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水風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qū)第二實驗小學(264400)
為了有效地完成教學內(nèi)容,教師們在課前都會針對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進行預先設計??墒窃诰唧w教學中因?qū)W情的變化,往往會生成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教師如果以生為本,因勢利導,往往會出現(xiàn)意外的收獲。
如教學“水面的秘密”一課時,教學預設是讓學生通過玩硬幣滴水、樹葉滾露珠的游戲來觀察突起的水面,從而引導學生認識水有表面張力這種現(xiàn)象。在觀察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說:“老師,我感覺小水珠的表面好像有一層膜包裹著,里面的水才灑不出來?!边@是教學預設中沒有的,學生能從這個角度來認識水的表面張力。對于這樣的奇葩回答,當時筆者靈機一動,既然學生能感受到水表面的水膜,何不順著學生的思路,從認識水膜入手,讓學生親眼目睹一下水膜的樣子呢?筆者沒有繼續(xù)按預設內(nèi)容進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路探究水的表面張力。為了能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這層水膜,筆者找來了小孩吹泡泡的玩具,讓學生親眼看看泡泡外面的這層水膜到底是什么樣的,從而聯(lián)想到水珠外面也有一層這樣的水膜。為了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這層水膜是怎么形成的,然后又設計了一個“小水珠”游戲:找了幾個學生圍成一個圓,圓內(nèi)站有很多學生?!斑@些同學代表一個水珠,每位同學代表一個水分子,所以,每個水珠是由許多個水分子組成的。中間的水分子特別淘氣,總想向外逃,那么,怎樣才能不讓里面的水分子逃出來呢?”學生馬上能想到外圍的同學手拉手,緊緊地靠在一起,包裹住里面的同學。無需過多的解釋,學生們輕松地就理解了“對,小水珠表面的這些水分子就是這樣緊緊地靠在一起,形成一種相互吸引的力,我們稱它為表面張力?!?/p>
學生從發(fā)現(xiàn)水膜,到觀察水膜、玩游戲體驗水膜,親身感受到了表面張力的存在,不僅興趣大增,而且對表面張力這種無形的力理解得格外透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在教學“植物的根”一課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設計實驗的能力,教學預設是:先設計1個“證明根能吸收水分”的實驗作為鋪墊,然后再設計1個“證明根吸水的多少與根毛的多少是否有關(guān)系”的對比實驗。結(jié)果學生在對比實驗中,對“有且只有一個變量不同的原則”把握不準,設計出的實驗不到位,大大超出了筆者的預想,怎么辦呢?是按預設直接告訴他們這一原則,還是另想辦法讓學生理解對比實驗的這一原則?最終決定尊重學生的感受,既然學生的認知水平達不到這個高度,那就通過一個熟悉的小例子來幫助他們理解。
舉例:“小明和小亮跑的一樣快,互相不服,于是相約今天再比一次。小明今天穿的普通的鞋子,小亮穿的釘鞋,大家說,哪一個跑的快?”結(jié)果,學生們像炸了鍋一樣,“不公平!不公平!”,“為什么說不公平?”“怎樣才算公平?”筆者及時地追問,學生們紛紛出主意,要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穿相同鞋的情況下比賽才能比出誰跑得快。順勢引導“這些條件都相同,有沒有不同的地方?”學生們頓了頓,終于想起來了,兩個人不同。“對,我們在設計對比實驗時,只能有一個條件是不同的,其他的條件都必須是相同的才公平?!薄艾F(xiàn)在我們再來看根吸水的多少與根毛的多少是否有關(guān)系這個實驗,我們應該怎樣來設計這個實驗呢?”學生馬上就能想到兩棵植物除了根毛要一多一少,其他條件都得是相同的,于是順利地完成了一個周密的實驗。
預設是教學的計劃性,生成是教學的開放性。我們不能過分地注重預設,更要尊重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的真實感受。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更多的時候,兩者是互補的。當在具體教學中遇到有些預設不及的生成,教師就要靈活應對,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