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奔牛實驗小學 駱曉倩
簡單來說,生活教學主要就是指將教學活動與實際生活背景相結合,并以此為基礎引起學生更加強烈的學習意愿,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加具有活力的知識,并使學生的情操真正得到陶冶的教學模式。不難理解,這種教學模式十分符合數學學科特點,因為數學知識本就與實際生活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借助生活化教學,可以使數學知識以學生更加熟悉的事物呈現出來,以此來促進學生的知識理解。因此,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對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合理加以應用,并不斷對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使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得到更好的保障。
大量的教學實踐活動證明,只有當學生具備濃厚的學習熱情時,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且會在學習中產生更加活躍的思維。因此,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時,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一些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這樣能夠有效優(yōu)化課堂學習氛圍,從而促進學生對相關的數學知識進行感性認知。
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為了促進學生對“余數”這一概念的認知與理解,我聯系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了教學情境:“同學們,有一次我家來了4 個客人,我洗了幾個蘋果招待他們,洗完之后我數了一下,發(fā)現一共是9 個蘋果,那大家覺得應該怎樣分才公平呢?”有學生想到了可以用除法計算,于是列出了9÷4 的算式。由于這個算式超出了學生的知識基礎,所以學生沒有計算出最后的結果。接著,我繼續(xù)問:“如果是8 個蘋果應該怎么分呢?”馬上有學生回答:“8÷4=2,每人分2 個”。我說:“不錯,分完這8 個蘋果之后,還剩下1 個蘋果,那剩下的這1 個蘋果在數學中有什么意義呢?在數學計算中應該怎樣表示出來呢?”結合這個問題,我引導學生學習了這部分內容。最終,通過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使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學習熱情。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情境的輔助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學活動中,教具的合理應用是十分重要的。而在生活化教學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將一些生活實物作為教具,以此來增加教學過程的直觀性。同時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生活實物進行一些動手操作,并以此為基礎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討論與交流。這樣一來,不但能夠引導學生參與到知識探索的全過程中,而且可以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學生實現思維的發(fā)散,從而使學生取得更加理想的學習效果。
以《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為例,教學“軸對稱”這一知識點時,我拿出了幾張剪紙,然后說:“同學們,剪紙是我們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一種物品,在春節(jié)或者一些慶祝活動時,人們都會選擇張貼剪紙,那大家都見過什么形狀的剪紙呢?”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紛紛進行了發(fā)言,說出了很多種剪紙的形狀。學生發(fā)言完畢之后,我繼續(xù)說:“現在我手里有幾張不同形狀的剪紙,大家自己觀察一下,然后總結這些剪紙從形狀上來看有什么特點?!蔽覍⒓艏埌l(fā)給了各個學習小組。之后,學生通過折疊、旋轉等各種方式進行了動作操作以及多角度的觀察。最后通過不斷的交流總結,各小組都得出了大致相似的結論:沿著剪紙中間的一條線折疊,折線兩邊的剪紙可以完全重合。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一個重要特點有了比較直觀的感受。
正如前文所述,生活化教學是建立在知識內容與實際生活具有密切聯系這一基礎之上的。所以教師應該將學生學習活動全過程與實際生活背景進行緊密的結合。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這樣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通過《時、分、秒》這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對時間單位有了初步的認識。完成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之后,我結合這節(jié)課的知識重點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課外實踐任務,要求學生在周末的時候記錄自己做每件事時的時間點以及做這件事時用了多長時間。之后,分析自己這一天的時間分配情況。最終通過這種實踐性的練習任務,不但使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重要價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
總結來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極具應用價值的教學策略。因此教師應深入理解生活教學的理念與要求,并實施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