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qū)八卦洲下壩小學 管長龍
為了更好地落實培養(yǎng)推理能力的目標,找出我校高年級小學生“推理能力”弱化的常見問題,分析其主要成因,提出解決對策,筆者進行了此次調查研究。
為了使調查的數據更具準確性和研究性,本次的調查對象涉及了我校及兄弟學校五年級的116 名學生與14 名高年級數學教師。
本次調查以問卷筆答為主,還采用了個別交談、課堂觀察、教師訪談等多種形式。問卷筆答則采用了不記名課堂及時完成的方法,保證了調查結果的真實性。
在教學實踐中,我校的部分教師往往偏重問題結果的對錯,而忽視問題解決的過程和反思。課堂上,師問生答,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指令一步步去探究,最后得到和教材上一致的內容。
老師們更多地關注“數與代數”領域中的運算和“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的面積公式,這兩點雖然做得較好,但是理解算理和推導公式仍比較薄弱,同時,對于“統計與概率”和“綜合與實踐”領域的推理元素選擇并應用于教學的就更少了。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設計的問題只是局限于滿足學生答對,缺乏鼓勵和培養(yǎng)學生講理由、有根有據地表達觀點的意識和行動,不去引導學生把判斷的依據和過程說出來。長期的相似訓練,容易導致學生思維停留表面,認識過于膚淺。
相當一部分數學教師還不具備系統的“數學推理”教學理論知識,缺少數學推理能力及方法的指導。在教師理論學習、課題研究、撰寫論文、總結案例、考試追分、推理思維、立德健康和強化練習等八項能力中,“強化練習”與“考試追分”兩項能力最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相當一部分教師的教育觀念陳舊滯后,題海戰(zhàn)術、應試追分的思想難消。
教師使用教材的水平,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教師“教什么、怎樣教、教到什么程度”和學生“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什么程度”。由于我校教師不夠重視對于教材的深入研究,只有3 名教師參與過數學教材的專題校本培訓,導致在教學的過程中視角太窄,不能抓住前后知識之間的分布特點和內在聯系進行教學;挖掘太淺,不能抓住隱藏的思想方法深度教學;過分拘泥,不能很好地開展師生間的交互活動。
數學的產生源于人類的思考,毫無疑問,教數學必須將啟發(fā)學生思考、發(fā)展學生思維作為重要的目標。例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時,教師應當意識到,像教材中那樣通過大量舉例歸納出結論的方法,是一種典型的“合情推理”。在教學“統計與概率”領域中的統計活動時,不僅要重視學生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過程,還要鼓勵學生基于數據作出新的推斷和決策。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緊抓課標,以課標為指引,善于思考,勤于實踐,方能切實地轉變教育理念。
教師在利用數學教材進行課堂教學時,不僅要對教材內容做全面、細致地梳理和深入地鉆研,深刻領會教材的編寫理念和設計意圖,理清三維目標,預設好教學環(huán)節(jié),而且要認真分析本班學生的學習特點、知識結構和思維發(fā)展水平,從學生的真實學情出發(fā)對教材的安排進行規(guī)劃,不斷地提高教學效能。同時,新舊知識之間的類比推理也是對學生常見推理方法的一種訓練,了解學生,用好教材,潛移默化地滲透推理訓練,不斷地優(yōu)化數學教學過程。
教學中要設計豐富的活動,鼓勵學生經歷從提出猜想到驗證猜想的全過程,鼓勵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猜想,并進一步尋求證據,加以證實或舉出反例。例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商不變的規(guī)律”等內容時,規(guī)律的得出一般都運用了歸納推理;在組織學生探究小數四則運算中是否也有運算規(guī)律時,就用到了類比推理。另外,在教學中,還需要鼓勵學生不斷地尋找猜想成立的證據或反例,演繹推理自然就產生了。只有讓學生充分地經歷推理過程,才能有效地促進思維發(fā)展。
通過調查,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數學推理能力是學生順利、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能力之一,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應結合校情、學情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各個方面。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從自身出發(fā),深入地鉆研教材,進一步改進、完善教學行為,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