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芬,楊麗黎,祝海香,陳意平,薛小慧,孟桃李,史長文,葉小健,張 倩,范華美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16
新護士指剛從學校畢業(yè)走向臨床工作崗位的護士[1]。臨床護理要求護士在規(guī)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環(huán)境下與其他工作人員相互協(xié)作,共同完成工作,不僅需要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臨床能力。新護士從不同護理院校畢業(yè)進入臨床,面臨著從學生到專業(yè)工作人員角色轉換,需快速適應新環(huán)境的壓力[2]。有效的護理操作技能培訓可使新護士盡快完成角色轉換,快速適應臨床工作,也是減少新護士離職率、增加工作滿意度的有力保障[3-6]。常規(guī)的操作培訓以帶教老師示范、新護士模仿和練習為主,且都是科室內自行單獨培訓,一位帶教老師需指導所有操作,使部分操作缺乏針對性指導。多科室聯(lián)合培訓是指將多個科室的新護士作為一個整體共同培訓[7],各帶教老師只指導自身最熟悉的1~2項操作。研究發(fā)現(xiàn),多科聯(lián)合培訓運用到年輕護士的培訓中,有利于提高護士的專業(yè)素質和綜合實踐能力[8]。本研究將多科室聯(lián)合培訓應用于新護士操作技能培訓,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選取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yī)院新入職護士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護理院校畢業(yè)的應屆本科生,定科于內科、外科,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工作后再考取本科學歷者,入職后連續(xù)請假超過1個月者。共納入15個科室,含52名新護士,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將15個科室分成兩組,最終納入觀察組26人和對照組26人。觀察組:均為女性;年齡21~24歲,平均(22.0±1.9)歲;心血管內科6人,消化內科3人,呼吸內科2人,內分泌科2人,骨科5人,泌尿外科3人,頭頸外科3人,胸外科2人;畢業(yè)浙江省院校15人,江蘇省院校3人,安徽省院校1人,河南省院校2人,吉林省院校3人,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院校2人。對照組:均為女性;年齡22~24歲,平均(22.0±1.0)歲;腫瘤內科2人,血液科2人,神經(jīng)內科3人,放療科1人,腫瘤外科2人,神經(jīng)外科6人,普外科10人;畢業(yè)浙江省院校14人,江蘇省院校3人,安徽省院校5人,河南省院校2人,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院校1人,黑龍江省院校1人。兩組新護士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按照護理部對新護士的要求,培訓考核的12項基礎操作包括指測血糖、胰島素筆注射、靜脈輸液、深靜脈置管換藥、吸痰、肺叩打、輸血、留置導尿、吸氧、插胃管、更換T管引流袋、口腔護理。護理教育部在醫(yī)院護理繼續(xù)教育APP“掌醫(yī)課堂”上上傳統(tǒng)一的操作視頻,供新護士自行觀看,并給予相應培訓,1個月后統(tǒng)一由護理教育部進行考核,分數(shù)達到90分為合格。
1.2.1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培訓。新護士入職后在“掌醫(yī)課堂”觀看12項基礎操作視頻并在科室內自行練習。自學3周后由各科室教育護士對本科室新護士的操作進行集中培訓指導,地點是護理教育部操作室。教育護士先仔細講解各項操作的流程,并示范關鍵步驟,然后新護士在教育護士的指導下練習,練習過程中教育護士及時點評反饋,直到所有步驟流程都過關,每個操作項目以操作站的方式完成。操作站是圍繞一個操作項目進行相關練習的培訓單元,比如胰島素筆注射,以操作模型為主體,配以各種形式的胰島素筆以及各種規(guī)格的筆芯,教育護士給出一個臨床案例,新護士根據(jù)此案例選擇正確的胰島素筆和筆芯,再在模型上進行規(guī)范的操作。
1.2.2觀察組
實施多科室聯(lián)合培訓。前3周各科室教育護士監(jiān)督自己科室的新護士完成12項操作視頻的自學。第4周集中2 d進行多科室聯(lián)合培訓,培訓地點為護理教育部操作室,培訓老師為8名來自心血管內科(2個科室)、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內分泌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和頭頸外科的教育護士。每位教育護士負責1~2項熟悉的或平時負責考核的操作項目對新護士進行指導。以操作站的形式設計,共12個操作站。培訓老師先仔細講解各項操作的流程,并對關鍵步驟做示范,然后新護士在教育護士的指導下練習,練習過程中教育護士及時點評反饋,直到所有步驟流程都過關。
在新護士入職前和培訓完成后由護理教育部采用統(tǒng)一制定的標準操作流程和評分標準對兩組新護士的操作技能進行考核,評分標準包括用物準備、操作流程、相關知識點3個部分,按照標準流程和評分標準逐條計分,總分0~100分,>90分為合格,操作技能考核成績總分為12項操作成績的平均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入職前兩組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觀察組操作技能考核成績總分高于對照組,其中吸痰、肺叩打、輸血、留置導尿、插胃管、口腔護理6項操作成績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指測血糖、胰島素筆注射、靜脈輸液、深靜脈置管換藥、吸氧、更換T管引流袋6項操作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分
護理操作技能是臨床護士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護士通過相應的護理技能操作實現(xiàn)對患者的治療和護理。新護士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新護士以后的獨立臨床工作能力和護理服務質量。2016年2月《新入職護士培訓大綱(試行)》[9]強調新入職護士必須熟練掌握并運用靜脈輸液等27項常用臨床護理操作技能。因此,操作技能掌握不好會增加新護士的工作壓力。常規(guī)培訓是各科室教育護士給自己科室的新護士做示范指導,每個科室的教育護士需指導每一項操作,但教育護士一般精通自己科室的操作,而對其他科室操作的掌握程度有一定欠缺,特別是操作關鍵點,有的操作只停留于形式,無法保證新護士掌握每項操作的真正要領。多科室聯(lián)合培訓選取各科室的教育護士作為集中培訓的指導老師,每位教育護士專項指導自己擅長的1~2項操作,非常熟悉對各項操作中存在的難點、重點,能為新護士提供針對性的指導。集中培訓過程中,新護士在不同的操作站操作,既可以在教育護士的指導下練習,又可觀察其他同事的操作過程,參與操作點評,取長補短,在操作中不斷修正不足,提升操作技能水平[10-11]。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過多科室聯(lián)合培訓后,觀察組12項操作技能考核成績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操作項目的培訓效果存在差異,指測血糖、胰島素筆注射、靜脈輸液、深靜脈置管換藥、吸氧、更換T管引流袋6個操作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吸痰、肺叩打、輸血、留置導尿、插胃管、口腔護理考核成績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也說明操作技能的提高僅靠一段時間的自學和培訓,不能完全達到理想的效果,操作培訓的重點在于臨床實踐,只有在臨床中不斷實踐和鞏固,才能真正掌握各項操作技能。這和成人學習特點中的練習與強化、以行動和實踐為本位的學習原則是相符的[12]。這也提示臨床教育者在今后的操作技能培訓中,需進一步強化和刻意反復練習操作項目,強化培訓效果,從而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
本研究只限定在某一家醫(yī)院的內、外科取樣,且樣本量偏少,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后期將擴大樣本量,設計多中心的研究,進一步驗證多科室聯(lián)合培訓在ICU、急診室、手術室等專科性更強的護士操作技能考核中的效果,為提高護士操作技能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