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賀男 于春梅 邵奇 趙越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出現(xiàn)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基因密碼”的排列與組合需要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的世界性形勢的整合與重塑,各種錯誤思潮的出現(xiàn)打破了“基因密碼”的排列與組合,呈現(xiàn)單極化發(fā)展勢態(tài),影響著新時代大學生的主流價值取向以及他們對于周圍環(huán)境的認知水平和判斷能力,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是世界性的課題,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硬核力量”,如何加強大學生對于社會責任教育的主觀認同從而提升大學生的獲得感,這不僅是歷史的追問,這更是時代的問卷,因此,回答歷史追問和答好時代問卷是高校社會責任教育者的價值選擇,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旨歸。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獲得感
中圖分類號:G717.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9 — 0156 — 0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社會責任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舉措,最終形成了青年責任觀,豐富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的內涵、創(chuàng)新了社會責任教育的載體、開拓了社會責任教育的渠道、為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歷史依據(jù)和現(xiàn)實依據(jù)。青年責任觀教育內容豐富,其中,中國夢的教育是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的“助推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的“定盤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的“根與魂”、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的“精神標識”?!案罘侥苋~茂、固本才能枝榮”,只有將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能動的交織在一起,方能繪就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的美好藍圖。
一、新時代高校社會責任教育的現(xiàn)狀
對于高校社會責任教育,部分高校大學生并不是有很強的認同感,甚至出現(xiàn)一些抵觸情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不及時扭轉局面,這些因素將會影響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獲得感的有效提升。
(一)部分高校社會責任教育內容缺乏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部分高校在社會責任教育的過程中只注重“理論宣講”,而缺乏與實際生活的結合,將社會責任教育“始”于主觀思辨,“浮”于空泛宣講,“忙”于口號宣傳,“止”于形式教育,不是將社會責任教育“虛功實做”,而是“虛功虛做”,這種社會責任教育不注重教育效果,而只注重“形象工程”建設。因此,不利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獲得感的提升。高校社會責任教育要想落到實處,必須將責任教育內容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內心。“虛功一定要實做”,只有出真招、出實招,將社會責任教育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獲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既包含行政工作人員,又包括教學工作人員,高校教師往往既承擔教學任務、又承擔著科研任務,有著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知識體系,很容易將自己的話語體系和研究思維融入自身的教學工作和行政事務性工作之中,進一步引發(fā)社會責任教育內容與社會實踐的高度融合,但是教育過程是一個教學相長的互通過程,既要求教育者遵循社會責任教育的邏輯旨歸,又要求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尊重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取向和認同方式,如果教育者單方面注重于理論宣講,則教育內容缺乏生動性和影響力。如果社會責任教育內容聯(lián)系社會實際較為疏松的話,則會降低學生的認同度,直接影響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獲得感的有效提升。
(二)高校社會責任教育內容中缺乏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指引
在人類發(fā)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fā)展大歷史的新時代新形勢下,我們無處不在的享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帶給我們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可是在此期間我們也承受著各種錯誤思潮的“腐蝕”,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指導地位面臨著威脅和挑戰(zhàn)。新自由主義思潮、西方社會民主黨宣揚的民主社會主義、東亞的新儒學、新左派、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等意識形態(tài)時時刻刻的在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爭天下”,高校社會責任教育內容往往缺乏對于現(xiàn)今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認知教育與引導,這方面的缺失直接導致新時代大學生對于我國主流核心價值觀產(chǎn)生質疑心理或者排斥情緒。比如普世價值學說,西方個別國家一直居心叵測,試圖將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滲透到世界各個國家,妄想用它自身的價值觀“統(tǒng)治”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有它自身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核,也就是每一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核心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的生成源于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獨特精神文化“標識”。
(三)部分高校社會責任教育中“話語權”缺失
貼近學生、引導學生和服務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變的育人宗旨,著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育人的“話語體系”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選擇,更是新時代高校社會責任教育的應有之義。語言是一門藝術,語言的藝術性表現(xiàn)在于同樣的話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所展現(xiàn)的效果是不一樣的。語言的魅力在于它本身的藝術性,這種藝術性能夠拉進心與心的距離,從而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高校社會責任教育的“話語體系”的構建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話語權”的生成構筑了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堡壘,話語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語言符號,更是權力的表征,所謂的話語權就是話語的分量,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的話語對身邊人產(chǎn)生的影響和控制。部分高校在社會責任教育領域忽視了“話語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而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沒有深入學生的內心,社會責任教育的效果不盡如人意。高校社會責任教育應注重“話語權”的重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注重發(fā)揮語言的魅力,使其語言方式融入教書育人的模式構建中,更加貼近學生的語言特點和個人“口味”,促使學生主觀上產(chǎn)生認同感并接受教育者的語言風格,從而使他們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社會責任教育內容。因此,在注重“話語體系”構建的基礎之上,更應著重培養(yǎng)其“話語權”的影響力。
二、新時代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獲得感的現(xiàn)實路徑
提升高校社會責任教育的有效性是新時代大學生認同主流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主渠道,是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獲得感的內在要求。有效性的實現(xiàn)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發(fā)揮各種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作用,使其形成合力,獲得感的提升只有通過有效性的實現(xiàn)才能得以展現(xiàn)。
