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一個初冬的清晨,二姨父踏著霜跡來我家做客,腳上穿的就是一雙“輪胎鞋”。鞋底是用汽車輪胎切割成的,被幾條布袋綁在腳上,看上去有點像夏天穿的涼鞋。
“穿這個鞋子,腳不冷嗎?”我見二姨父腳趾被凍得通紅,好奇地問。
“我這雙腳早就不怕冷了?!倍谈肝站o煙桿,猛吸了幾口,吐出一陣白霧,然后笑呵呵地對我說。
我出生在武陵山區(qū)腹地銅仁市一個偏遠山村,但那時家境卻相較二姨父家要好很多。那是我第一次見到輪胎鞋,便私下問母親:為何寒冷的天氣,二姨父還要穿那種像涼鞋一樣的鞋子。母親說,二姨父家子女多、負擔重,除了種地,沒有其他收入來源,舍不得花錢買鞋子。
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既便宜又耐穿的輪胎鞋在武陵山區(qū)的廣大農村地區(qū)特別受歡迎。比如趕鄉(xiāng)場的日子,趕集的十個人中就能找出兩三個穿輪胎鞋的人。
武陵山片區(qū)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而地處武陵深處的銅仁是貴州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貧困面大、貧困人數(shù)多、貧困程度深,到2014年仍有90多萬貧困人口。
隨著脫貧攻堅深入推進,武陵山區(qū)廣大農村地區(qū),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群眾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二姨父家早已擺脫貧困,很多曾經穿輪胎鞋的農村群眾也紛紛換上了新鞋子。輪胎鞋,成了曾經貧困與艱辛的一個歷史印記。
時隔20多年,我再次見到這種輪胎鞋,是在印江自治縣博物館里。
今年6月初,我在印江采訪時,該縣脫貧攻堅指揮部的工作人員田林介紹,他們在縣博物館里設置了脫貧攻堅陳列館,并邀請我去參觀。
□ 2020年3月8日,作者在剛滿月兒子的病床前寫稿。
陳列館里除了與脫貧攻堅相關的圖文資料,還收集了很多實物展品。當看到玻璃展柜里的一雙“農民穿過的輪胎鞋”時,我的目光立即被其吸引。
“這雙鞋子是從哪戶人家得來的?”我問。
“木黃鎮(zhèn)烏巢村劉從甫家?!碧锪终f,“他家和我老家在同一個村,曾經是我們村最窮的人家?!?/p>
我決定要去劉從甫家看一看,目的不是采訪寫稿,而是被這雙輪胎鞋牽動心緒,想起了很多往事,對其背后的故事充滿了好奇。
從印江縣城出發(fā),沿304省道驅車60多公里才到達烏巢村。劉從甫家就在公路旁,是一棟精美的兩層小樓房,剛建成兩年。
今年52歲的劉從甫,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身材瘦弱的他看上去不像農民,倒像一名教書的先生。在他家的客廳里,我們聊了足足兩個小時,他又帶我參觀了他家的老房子以及辣椒產業(yè)基地。
劉從甫原是貴州銅仁松桃苗族自治縣烏羅鎮(zhèn)中利村人,1993年經人介紹,來到烏巢村楊家做上門女婿。不料次年在廣東一石廠打工時,頭部受重傷,此后右邊身子無力,再也干不了重活。
劉從甫家里有四五畝地,如果好好耕作,不遇天災,養(yǎng)家糊口不成問題。然而,他家卻成了村里最窮的人家,時常連飯都吃不上,一年四季都在借糧食。
掃碼閱讀《穿了20年的“輪胎鞋”送進博物館》
楊聰貴州日報報刊社記者
“不是因為不夠勤快,而是沒有勞動力?!眲母φf,他家三個孩子,還有妻子年邁的外公及年幼的內弟一起生活,靠夫妻二人在貧瘠的耕地上種植玉米、紅薯等傳統(tǒng)農作物,根本無法滿足一家人的需求。
飯都吃不上,更別說買新衣、穿新鞋。他們一家人穿的衣服,多為親戚朋友送來的舊衣服。有時孩子們上學都穿著大人的衣服,一年四季都是光腳丫。
從結婚到脫貧出列,劉從甫沒給自己買過一件新衣服。買過的唯一一雙鞋子,就是如今送進博物館的輪胎鞋。那是1998年的春天,他在集鎮(zhèn)上花2元錢買了一雙輪胎鞋,而這雙鞋一穿就是20多年。
或許沒有人能理解20多年不買一件衣服是什么感受,也無法理解一雙鞋穿20多年是什么情景,劉從甫回憶往事,也不過是一笑而已。他說:“黨的政策好,年年買新衣新鞋。”
2012年,劉從甫家被評為低保戶,2014年又列入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當?shù)卣畬⒅鳛橹攸c幫扶對象,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開展全方位的幫扶。
2018年,劉從甫家建起了新房子;2019年,劉從甫家的人均純收入達到1.3萬余元。在這個貧困家庭延續(xù)的貧困生活終于徹底終結,劉從甫摘掉貧困帽,脫下了輪胎鞋。
“再也不會穿這種輪胎鞋了,還是皮鞋穿著舒服!”劉從甫說。
去年,印江2.5萬余戶貧困戶已全部摘掉“窮帽”,貧困發(fā)生率降至零。該縣博物館專門設置脫貧攻堅展區(qū),收集最具代表性的物件陳展,劉從甫穿了20年的“輪胎鞋”被送進了博物館。
劉從甫與輪胎鞋的故事,在武陵山區(qū)腹地的銅仁絕非個例。輪胎鞋,是曾經農村群眾貧困生活的最具代表性的物件,也是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最有力的見證。
新時代,新氣象。黨的和煦陽光,驅散了武陵深山千年縈繞的貧困余煙,讓生活于此的土家、苗、侗等各族人民徹底告別貧困,昂首闊步邁向新時代,過上新生活。
從劉從甫家出來,陪同采訪的田林說:“他家的變化很大,而且故事也很精彩,但寫成稿子的話,卻感覺不知道從什么角度寫才好。”
實際上,整個采訪過程,我心里始終裝著那雙輪胎鞋?!按┝?0年的輪胎鞋送進博物館”,不正是對新時代、新生活最生動、最鮮活、最精彩的演繹么?這不正是“小切口、大主題”創(chuàng)作方法最典型的題材么?
一條關于“貧困戶的輪胎鞋送進博物館”的新聞報道,漸漸在我心中成型,我決定用“小切口、大主題”這一寫作方法,講好這個關于輪胎鞋的故事。
今年6月初,新華社連續(xù)播發(fā)5篇稿件,集中報道貴州脫貧攻堅一線采訪見聞。隨后貴州省委宣傳部下發(fā)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宣傳部及新聞單位認真學習此系列報道見微知著、小切口反映大主題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小切口、大主題”實際上就是講故事,用平平常常的小故事、小題材,來講述時代主題、時代變化、時代背景。新聞是火花一點,不是火光一片。小切口,就是要在燎原火光中,找點最燦爛的光芒。
寫好脫貧攻堅這個“大主題”的報道,“貧困戶的輪胎鞋送進博物館”就是燎原火光中的燦爛一點。隨著輪胎鞋送進博物館,意味著武陵深山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畫上了休止符,各族人民正迎著新時代的和煦陽光邁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