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市吳中區(qū)寶帶實驗小學 顧華
中小學生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正如劉曉東教授所說:“如同樹木一樣,那最初的年月被記錄在年輪最核心處?!蔽覀兘逃ぷ髡吡x不容辭的責任是要用正確的價值觀引領他們,護佑他們健康成長。一部分任教道德與法治的教師沒有關注到這個課程其實具有強大的內涵,“德育為先”不是一句口號。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上也許只是走過場,其根源在于我們長期以來重“灌輸”的教育方式,只是提出行為規(guī)范要求,出示部分法律條文,而沒有真正轉化為學生個體的價值觀、道德觀。如果只關注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與訓練,而不關注習慣背后的價值觀、道德觀,那么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另外,一個人“三觀”的確立,不可能通過單純的知識、規(guī)范要求傳授來完成,只有學生自己體驗到的知識、道理,才能夠內化于心,產生真正的認同,并起到指導其行為的作用,產生自覺行為。這就是現(xiàn)在品德教學常常提到的“走心”,只有“走心”的教育才是有效教育。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要點化和潤澤生命,這樣才能真正達成德育學科——道德與法治課的最終目標。
朱熹《觀書有感》一詩說:“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鳖l頻在學校里擱淺的德育,要徹底改造急功近利的教育環(huán)境,呈現(xiàn)德育課堂的盎然趣味,優(yōu)化德育的效益評價,我們認為,當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充分發(fā)揮具象化生活磁場的作用,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德”心應手。我們要融集多元的教育主體,融通多方的教育渠道,融會多樣的教育資源,漲起德育的春潮,才能讓這艘承載著核心教育使命的艨艟巨艦自在地行駛在課程的湖海之中。
熟悉的生活場景具有磁性、具有魔力,能讓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勾起學生具象化的回憶,為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了一個交流、展示的平臺,架起了課堂與生活的橋梁。學生在他人的肯定中悅納自己,在談話中進一步提升自己,在體驗中享受道德教育。永遠記住“最美的語言是學生真情實感的流露”。
例如,在《感恩父母》這一課,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享受著父母的愛和付出而不自知,甚至反感于父母的嘮叨、關心。為了避免學生對說理式教育的逆反心理,筆者和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按照一天的時間順序出示了一組圖片和影像。先是清早,晨曦微露時父母已經從嘈雜的菜場回來了;再是充滿愛意的催促后,他們在狹窄的廚房做著噴香的早飯;接著伴隨著急促的腳步聲,他們隨著人潮送孩子上學,揮手示意間依稀看見了父母鬢邊的白發(fā);然后上班時父母與上司、同事一起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場景;接下來是他們下班急匆匆接了孩子趕回家做飯;最后一燈如豆時,他們收拾好碗筷還要輔導孩子功課,那一瞬間放大定格的是眼角皺紋……這一幕幕,歲歲年年皆相同,鑄就了“愛的時間軸”。筆者還設計了“愛的禮物分享會”,讓學生帶來父母送的禮物,有媽媽親手織的毛衣,有爸爸刨制的木頭手槍,等等,故事背后是一個個溫馨的具象化生活畫面。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xiàn)換位思考,產生了“共情”效應。這樣具象化的生活場景如磁場般吸引著學生,彌補了學生對辛勞的認知空白,轉變了孩子對嘮叨父母的印象,激發(fā)了學生對舐犢情深的深層理解,真正感受到了父母之愛是平凡而又偉大的。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羅列的規(guī)則、法律條文,對于學生來說是冷冰冰的,抽象的道理必須轉換成具象化表達,必須有人情的溫暖,才能真正做到“德”潤人心。我們要讓學生有話說,要讓課堂真正“互動”起來。在體驗式探究的過程中,通過實物模擬演示和角色扮演,讓學生通過行為體驗親身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做到“耳動、眼動、腦動、手動、嘴動”,在解決真實問題情境中實現(xiàn)知識內化、能力培養(yǎng)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深化。
例如,在教學《游戲快樂多》時,一上課筆者沒有多講道理,而是讓學生玩游戲。在“挑簽子”時學生出現(xiàn)了許多矛盾,此時我們教師就是引領者,引導學生一起了解原因,再做出判斷,然后去調解,最后一起設定游戲規(guī)則。雖然一開始活動進行不夠順利,但實際上這是生活中真實活動的呈現(xiàn),教師找準切入點定格畫面,引導學生反思、調整,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主動構建講文明守規(guī)則的道德意識。這樣的教育雖沒有直接告知,但“守規(guī)則”自然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在了解了“守規(guī)則”“合作”的重要性后,筆者才組織學生去學習抽陀螺、抖空竹、踢毽子、滾鐵環(huán)等各種老蘇州傳統(tǒng)游戲。當然還可以對這些傳統(tǒng)游戲進行創(chuàng)意改編。學生通過玩游戲鞏固了活動中要“守規(guī)則”“合作”的道德認知,同時懂得了真正的快樂是建立在“規(guī)則”的基礎上的。
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教師應當深入理解并創(chuàng)造使用“以學習活動為核心構建的道德與法治教材”,開展貼近兒童生活,產生教育實效的課堂活動,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
道德與法治課程倡導設置“思辨”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判斷能力。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們要將教材中的“靜態(tài)”文字圖片以“動態(tài)”的具象化手段呈現(xiàn),使學生瞬間鏈接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構建起新的體驗,從而來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具象化的生活場景能使課堂“思辨”化難為易,清晰易懂,給學生帶來興趣和挑戰(zhàn)。
例如,五年級《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課教學中,筆者結合當今的新冠肺炎疫情,設計了“隔離”辯論環(huán)節(jié)。一時間,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紛紛發(fā)表意見。通過思辨學生懂得了在戰(zhàn)“疫”期間我們大家齊心協(xié)力維護特殊階段的公共秩序做出的貢獻,懂得了自由幸福生活是建立在良好公共秩序的基礎上的。
文明行為來源于生活又應回歸生活,課堂上應該讓學生多一些生活的體驗,課堂的設計可以開放些,對話的廣度可以寬泛些,讓行為養(yǎng)成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而具象化的生活場景能讓“導行”從“單一”到“多元”,從“模糊”到“清晰”,既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情感,又能直接呈現(xiàn)學生道德行為的改變。
例如,《大家一起來》一課旨在讓學生們理解合作的意義,體驗到合作的重要性,培養(yǎng)兒童學會合作的技能和樂于合作的品質。筆者充分利用具象化的生活場景來“導行”。在“生活中的合作”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筆者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及他人在學習、生活中的合作事例。筆者力求通過游戲、討論、體驗、比賽等形式,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找到自身的價值,體驗合作的甜蜜、成功的喜悅。小組間競爭帶來的團結合作意識,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合作探究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最后的“導行”環(huán)節(jié)筆者設計的是小組競賽,分別安排了“穿珠子”“拼 圖”“數(shù)動 物”“演一演”“釣魚”“貼 畫”等游戲活動,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中真正體會“合作受益多”。具象化的生活磁場讓“導行”涵蓋面、受益面大大增強。課堂成了學生表現(xiàn)自己的舞臺,讓學生更有動力、更專注。
這樣構建具象化的生活磁場的課堂,不單是看起來熱鬧,也遵循了課程標準的“門道”,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且行且思,有效撥動他們的“情弦”,一顆顆童心就這樣在“行知”中悄然潤澤、愉快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