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華
無錫市開展班集體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被人們稱作一項育人的基礎工程,在無錫市教育局領導下,進展順利。從1983 年上半年開始,經(jīng)過3年左右的時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85 年曾獲江蘇省普通教育改革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無錫市班集體建設的研究課題得到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和關心。當時國家教委中學司的蘭佩云、劉永曾和孫學策三位同志,曾來到無錫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他們走進學校,聽取一線班主任教師實踐的體會,和從事班集體建設理論研究的人員進行交談。他們還走進教室,參加學生的班級主題班會(又稱“點題班會”)。他們從這個窗口看到了班集體建設取得的成效,也驗證了這項研究和實驗是可行的,是有生命力的。那是在無錫市一中的初三(2)班,主題班會開始之前,他們背靠背地給班會點題:“主人”。全班學生經(jīng)過半個多小時的緊張準備,在班長“破題”之后,大家用詩歌朗誦、相聲、講演等多種文藝形式,匯報了在班級工作的各項改革中,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如何個個爭做班級小主人的動人事跡,圍繞“主人”這一主題,展示自己做主人的才華和團隊的合作精神。
1986 年暑期開始,《江蘇教育》中學版編輯人員,在無錫市教育局的指導和幫助下,于1987年春完成了無錫市班集體建設專輯的采訪、編輯任務,并約請孫學策同志為專輯撰寫刊首文章。他接到約稿邀請之后,欣然應允,很快寫成了《讓班集體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最優(yōu)化環(huán)境》。他在文章中肯定了無錫市班集體建設的課題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指出:“應該學習無錫市的經(jīng)驗,重視班集體的建設,努力為學生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最優(yōu)化的環(huán)境。”文章篇幅不長,但言簡意賅,提綱挈領,統(tǒng)領了整個專輯的內(nèi)容。
專輯正式刊出于1987 年第4 期,全部稿件付印前呈送時任廳黨組書記、代廳長羅明同志審閱。他閱后批示說:“這個經(jīng)驗肯定是對頭的,認真實行,必有收獲。”專輯正式出版發(fā)行以后,在省內(nèi)外讀者中引起了較大反響。有位讀者來信說:專輯編得好,一本在手既能學到理論,又能學到操作方法。
如今,專輯出版發(fā)行已過去30 多年,今天看來,班集體建設工程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仍有其重要的借鑒意義,那一群從事“工程建設”的人們鍥而不舍的獻身精神仍然值得我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