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裕保
18年前,兒子以托福考試六百多分的高分,考取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并榮獲全額獎學金。能取得這一驕人成績,是因為他養(yǎng)成了朗讀的習慣,而這個好習慣,又是當年臨川中學的老師傳承給我,我又傳授給他的。
1963年下半年,臨川縣撤點并校,我們原唱凱中學高二年級的30名學生,集體轉(zhuǎn)學到臨川中學(現(xiàn)臨川一中)就讀。任教俄語課的是曾經(jīng)擔任俄國專家翻譯的周錦龍老師。那時,他30多歲,平頭、體形偏胖,平常不茍言笑。針對我們這些俄語基礎差,又羞于開口的農(nóng)村學生,周老師經(jīng)常引導鼓勵:學習俄語,朗讀十分重要;語感是語言學習的最高境界,而朗讀則是培養(yǎng)語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在帶讀課文時,他告訴我們:“課文讀熟了,書上的句子在腦子里儲存起來,在表達時就能水到渠成、脫口而出?!辈粌H如此,周老師還以身示范,為了讓我們讀準一個音、一個單詞或一句話,常常反復練習,讀得口干舌燥,直到讀準才罷休。有時,個別學生上課走神,不愿開口,周老師氣得臉色鐵青,但他不責怪學生。周老師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讓我們這些學生永生難忘、刻骨銘心。
就這樣,在周老師的嚴格要求下,每天清晨我們都早早地捧著課本,在教室里、操場上、樹蔭下、竹林邊大聲朗讀,瑯瑯的讀書聲飄蕩在校園上空。一年的高三學習,同學們你追我趕,爭先恐后,濃濃的學習氛圍充滿校園。1964年高考,我們30個轉(zhuǎn)學的農(nóng)村孩子,有16人被大學錄取。我這個原來極度厭惡俄語的“后進生”,通過一年的朗讀訓練,不僅單科成績提高了20多分,而且學以致用,畢業(yè)時能以俄文寫短信。
從此,朗讀成了日常習慣,融入我的血液和生命之中。光陰荏苒,歲月如歌。轉(zhuǎn)眼間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兒子以班級年齡最小、升學考分較高的成績升入初中。語文、數(shù)學輕車熟路沒有問題,難的是英語。為了鼓勵他學好英語,我講述了自己學習俄語的經(jīng)歷,明確指出朗讀是把金鑰匙,養(yǎng)成習慣就能事半功倍,達到預期效果。那時改革開放不久,物資匱乏。為了激發(fā)他的學習興趣,我與愛人商量,托人千里迢迢從深圳買來錄音機,而這臺錄音機的價格,相當于當時10個月的工資總和,幾乎耗盡了全家所有的積蓄。我們的生活一直很節(jié)儉,但每當回憶此事,仍然為當年的這項投資而得意,覺得物超所值。這臺錄音機不僅彌補了我們不能指導英語學習的缺憾,而且讓兒子興趣盎然,自覺地朗讀課文,不斷地糾正讀音。
堅持每天朗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打鐵還須自身硬,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那時,我已經(jīng)由中學調(diào)至撫州市教師進修學校任教,班級的學員大多是一線教師,有幾個還是校長。他們求知欲強,佩服以身作則的老師。每天早晨,在家里的陽臺上,我們父子倆各自捧著不同的課本全神貫注,反復誦讀;凡要求學員背誦的,我自己首先背誦,學員口服心服;兒子則每星期合理安排英語和語文的早讀時間,后來英語穩(wěn)居班級前三名。事實勝于雄辯,無論俄語還是英語,只要天天朗讀,堅持不懈,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關。
回首幾十年前父子兩代學習外語的經(jīng)歷,我心潮起伏,感慨良多。好習慣是成功的關鍵,一個人也許沒有天賦,一旦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終究會給人生帶來巨大的收益。(作者單位:撫州市臨川區(qū)教師進修學校)