(一)主流意識形態(tài)主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責任教育的價值引領
近些年來,“淡化意識形態(tài)”、“非意識形態(tài)化”和“實用主義”的泛濫都是被灌入了西方“和平演變”的迷魂湯的結果。亨廷頓、貝爾和吉登斯等西方御用文人撰寫了《文明的沖突》、《意識形態(tài)的終結》和《第三條道路》等著作,妄想打著“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這句別有用心的政治口號來終結第三世界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為強化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全球化而清除障礙。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新儒學、新左派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接踵而至,威脅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尤其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毒瘤”以文化滲透的形式在我國主流文化場域蔓延和泛濫,以其“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的卑劣政治意圖毒害著新時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從歷史維度來看,它來源于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精神文化傳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動成為大學生的“知心朋友”,有效性來源于客體對于主體需求的符合度,有效性來源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親密度,有效性來源于主體對于客體的滿意度。因此,提升高校社會責任教育的獲得感的重要前提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走入學生的內心,跟上新時代大學生思想變化的節(jié)奏,傾聽他們的聲音,認清他們的訴求,傾聽他們的心聲,讓“同磁共振”的聲波回蕩在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這樣才能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中的“定盤星”的美好愿景。
(二)社會責任教育載體創(chuàng)新:深入挖掘“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核和內在機理
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發(fā)揮著思政育人的“獨特魅力”,“課程思政”的提出為高校社會責任教育創(chuàng)造了新的載體,通過深入挖掘“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核和內在機理,為高校社會責任教育的有效開展搭建廣闊的平臺,有效推動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全方位育人功能的發(fā)揮。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們要積極探索高校社會責任教育與不同專業(yè)課程教學的內在融合點,結合“課程思政”的有效育人載體,融入其他各類課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使高校社會責任教育成為各類課程協(xié)同育人的重要內容和邏輯旨歸。與此同時,高校社會責任教育要以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課程思政”的穩(wěn)步前進,促使高校社會責任教育既有知識傳授,又有價值引導。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獲得感的提升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專兼職教師和其他各類課程教師的共同努力,各類教師在“傳道”之前,要“明道”、“信道”,要有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和明確的政治方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要注重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高校社會責任教育并不是將責任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簡單的疊加,而是要發(fā)掘“課程思政”育人載體背后的責任情感和責任心理因素,將“課程思政”的合理內核和內在機理展現(xiàn)出來,從而使責任教育工作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有序進行。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獲得感的提升要打破以往思想政治理論課“單打獨斗”的局面,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主體功能,著力推進高校社會責任教育創(chuàng)新協(xié)同發(fā)展,實現(xiàn)大思政格局視域下“課堂熱騰騰、收獲滿當當”的高校社會責任教育新局面。
(三)社會責任教育模式重構:責任教育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場域之中
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的獲得感,需要重構社會責任教育的育人模式,創(chuàng)新社會責任教育的育人載體,完善社會責任教育的育人體系,將學生的責任認知和責任情感與社會實踐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形成行與知的統(tǒng)一。在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場域中,社區(qū)服務和社會服務是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獲得感的有效路徑。社區(qū)服務和社會服務是大學生參與社區(qū)和社會生活從而改善社區(qū)的主觀活動,通過個體參與服務的過程來促進個體在道德認知、學習動機、服務意識等方面的有效提升。當學生處于社會環(huán)境中,他們遇到各種真實的社會狀況時,可以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同情心和責任心也會隨之增強。社會實踐的場域對于新時代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增進各方面能力的練兵場,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將“內化于心”的理論轉化為“外化于行”的實踐。社會實踐可以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評判標準,從而有效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的獲得感。社會責任意識養(yǎng)成來源于大學生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社區(qū)或社會服務本身就是道德責任意識培育的過程。經(jīng)常性的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為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的獲得感搭建了育人平臺,具備高度社會責任心的新時代大學生會更好的服務社會。在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場域中,要經(jīng)常性的鼓勵學生深入偏遠山區(qū)進行“三支一扶”活動,參加西部計劃的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學生聆聽優(yōu)秀大學生先進事跡報告會等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熱情,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涵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情懷。作為高校社會責任教育的一種獨特模式,隱性社會責任教育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獲得感的有效提升需要顯性社會責任教育與隱性社會責任教育的有機融合。相對于顯性社會責任教育而言,隱性社會責任教育彰顯著更為自然、更為長久、更為全面的育人特質,并能有效彌補顯性社會責任教育的不足。在社會結構急劇轉變的新形勢下,大思政格局視域下的高校社會責任教育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zhàn),將“顯隱結合”的社會責任教育理念融入到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獲得感的路徑中是題中之義,培育出一批批勇立時代潮頭,在困境中勇于破難題、補短板的具備高度社會情懷的青年實干家更是時代選擇!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光明日報,2019-03-19(01).
〔2〕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省人民出版社,2007:164.
〔3〕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19.
〔4〕靳輝明,李崇富.馬克思主義若干重大問題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化出版社,2006:483.
〔5〕何冰,吳立紅.傳統(tǒng)文化融入高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教育中的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J〕.黑龍江教育,2020,(02).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