跨文化合作與交流。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了蘇州市92 所初中校(包括各縣、市、區(qū)的8 所學校及所有市直屬學校)的初一、初二、初三各一個班級的學生,參與本次調查?;厥諉柧砉?0780 份,經數據篩選后,獲得有效樣本10275個,其中,男生5157 人,占50.19%;初一學生3605 人,占35.09%,初 二 學 生3424 人,占33.32%,初三學生3246人,占31.59%。
本監(jiān)測主要采用自編問卷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生個人背景特征,包括學生的性別、年級、家庭背景等人口統計學變量以及學生出國經歷等;第二部分為針對初中生的《國際化素養(yǎng)量表》;第三部分為學生所感知到的國際化環(huán)境,主要包括家庭、教師和學校等方面;第四部分為學生參與國際化課程、活動的情況。
初中生的國際化素養(yǎng)總體狀況較好,平均得分為3.16(標準差為0.59),大于理論中值2.50。對國際化素養(yǎng)四個維度的得分比較可知,學生在國際化態(tài)度上的得分最高,表明初中生大都具有較強全球化意識,能在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開放地接納不同文化的差異,并樂于參與跨文化的學習與交流活動。學生的國際化的理解程度較高,這表明學生大多意識到了全球化社會的形成及其帶來的影響。
具體分析學生在國際化知識和技能上的得分情況可知,初中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及風俗習慣的了解程度相對較高,但是對其他一些國家的歷史和地理概況、文化習慣和風土人情、國際組織性質和作用的了解程度較低。此外,初中生“和外國人進行恰當、有效的交流”“和外國學生一起協同完成團隊學習或活動任務”這兩項交往技能還有待提高。
本研究選取學生的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出國經歷等為背景變量,使用T 檢驗或F 檢驗,對學生國際化素養(yǎng)進行群體差異性分析。
1.家庭所在地差異。
將學生的家庭所在地分為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進行T 檢驗,結果顯示,城市家庭學生的國際化素養(yǎng)水平均顯著高于鄉(xiāng)鎮(zhèn)學生,尤其在國際化技能方面的差異最大??梢姡鞘袑W生在國際化教育資源的享有、跨文化交流的機會和體驗等方面較鄉(xiāng)鎮(zhèn)學生要更占優(yōu)勢。
2.父母受教育水平差異。
將父母的學歷水平作為自變量,進行方差分析可知,不同學歷水平的家長其孩子的國際化素養(yǎng)存在顯著差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學生的國際化素養(yǎng)也越高。
3.出國經歷差異。
調查顯示,近三年中,有出國經歷的學生人數為2423人,占23.58%。通過方差分析可知,不同出國經歷的學生國際化素養(yǎng)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出國次數為0次和1次的學生之間差異最為明顯,學生出國經歷越豐富,國際化素養(yǎng)越高。
1.學生國際化素養(yǎng)與環(huán)境因素的關系。
將學生所感知的環(huán)境影響因素劃分為教師、家庭和學校三類,進行Pearson 相關分析的結果顯示,學生國際化素養(yǎng)與教師、家庭、學校等方面的支持性環(huán)境因素均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其中,教師因素與學生國際化素養(yǎng)的相關性相對較強。
具體分析教師、家庭和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國際化教育資源及環(huán)境現狀,超80%的學生均認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滲透一些國際化的知識及理念,并且支持學生參加國際理解教育的相關活動。其次,76.84%的學生認同會經常與父母一起關注國際時事、談論國際議題。最后,81.1%的學生認同學校比較注重營造國際化的校園環(huán)境和氛圍。
2.學生國際化素養(yǎng)與國際化課程或活動參與度的關系。
通過Pearson 相關分析可知,學生在國際化相關的課程學習或交流活動上的參與度,與其國際化素養(yǎng)的知識、理解、技能與態(tài)度維度均呈正相關關系,尤其是與國際化知識與技能的相關性相對較強。
具體分析初中生國際化課程或活動的參與情況,近60%的學生表示會經常關注和了解全球時事、查閱外文版書籍或媒介資料,但只有約35%的學生表示會經常參與外籍教師課程、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或活動、國際化的賽事論壇和文化活動,有40%左右的學生從未參加過中外友好互訪交流活動。總體而言,學生的國際化活動參與度還有待提高,學校、教師、家庭等在為學生提供國際化學習資源及活動參與機會方面還大有可為。
教師在設計國際化課程或活動過程中要重視個體差異,考慮學生的興趣、能力和知識基礎,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鼓勵學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如多語種、校園足球、書法等),利用友好學校及本土的國際教育資源,開展豐富多元的國際文化與交流活動。
學習借鑒國內外先行經驗,充分利用本土優(yōu)質國際教育資源,集合一批國際理解教育骨干教師,在探索研究的基礎上共同設計、開發(fā)、實施和評估面向中小學生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通過加強學科滲透、開展主題活動、開設校本課程、豐富校園文化、建設資源平臺、實施專題培訓等途徑全面推進國際理解教育,打造一批國際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項目和教育國際化示范校。
各區(qū)各校要加大“走出去”和“引進來”結合力度。一方面,拓寬教師海外培訓和出國任教渠道,豐富教師的海外經歷和國際視野,提升教師的跨文化理解與溝通能力。另一方面,深入推進教師引智培訓和外籍教師進課堂項目。通過聘請外籍專家來蘇開展培訓,促進教師及時學習和了解國外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先進的教育理念、內容和教材教法;通過引進一批受過良好高等教育、具有教育熱情和較強環(huán)境適應能力的外籍教師,促使中外教師之間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此外,還可以依托本地的國際教育資源,合作開展教師國際素養(yǎng)提升培訓項目,組織中外教師同課異構、教學研討等活動。
應建立學校自評與行政部門綜合測評相結合的國際化評估機制,通過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開發(fā)學生國際素養(yǎng)評估工具,并進行跟蹤測評,及時掌握學生國際素養(yǎng)發(fā)展現狀、問題及原因,幫助學校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采取改進措施,真正促進學生國際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